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高中古诗词与议论文教学中知识性讲析不少,不少学生难以快速领会要点,教师可在适当时机借助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轻松地突破重难点。可以根据新知识的抽象性强弱,来设计先行组织者,以“渐进分化”“逐级归纳”“整合协调”策略来优化教学。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教学重点;逻辑性;新旧衔接
如果说高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们毕生耕耘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古诗文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往往是教师们着意加以侍弄的两片园子。在古诗词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要教给学生。那么,教师怎么教,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方法有不少。其中,可以借助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搭细枝添支架,巧引路轻点拨,让重点突出,让苗肥叶壮。
古诗词教学除了重审美崇体味,也要让学生对技巧会辨别能鉴赏,而议论文写作更是有说理的全局性思路设计与局部说理技巧的展开,要让学生能领悟、会运用。这样知识性强的内容特别需要教师的讲授,而教师时常感到苦恼的是,讲析后学生似乎都懂了,可让他们练练手,又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懂多少。究其原因,恐怕有三:第一,教师授课前不了解学情,对重难点的确定不太准确。教师大多从教材出发确定重难点,有时太过想当然,恐怕确定的重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太易或太难。第二,教师对重难点的突破缺乏设计。有时此课的教学重点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化难为易的策略,这会导致学生对新知识难以顺利吸收。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建构不够关注。教师不太留心学生新旧知识间的互动,没有细心地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过渡到陌生的新知上。而对于后两点,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给教师们很多的借鉴。
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呢?
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采用引导性材料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旧观念。二是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从而将学生从旧知识牵引到新知识上。鉴于引导性材料在教学重难点之前展示,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对讲授性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拨开了当今教改的乱花浅草重重迷雾,向我们揭示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规律之一,即重视认知建构的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千变万化,但类别只有三种。鉴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三种关系。因此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三种类别:1.上位组织者,它在抽象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2.下位组织者,它低于原学习材料的理论;3.并列组织者,它可以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材料,也能揭示与新材料的联系和区别。相对应的,使用先行组织者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也有三种:“渐进分化”“逐级归纳”“整合协调”。笔者学习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理论,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加以运用,试析如下:
一、当新知识是某已知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支时,可以采用上位组织者,运用渐进分化策略使学生明晰新知识在已知理论框架中的位置。
知识是有体系的,就如一棵参天大树,有树干、有分支、有细丫。人的认知结构图式也有系统,有分类。当新知识处于某个已学理论的下级层次时,我们应先温习这个已学的上级概念,即上位组织者。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可以把握规律,站在高处,直接把目光投向课文要点。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前,想要让学生尽快地了解赏读的路径,可以先由题目判断这首宋词归属的类别——“怀古咏史诗”,先温习“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意图(借古讽今、借古咏怀、借古阐理)。怀古咏史诗的特点意图就是上位组织者,温习它让学生明白了诗人追念遗迹必然有所兴寄,那么苏轼咏哪些古事,欲抒怀还是议理,学生赏读起来也就有了方向。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会经常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建构更为严谨。例如,要让学生学习写《琅琊溪》(欧阳修)诗中虚实相生写法的鉴赏文字,可以先温习其上位知识:虚实相生的定义及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虚实相生,“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表达技巧的答题思路是:先点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此手法的使用,继而再品味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学生温习了虚实相生的定义,应能很快地寻找诗中实与虚的体现,再遵循鉴赏模式应能轻松地写出鉴赏文字。
综观上述例子,怀古咏史诗的特点与意图、虚实相生的定义、表达技巧的答题思路,都是新知识的上位组织者,它们相对于具体的诗词作品来说,概括性更强,包容性更广,常常是规律性知识的体现。使用上位式先行组织者时我们可以用“渐进分化”策略,将先行组织者知识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从已知到新知,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理解新课要点。
二、当新知识抽象性较强深奥难懂时,可以采用下位组织者,运用逐级归纳策略来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领会新知识。
当新知比较抽象时,可以寻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现象中求同寻异,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知识。而这感性通俗的例子,在抽象与概括程度上都低于新知识,隶属于新知识,它们就是新知识的下位组织者。例如,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常不知不觉地偷换概念导致中心偏离。因而本课的重难点是要对议论文的论点作概念界定。鉴于新知识比较抽象,因而采用下位组织者,即举若干具体的语段,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从而发现规律。如可以举以下习作中的例子:
“袁隆平在野外工作,有开阔的视野,明媚的阳光……开阔的视野对学习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试问前后两个“视野”的内涵是否一致?
有对比性的事例,能让学生明白:前者的“视野”指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而后者的“视野”为比喻义,比喻思想或见识的领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样提供一抽象性低、形象生动的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求同寻异,层层归纳体会出抽象性高的新知的方式,就叫作逐级归纳策略,它在教学中颇为常用。选取下位组织者要选取典型形象,能让学生一望而能意会,从而将新知纳入认知结构中。
三、当新知识与旧知识似是而非容易混淆时,或新知识特别陌生又能从生活中找出与之相类的材料时,可以采用并列组织者,用整合协调策略,使学生求同求异掌握要点。
世间事物事理往往有相似或相反之处,科学艺术也常常从生活现象中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创新。如张旭看见公主与挑夫争着过路,又观公孙大娘舞剑,从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神韵;军事家从自然界中的变色龙更换保护色,学习如何伪装我方军备基地。在教学中,我们要思考该如何将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那么引用与之有相似点的先行组织者,必不可少。
如在教《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学重点是:关注意象品味出情感主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味意象传达多层次情感的效果,我们可以选取词人早年运用相同意象却表达不同情愫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来比较辨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对“花”的情景描述——“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鲜艳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景,表达词人心中的甜蜜的忧伤,只是淡淡的轻愁。而《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关“花”的表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即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此时又愁损容颜,表现了词人如今多么的孤独憔悴,黯淡落寞。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关雁的表达——“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表达少妇落寞相思之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了在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听到孤雁间或的悲鸣,这雁似乎是“旧时相识”,寄托了国破夫死、物是人非、漂泊流离、老境凄凉之苦。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花”与“雁”的意象作为并列性组织者让学生比较赏析,学生能很快地领悟到两首词中“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愁得轻浅。而《声声慢·寻寻觅觅》表达的是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愁得深重。
以上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并列组织者,这材料与新知识,无类属关系,在抽象概括程度上不相上下,而两者之间有某种相似或相反的属性,我们可以借之来引导学生辨析新知识。而这求同辨异的过程就是运用整合协调策略,让学生从并列式先行组织者的特点,迁移到当前学习内容的要点上, 从而深切地领会新知识。
综上所述,古诗词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知识,有广度,有深度,如何讲析,使学生高效率地吸收,是教师们很在意的。要让学生有意义学习,教师需要借助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提示我们估计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固着点,寻找有意义、有实质性的关联,在学生新旧知识间,搭桥引路,使之天堑变通途,豁然开朗。让我们常借先行组织者,巧牵搭轻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兴致盎然。
参考文献
[1]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1):21.
[2]赵莹.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D].苏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叶素英(1974— ),女,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