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4-08-31

刘传江 黄桂然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国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已达到2.61亿人。而重庆市是中国农村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1997年直辖以来通过启动“百劳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发展劳务经济,转移数量从1998年的355.40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901万人。与此同时,重庆市的区域竞争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98-2004年间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上升了2 位[1],《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2]指出“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在全国排名由25位上升到了2010年的第19位。那么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拟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促进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以及地区差距两方面。大量文献均证实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显著改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3-4]。贾伟[5]、严超[6]和蒲艳萍等[7]分别通过使用全国和重庆市的劳动力迁移数据实证分析认为劳动力迁移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和合理配置土地等基本资源方面有正向作用。

而劳动力转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劳动力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会缩小地区间工资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收敛。但根据各地区的资料实证分析结果并不完全和这一理论相符,大部分研究证明劳动力转移缩小了地区差距。段平忠和刘传江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指出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差距的收敛作用 明 显[8],樊 纲[9]、王 小 鲁[10]、姚 枝 仲[11]、Shioji[12]、Rappaport[13]、Evans[14]等分别对全国、重庆市、日本、开放型国家和美国的研究也都支持这一结论。而Barro和Sala-i-Martin通过研究认为美国的高劳动力迁移率还不足以影响经济趋同和缩小地区差距[15],王飞和孙自铎等也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地区间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差距。针对这一“迁移谜题”许召元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在有些地区扩大收入差距而有些地区缩小差距的原因在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

上述研究采用各种计量回归模型证实了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转移是否能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但是没有从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重庆市1998-2010年的数据首先度量区域竞争力指数,然后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和农业局提供的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建立VAR模型,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2.1 区域竞争力的度量

区域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尚无可直接利用的重庆市区域竞争力数据,本文采用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来计算区域竞争力指数,根据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从经济基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包括4个递阶层次共49个指标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计算重庆市1998-2010年区域竞争力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准则层的竞争力指数,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准则层的权重指数,最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来确定重庆市的区域竞争力发展趋势。指标体系中所用数据均来源于199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重庆统计年鉴》。

2.2 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变化趋势

从总量分析,如图1所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重庆市仅转移农村劳动力355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18.37%,之后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02年已突破500万,2010年农村劳动力迁移人口已高达901万,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到66.49%,劳动力转移年均增加45.47万人。而年增长率则呈现强烈的波动趋势,2002年之前增长率较高,此后劳动力转移的增速开始下降至2009年才缓慢上升至10.6%,年均增长8.13个百分点。同时区域竞争力指数持续上升,从1998年的96.78以年均0.71个指数的速度缓慢上升至2010年的105.26,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年增长率相同,区域竞争力的年增长率同样呈现出波动趋势,1999年年增长率为0.23个百分点,但之后波动上升到2008年的1.21%,2010年的增长率最高,区域竞争力年均增长0.70个百分点,与劳动力转移相比明显低很多。

表1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图1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竞争力变化趋势Fig.1 Variation trend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3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为准确衡量重庆市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在此采用VAR即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对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竞争力分别命名为EMI和COM,取对数后的变量为LNEMI和LNCOM。

3.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要对被分析的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平稳。通过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发现劳动力迁移和区域竞争力两个变量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所有变量水平值有单位根的假设,通过二次差分的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序列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表明区域竞争力与劳动力迁移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在此使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法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首先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区域竞争力和劳动力迁移进行回归,然后采用ADF对所得的残差序列进行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竞争力与劳动力迁移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小于显著水平为5%时的临界值,表明区域竞争力与劳动力迁移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劳动力迁移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3.2 VAR 模型分析

首先根据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原则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当AIC和SC最小值的滞后期不同时进行取舍。依据LR统计量、赤池准则和信息准则检验等原则,通过EVIEWS6.0软件可以得到各原则的检验结果,有5种评价统计量认为建立2阶最合适,因此,模型的滞后期定为2,即建立滞后2期的VAR模型能够消除随机误差中存在的自相关。根据1998-2010年的数据得到VAR(2)模型的计算结果(见表2)。进一步对建立的VAR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对于VAR模型而言,如果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方程的特征根位于单位圆内,则该模型是稳定的,通过图2和表2可以判定所建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3.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重庆市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已建立的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冲击影响程度,在此将冲击响应期设为10期,考虑在10期内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以及区域竞争力对劳动力转移的变动的动态响应过程。分析结果见图3。

表2 劳动力迁移与区域竞争力向量自回归方差参数估计结果Tab.2 Auto regression parameter estimate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图2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Fig.2 Test result of stability for VAR model

就区域竞争力对劳动力转移一个单位冲击的响应来看,区域竞争力当期反应为正值,下一期反应为负值,之后曲折上升至第五期为最高值(0.000 658),然后开始波折下降,在整个分析期内的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的总体影响为正,即当期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的总体影响为正,表明随着劳动力迁移数量的增加区域竞争力在增强,但是从第5期以后开始下降并且冲击也越来越小,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影响非常小。

