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熟读的重要

时间:2024-08-31

吴永福

熟读的重要,古来多有强调。且引朱熹的说法:“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此等等,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熟读的重要。一遍遍地读,才能达到熟的程度。读,就要读得熟,读得熟了,更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句式特点等虽可比较和归纳,但其前提仍要熟读。张中行在《谈谈文言教学》中说:“熟的要求,或说熟的结果,是把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有这个表达习惯,或说有各式各样的习用模式,看到新的,模式相同的自然会重合,于是鉴往知来,就会确定这新的是什么意义。……如果脑子里没有这许许多多模式,看见生疏的就会莫明其妙。求脑子里印上种种模式,除熟以外没有别的办法。熟来自‘多读’,也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在张中行看来,由于语言有约定俗成之义,规律性的了解作用有限。要掌握就得熟读,熟能生巧,大可触类旁通。

讲解虽然重要,但不能代替读。周振甫在《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研讨》中说:“一般的所谓讲,也不过逐字逐句解释一遍就算了。教师讲过了,学生听过了,就算读完了一课。这样一课一课讲下去听下去。到了学期考试时,教师就教过的材料中提出若干问题来测验一下就算完事。所以学生读了一学期的国文,只是获得每篇文章内容所述说的一些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各各独立不相联贯的,转不如读史地还可获得系统的知识。一学期过去了,那些不相联贯的知识也淡忘了,于是读如不读,这就是忽略诵读的弊病。”教学中,讲得多,读得少,就效率而言并不乐观。讲解虽然便于领会内容,但不见得能记住原文,再加上知识的独立性不够,则更靠得住的仍就是熟读原文。“旧式的国文教学,往往教小孩子读几千年前高深的哲理书,这是无论如何不能使小孩子了解的书。可是到后来,小孩渐渐长大了,读的书也渐渐多了,以前所不懂得的,自然会慢慢懂起来,那就靠熟读。因为中国的字,常用的究竟不过数千。书读得愈多,这些字见面的机会也愈多。一个字当初读时见得陌生,不懂得它的意义和用法,到了二次三次十次百次读过以后,就熟习了。而且从这样认识得来的字,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而是从十句百句句子中认识它的。这些句子,既然都熟读在脑里,那么看见了这个字,自会唤起脑中所有的许多句子。人的脑子既有综合辨析的能力,自然会把这许多句子按照那个字在许多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同异,分成若干类。这样子,对于那个字的认识自然非常精确了。一个个字都经过这样的认识,那以前所不懂的自然会懂得了,这就靠能熟读。这种专重诵读的教学,可算技能训练的一种。”熟读成诵,到了能背诵的程度,就是诵读。此种诵读的教学,自有一种综合作用,终能融会贯通。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种种阅读法中,熟读是最切要的。或者说,不管采用哪种阅读法,都要做到熟读。朱光潜在《研究诗歌的方法》中说:“诗不仅要朗诵,而且要熟读,读熟了,一首诗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总之,它就在心中活着,而且不断地生长着。”虽是指读诗而言,但也适于别的文本。只有读得熟了,再融入生活经验,才会转化成精神的养料。“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而对人文养成有所助益。

(作者单位:长汀一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