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志军
对多数初中生而言,他们充其量只能算作文的初学者。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文章架构之法。教师可以从现代文的经典篇目中提炼出相关方法,运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叩开写作之门。
一、 初中生写作和作文指导教学现状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提出了8条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但目前中学生写作及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胡编乱造,思想贫乏,语言幼稚,甚至有不少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教师层面,重阅读轻写作,对作文有“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心理,忽视平时的写作指导;也有很多教师常用“文无定法”来为低效的作文指导寻找借口;此外,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也不尽如人意。
二、 经典的界定和范本的选择
建国后,语文教材选文标准也在不断演变,从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文质兼美,堪为模式”及“教材无非是例子”,到本世纪“以‘个人本位标准为轴心,以‘文化本位标准为经线,以‘社会本位标准为纬线”来构建的“三位一体”选文标准观。其中“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这一标准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具有上述特点的选文都可称得上经典。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来看,其中一大部分选文只能用来赏析,却极少能够活学活用,如文言文、大部分外国作品等;而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既堪称经典,同时对中学生写作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据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研究:朱自清的很多作品都是他作为一个中学(后为大学)国文老师“有意的尝试”,可谓是用心良苦之作。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和他所从事的语文教师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说,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语文教师所写的散文,他写作的对象、写法、风格,都受到语文教师的环境、素养、眼光、职业习惯的制约与影响”。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朱自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他曾有过五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离开中学到清华任教后,他又长期担任大学一年级的国文教学课程。旅欧期间,他特意写作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两部散文集,作为送给中学生阅读的礼物。可见,朱自清一直在用自己的实践来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因此,选择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作为学生写作指导的范本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 朱自清散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
1选材——以小见大
初中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犯这样的毛病:材料陈旧,缺少真情实感。写老师,就是写老师如何带病坚持上课;写父母,就是写深夜送“我”去医院急诊;写奉献,就是雷锋、焦裕禄;写自强,那一定得是张海迪……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么,学生的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可写的材料呢?不妨来看一看朱自清先生的几篇作品。
朱自清散文大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平凡事,甚至是琐屑之事。《背影》选取了父子车站送别的场景,尤其是描写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在《儿女》一文中,作者用近乎啰嗦的文字叙述了发生在家里的烦心事:“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透过那乱成一锅粥的家庭琐事,我们体会到的却是浓浓的爱子之情和天伦之乐。
我们的生活中也许确实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周围人身上也没有多少丰功伟绩可写。但只要像朱自清那样,从生活的琐事当中去挖掘内涵,善于以小见大,小事情中也能悟出真情实感。2011年苏州中考满分作文之一的《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就是选取了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以“阿婆的煤炉和蒲扇是一道清新的风景”“公公的铁门和茶壶是一道温馨的风景”“早点师傅的油油的憨笑是一道温暖的风景”为小标题,叙述了发生在去学校途中的三件小事,赞美了人间最美的温情。正如题目所说的那样,“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事情、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来才会真实、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趣。朱自清认为要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深入的体味,作文“才有真趣可言”。
2.立意——美好情怀
文章的主题有多种选择,以“爱”为核心的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都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起到澄澈心灵的作用。这一类主题也就成了我们阅读中见到最多的历久弥新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这类文章要重点赏析,让学生在品味中学习文章的立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立意上并不标新立异,而是善于发现并放大平凡小事中的“真善美”。《冬天》写了三段故事,人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只取季节的相同,内在线索是写冬天里作者感到的人情之暖,父子间、朋友间、夫妻间的深挚情感,写这种情感有何意义?文末有一句极为重要的话,“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其他如《春》中所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自由活力的讴歌;《绿》“借自然抒发情怀,用山水诉说性情”,表达了对充满生命力的美好事物的赞美;《背影》中悲惨境遇中的父子之情更是让人唏嘘动容。
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和提炼。看看一些成功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好的作品在立意上也是有章可循的。2012年厦门中考一篇满分作文《幸福地图》,小作者选取了“家里”、“公交车”和“学校”三个场景,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感激。“这些幸福的元素都是来自人们内心世界最真挚的情感”,作者在文末这样感慨。虽然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不能被负面能量占据了自己的心灵。唯有对美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去发现更多的美,创造更多的美。
3. 结构——和谐完美
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率性而为,但这并不适合初学写作者。一篇像样的文章,内容和形式是并重的。东拉西扯,再好的内容也堆砌不成一篇好文章,只有将内容放置在合理的结构中,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还是来看一看朱先生的几篇大作。《春》采用了横式结构,严谨精美,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几个画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学生习作时,如果遇到写景类的文章,完全可以借鉴《春》的结构来谋篇布局;《背影》则采用纵式结构,虽全文用倒叙来排布,但中间的行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安排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叙述中他很讲究层次间起伏跌宕,有山间小溪般的曲折委婉。先从家中的惨淡境况写起,写父亲脾气不好,为后文情感转折作铺垫;再写北上上学,父亲送与不送的纠结,继续蓄势;到了车站,原本可以到此为止了但父亲执意要为“我”买橘子,才有了令读者终生难忘的“背影”。行文如层层剥笋,渐入佳境,卒章显志,回味无穷。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习惯用“详略得当”等空泛的术语来要求学生,如果能用《背影》来作为范本,收到的效果会更明显。
朱自清根据写作的需要熟练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结构,他还非常注重“周严圆密”,力求完美,可谓独具匠心。《荷塘月色》从“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首尾契合,浑然一体;《绿》结尾“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比开头一句多了“不禁”二字,不仅是章法上的首尾照应,更是情感上的凝聚升腾。另外,朱先生写景时的移步换景、多“觉”并举,段落间的承上启下、回环照应也值得我们去体悟、效仿。
4.语言——生动质朴
语言的生动和质朴并不矛盾,前者侧重于修辞手法,后者侧重于用语习惯。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这两者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朱先生爱用比喻修辞,他曾说过:“比喻是文学重要的一部分。”他的比喻生动而不生僻,贴切而不落俗,形象可感而清新隽永。无论是《春》中将春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还是《绿》中一大段博喻、《荷塘月色》中“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梵婀玲奏着的名曲”……观察之细,联想之切,令人叫绝。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好好玩味,引导学生去丰富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在实践中大胆运用,起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语文界成果颇丰,不再赘述。
朱先生善用口语,自然少雕饰;善用叠词,意丰而韵美:我们几乎可以在他任何一篇散文中感受得到。再来看“炼字”的例子:《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句,一个“镶”字,既写出了瀑布与山石的位置关系,更让人感受到了瀑布珠玉般的质地,和老舍先生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异曲同工;“便倏的钻了进去”中“钻”字本很普通,但用来写瀑布溅起的水花,如白梅、似杨花,娇嫩可爱,随风吹送入怀,情态毕现,作者内心的爱意顿时跃然纸上。一次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让学生根据一幅“走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小男孩”的照片进行描写,一位学生描写道:正午的阳光将男孩的身影压抑得很短。一个“压抑”给我们太多丰富的联想,足以让人震撼。我们不奢求学生的习作字字珠玑、与大师比肩,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向大师“取经”,如果一篇普通的学生作文中能有一两处令人叫绝的用字,难道不可说这也是一种成功吗?
朱先生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文章应该如何写才是贴切动人的。我们读他的作品,不应该为欣赏而欣赏,而是应该走入他的作品,用心去品味其中的奥妙,然后为我所用,用我手写我心。这大概也是朱自清先生作为一名国文老师的良好愿望吧。
(作者单位:常熟市辛庄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