就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一个单位冲击的响应来看,劳动力转移当期反应值为正,下一期反应变为负值,之后的八期呈现不稳定状态,在坐标轴上下浮动,至第四期和第五期冲击的影响最大,然后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开始波动下降,从第七期开始区域竞争力对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已经非常小。总体来看在整个分析期内的区域竞争力对劳动力转移的总体影响为负,表明随着区域竞争力的增强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在减少,尤其是第四期以后。这一分析结果符合劳动力转移的规律,根据人口转移理论,影响人口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随着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省份的差距的减小,往市外转移的劳动力也会逐步减少,多数劳动力会选择就近转移,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重庆市外出市外的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重已下降了近19%。

3.4 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预测方差分解分析

图3 劳动力迁移与区域竞争力脉冲响应曲线图Fig.3 Impulse response curves of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表3 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预测方差分解结果(%)Tab.3 Forecast variance decomposition resul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图4 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竞争力预测方差分解图Fig.4 Forecast variance decomposition char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由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预测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图4)可知,重庆市区域竞争力指数的变动大部分是由于其自身变动影响而产生的,说明重庆市的区域竞争力存在惯性现象,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自我积累对其自身的变动影响显著,它的贡献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可以看出除劳动力转移以外的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产业的比重等因素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方差的贡献度非常低,当期贡献值为零,此后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但保持着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时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区域竞争力对解释劳动力转移的预测方差分解的贡献度较高,第二期的贡献度就高达31.34%,此后一直呈现较高的贡献率,表明引起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区域竞争力的大小。

4 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1998-2010年重庆市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VAR模型,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了重庆市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响应关系,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在研究期间内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重庆市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脉冲响应函数,在脉冲响应函数中,区域竞争力对劳动力转移总体表现为负向影响,且在第4年的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竞争力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表明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尤其是向市外转移的数量将会减少。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的总体影响为正,在第5年达到最高值。重庆市近年来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向市区和市外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发展。

在方差分解中,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竞争力波动的贡献份额较低,贡献较小,劳动力转移冲击后的第10年对区域竞争力波动的份额仍不到2%。而区域竞争力对劳动力转移波动的贡献份额较高,从第3年开始对劳动力转移波动的贡献率就已高达83%。表明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仍是影响劳动力是否转移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市内转移以及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的缩小,重庆市劳动力向外市转移的比例已经有所下降。同时通过方差分解表明提高重庆市区域竞争力的途径应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等,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贡献有限。

(编辑:于 杰)

[1]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70-775.[Li Minrong.Research Reporton the CompetitivenessofChina'sProvincial Economy[M].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6:770 - 775.]

[2]李建平,李闽榕,等.“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31-537.[Li Jianping,Li Minrong,et al.Research Report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Provincial Economy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M].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2:531 -537.]

[3]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5,(1):91 -95.[Liu Xiumei,Tian Weiming.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China[J].Management World,2005,(1):91 - 95.]

[4]林毅夫.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4-12 -27(3).[Lin Yifu.Labor is the Key to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Peasant Incomes[N].Guangming Daily,2004 -12 -27(3).]

[5]严超,常志霄.中国省际劳动力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经济科学,2011,(6):19 - 29.[Yan Chao,Chang Zhixiao.Research on Chinese Provincial Labor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Science,2011,(6):19 -29]

[6]蒲艳萍,刘婧.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10,(9):43 -49.[Pu Yanping,Liu Jing.Effects of Labor Flow Impact on the Rural Economy[J].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10,(9):43 -49.]

[7]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 -110.[Duan Pingzhong,Liu Chuanjiang.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o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Economic Growth[J].China Soft Science,2005,(12):99 -110.]

[8]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 - 44.[Wang Xiaolu,Fan Gang.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4,(1):33 -44.]

[9]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4):35 - 44.[Yao Zhizhong,Zhou Sufang.Labor Mobility and Regional Disparity[J].World Economy,2003,(4):35 - 44.]

[10]Etsuro Shioji.Composition Effect of Mig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in Japa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1,(15):29 -49.

[11]Jordan Rappaport. How does labor mobility affectincome converg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5,(29):567-581.

[12]Paul Evans.How Fast do Economics Converg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2):219 -225.

[13]Robert J.Barro,Xavier Sala-i-Martin.Converg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223 -251.

[14]Robert J.Barro,N.Gregory Mankiw,Xavier Sala-i-Martin.Capital mobility i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1):103 -115.

[15]孙自铎.农民异地就业对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影响的研究与思考[J].管理世界,2005,(5):91 - 95.[Sun Ziduo.Research and Thinking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in Employment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come of Residents[J].Management World,2005,(5):91 -9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