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严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开展阅读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积累语言,丰富良好的语感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九年内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0万字,以期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上述阅读积累任务呢?
一、细读深品,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阅读是思考的媒介,是感悟的前提,是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储备与基础。清代沈德潜曾说,文学作品“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可见,阅读可以迅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本遣词造句的微妙,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
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如是写道:“我看见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轻快”或者“快步”而用“蹒跚”?学生整体阅读、品味课文后,如此回答道:如果用“轻快”或者“快步”,就会与父亲当时的年龄与心境不相符,同时也无法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切关爱之情。有了上述理解,在诵读课文时,学生均不约而同地把“蹒跚”一词做了重音处理。这说明,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知、感悟、积累了准确、生动、鲜活的语言,探索到了语言的内在含义,领略到了文本的内涵与感情基调,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并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如此,学生对文本的诵读不但不再感到是负担反而感到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可见,阅读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自主探究,学会鉴赏,丰富积累
自主探究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释疑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师生、生本、生生对话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品鉴文本的能力,丰富语感和语言积累。由于自主探究性学生是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内驱动力被强烈激发出来后的主动学习,所以,学生学到的不仅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印象特别深刻,记忆特别牢固。无疑,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和丰富语感,并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此外,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品鉴文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阅读品鉴时,有几位学生发现了问题:“文章只写了蔡老师温柔的事例,并没有写她外貌的美丽啊。”我及时表扬了这几位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立即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查字典、词典中的“美丽”词条,讨论“美丽”的多重含义,结合语境推测、判断“美丽”一词在这句话中的具体含义。学生兴致勃勃地查阅字典、词典,明白了“美丽”一词不仅仅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外形漂亮、好看,也指心灵的美好。蔡老师性格“温柔”,热爱学生,体贴学生,多才多艺,是人品与才艺均异常“美丽”的对我“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令“我”“喜欢”与“愿意亲近”的、“最使我难忘”的好老师。不用说,如此自主探究得来的语言积累和语感不仅有效而且内容丰富。
三、随堂练笔,表达感悟,运用积累
随堂练笔是引导学生将在阅读、认知、感悟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习得的表达方式等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习活动,是语文课堂阅读实践活动的理想境界。通过随堂练笔,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的语感、积累的语言会迅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几句话把祖国的北国风光当做什么来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样的表达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待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我引导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来感受上述几句话营造的雄宏、壮阔、唯美之意境:作者不仅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寥寥数语勾画出了我国北方雪景的壮丽景色,还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想象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象,描绘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无比热爱与赞美之情。待学生反复“高声朗读,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之后,我要求学生运用上述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描绘一种唯美抑或壮阔的自然景观。结果,学生都能迅速、圆满地完成随堂写作任务。
总之,教学时,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丰富语感,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多方引导、指教与鼓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阅读与写作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盐城市初级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