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

时间:2024-08-31

苏秀扬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清代谭献评此词说:“裂竹之声, 何尝不潜气内转。”“裂竹之声”指词作中炽烈浓郁的情感,“潜气内转”指情感的变化之多,幅度之大:由报国无门到自伤身世,由乡关之思到家国之恨,由知音难觅到英雄末路,抱负成空。情感跌宕起伏,沉郁悲壮。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从何处入手才能深入理解词人愤懑不平的情感呢?笔者从“栏杆拍遍”中“拍”字入手,用文本假设法,尝试改为“倚”字作一对比解读,还原词人的真实情感。

一、 登高“倚栏”,视通八方心为物役

古人登楼,纵目远眺,每多感慨。登楼是为了打破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纵观古今,登楼之愁,往往有羁旅行役、风物兴发、怀古咏史之愁,又有济世怀抱之叹、家国沦落之悲、宇宙沧桑之慨;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情则是一致的。

1.“栏杆”是与人亲密接触的意象。“倚栏杆”、“倚危楼”、“凭阑干”等等,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里巷无名氏,从文人墨客到僧道尼妓,无一没有的动作。玉砌的雕栏、富贵的朱栏、炫目的画栏、断壁的危栏旁,都与“凭栏意”或“登临意”结下不解之缘。

描写“倚栏”,一般表达倚栏独立、愁怨无人能解的哀惋情怀,传达河山沦陷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志士之痛等。比如,周邦彦《一落索》,以“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抒写伤春恨别、离愁闺情;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之栏杆,抒发“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之思,同样写出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表达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2.登楼倚栏,是个性化情感的多重凝结。解读词作,不能“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陆游《生查子》)。辛弃疾的“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之愁。辛词不是遣兴娱宾之作,而是人生遭际的真实写照。

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愁”的是什么?一“愁”大好河山沦陷敌手。他在《菩萨蛮》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无数山遮挡视线,只能用眼前清秋中如此壮阔而秀美的山水泛指中原沦陷的大好河山。为什么不写“雁字回时”而写“断鸿声里”,“雁字”是群雁,“断鸿”是失群的孤雁,用“断鸿”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委婉地写出“江南游子”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二“愁”南宋朝廷日薄西山。为什么不写“迟日”而写“落日”,“落日”二字,既指俯仰瞻眺时间之久,又暗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恨”的又是什么?一“恨”报国无门。词人非一般的江南游子,词人由行伍出身,却天天面对金瓯缺,山河碎。词人虽有一颗比天大、比火热的收复中原、报效祖国之心,但南归之后,实际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深感壮志难酬;二“恨”心事无人能解。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却无知音,不被南宋当权者理解。

这一切的情愫,都是山水主动“献愁供恨”,移情于物,物我合一。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是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仅存半壁。

3.登临凭栏,在辛弃疾不同词作中反复出现。在《摸鱼儿》说“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依危楼”引发“闲愁最苦”的感慨;在《满江红》有“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吐露倚楼人独的“敲碎离愁”;在《水龙吟》有“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借花的“荣华易消”传达“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的悲慨;在《鹧鸪天·代人赋》中有“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在《念奴娇》有“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感叹尝尽了欲说还休的愁滋味,不敢再登楼,或者怕见危栏,谁还敢去登楼倚栏?

综上所述,栏杆作为诗词的独特意象,凝结作者普世化的情思,为作者所喜爱。有了栏杆,就站得高、望得远、想得深、愁得多。同一个栏杆,不同的情怀,栏杆之外,必定有一份牵挂,更多的是百味杂陈,百感交织。可谓壮也栏杆,伤也栏杆,辛氏登楼“倚栏”有何不可?

那么,为什么辛弃疾要用“拍栏”,而且是“把栏杆拍遍”?是妙手偶得还是刻意为之?必须联系背景,结合词句作深入分析。

二、拍栏看剑,动于中而不能抑

“拍栏”中拍出怎样的情感?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言:“盖当南归之初,自身之前途功业如何,尚难测度,嗣后乃复沉沦下僚,满腹经纶,迄无所用,迨重至建康,登高眺远,胸中积郁乃不能不以一吐为快矣。”根据知人论世,我认为“拍”蕴含着五层意思:

1.抒发乡关之思、家国之恨。词人触景伤情。为雄浑而秀美、寥廓又凄美的故土沦陷而“拍”。化用《晋书·张翰传》的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将自己与晋朝为吃鲈鱼脍而辞官还乡的张翰相比,中原沦陷,我漂泊江南,有家难归;难忘时事,我不可能像张季鹰弃官回乡;异族入侵,我恨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拍栏”表示自己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绝不像张翰一样,我回故乡之日,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2.抒发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之悲。且分析词人的一个动作细节“把吴钩看了”。李贺《南园》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杜甫《后出塞》也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吴钩”是吴王阖闾所造的钩形刀,为战场杀敌的利器。辛弃疾自负天下才,专意为朝廷分忧担愁,但现在却似“吴钩”闲置,写出词人空有沙场杀敌之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面对国势之弛衰,朝政之昏聩,词人拍栏,将批判的利剑直指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

3.抒发追慕英雄、收复山河之慨。化用《三国志·陈登传》的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胸怀大志的刘备看不起胸无大志、只懂得求田问舍、贪图禄位、不计国家安危的许汜。将许汜、刘备和自己对照,词人表示既不做只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也不做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做刘备那样的英雄,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对南宋朝廷那些贪图禄位庸碌之辈的讽刺,更表达自己绝不会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谋取个人利益。如果只为求田问舍,我辛弃疾何苦至于此?

4.抒发年华老去、英雄空老之痛。“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世说新语》桓温北征感慨树已长得高、人怎么能不老的典故,委婉写出流年已逝,辜负平生之志的悲慨。一方面国事在风雨中飘摇,北伐遥遥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将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自己正当年青有为之时,却空有安邦定国之计;时光流转,年华浪掷,北伐无期,中原难复,“志士虚捐少壮年”( 陆游《感愤》),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5.抒发无可奈何、翠袖揾泪之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既然“无人会、登临意”,那就只好自我解嘲“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歌妓侑酒,英雄竟至于流泪,是何等的无可奈何啊!更无奈的虽央求却“无人唤取”红巾“揾英雄泪”!

因此,五层意思之中,以第四层意思、五层意思为要着。如果只有一种情绪,抑或只有儿女情长,倚栏就足以表达其意。正因为心中五味杂陈,不“拍栏”无以表达内心的郁结。“拍栏”是解恨的动作,是情绪的宣泄,“拍栏”不是用笔写成,而是词人用血泪凝聚、刀剑刻成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真诚充沛的激情。

三、栏杆拍遍,豪气抑于内而溢于外

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突破空间局限,通向更高更远的天地,使登临者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领悟。“倚栏”已成为一个蕴蓄着特定的情感意绪的象征符号,而“拍栏”更是积淀在中国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

1.“拍栏”是灵与肉的碰撞。独处“倚栏”,虽能极写种种或深惋或激愤等情愫,但略显柔懦婉约,难以传达刚强坚毅、奋发向上的志士之大气。晏殊的《踏莎行》说得更明白:“凭栏总是销魂处。”无论豪放或婉约,登楼倚栏固然能够在俯仰观望、体悟人生和自然的无限意境中,甚或抒发愤懑的郁积之气,然而总蒙上内省凄怆、愁郁难解的色调。

2.“拍栏”是情感的即时迸发。辛词触景生情,激发满腔豪气,继而叹惜流年,悲愤激烈,拍遍阑干以表达无奈与愤懑。钟嵘《诗品》序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辛弃疾百感交集,拍遍栏杆以宣壮怀,气韵慷慨。其实,不单辛弃疾如此,自古慷慨悲凉之士,大多会拍栏以发泄内心的愤懑。比如,南宋吴渊是抗金御侮的主战者,请看他的词作《念奴娇》: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登眺牛渚危亭,面对国家危难,朝廷主和,抗金御侮的主战者能不悲痛断魂、“栏干捶碎”。英雄豪杰的忠愤激发酒狂,酒狂深化忠愤,二者一时迸发,集中在“捶碎栏干”的动作上。

3.“拍遍”是发泄胸中沉郁之气。凭栏人千愁万恨,没人能够理解,遑论排解?凭栏人千愁万恨也已不再是个人的不幸,而是家仇国难的融合,此时非拍遍栏杆,不足以宣泄其意。辛弃疾不会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之山,也不会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或投江殉国,他临江水,登危楼,肝肠似火,只能拍遍栏杆。每一拍都是一滴血,一行泪。每拍一下都把作者杀敌报国之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英雄空老,连“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都无法实现的凄苦愤懑之状宛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从独处的“倚栏”到壮怀激烈的“拍栏”,显然情感得以强化。“拍栏”无疑是情感宣泄的经典细节之一,每拍一下,情感并非戛然而止,那韵外之味却绵延不绝。“潜气内转”,着“拍遍”二字,辛弃疾发泄那难以言状的抑郁苦闷之气,不得不洒下那“爱君忧国孤臣泪”(陆游《雨后殊有秋意》)了。辛弃疾“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才以一唱三叹的“拍栏”手腕,抒慷慨郁结之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如闻裂竹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作者单位:龙岩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