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也谈教参之误的判定与利用

时间:2024-08-31

赵志群

读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3年第4期刘娟老师《将教参请下神坛》一文后,钦佩作者对教参的反思和借用教参之“错”的勇气,但对文中的部分观点及分析等不敢苟同,现提出浅见就教于刘老师及诸位方家。

一、教参中的寓意解读错了吗?

德国著名寓言作家莱辛曾说:“把一句普通的道理格言引回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事件,用这个实践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显然,寓言的寓意绝非仅存于一时一事,它所蕴含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即“普世性”。所以,寓言的寓意首先应是众人认可的人生哲理的一般规律,排除特例性。教参对《白兔和月亮》寓意的解读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不可否认,这种解读就是世人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巨大利益(月亮)后的一般反应,即使是刘老师文中所言的“合情合法合理的巨大利益”也会如此,那种能坦然面对的毕竟是特殊的极少数“脱俗”之人。教参对《落难的王子》的寓意解读“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也是如此。该文举出生活中学生因考试失败而跳楼和因失恋而自杀的特例来否定教参的一般寓意就有点牵强了。真理是相对的,对于人文的真理,我们为了否定它都能找到特定的反例。即便如该文作者对《落难的王子》寓意的重新解读“一个人承受能力是巨大的,面对灾难,只要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你就能战胜它”,我们也可以轻易找到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壮否定它。

不可否认,寓言的寓意往往具有多义性,这与对文本的解读一脉相承并更为甚之。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以一种寓意解读去否定另一种解读,更不能以个人的解读去否定寓言具有“普世性”的一般寓意。如克雷洛夫的著名寓言《四重奏》在我们今天读来应是讽刺了看待问题本末倒置,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就具有一般哲理性,超越了“讽刺当年俄国政府的改组甚至直指沙皇本人”的寓意解读的时代性。我们只要仔细地想一想,梳一梳,就会发现:该文作者对《白兔和月亮》寓意的重新解读“做一个不沉溺于名利的闲逸潇洒的自由之人”是从教参的寓意解读延伸出来的,一个因一个果。对《落难的王子》的寓意重新解读“一个人承受能力是巨大的,面对灾难,只要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你就能战胜它——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气”以及该文文末学生的寓意解读也都是教参的寓意解读延伸出来的。教参的寓意解读与该文的寓意重新解读是包涵与延展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这也更加证明了教参寓意解读的普遍意义,而且教参的寓意解读更加简洁明了且具有概括性。

寓言寓意的探寻最终要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出发去发掘寓言的真意。如果像该文所说教参对《白兔和月亮》寓意的解读“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表述不够严谨的话,也只能到文本中去找到根据去修正,而不能仅仅就教参寓意本身甚至从生活实践的经验来辨析并否定它,那就容易犯西哲所言的“倒洗澡水连同婴孩一起倒掉”的错误。从文本对白兔得到月亮之后的描述“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我们就会发现白兔的占有心态。周国平在《〈白兔和月亮〉讲解》中说:“我们能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所以将寓意修正为“占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就可能更接近文本作者本意了。而该文又抓住《落难的王子》中王子经历磨难后正色所说的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只要他不死”得出自己的解读“一个人承受能力是巨大的,面对灾难,只要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你就能战胜它——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气”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由此就去否定教参的寓意解读就显偏颇。教参的寓意解读是从整篇寓言的人物(王子)和情节的变化得出的,更显全面些。事实上,该文抓住的文本中的这句话不正是王子经历厄运后的坚强表现吗?

二、教参中的教学建议无效吗?

该文认为教参对《白兔和月亮》提出的教学建议“教师设问题目为什么不定为‘白兔和青草或‘天空和月亮”纯属无效提问,甚至认为这会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引入歧途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教参此教学建议的意图究竟是什么。“白兔和青草”这一题目只是换掉了被拥有的对象。通过细思文本开始对兔子的描述“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显然,青草只是近在眼前易得的食物,而月亮是远在天边不易得的;青草是已经属于自己的价值微小的东西,而月亮是属于大家的价值巨大的;青草是自己每天不去想它的,而月亮自己每天都渴望去欣赏的。所以,经过这一番比较与思量后,才会真正理解兔子获得月亮后患得患失的心态,从而真正理解寓意。至于该文提出的质疑“一片青草虽小,那天下的青草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吧?白兔不会担心青草被别的动物吃掉吗”就显得理解比较单一了,且有偷换概念之嫌(眼前的青草换成全天下所有的青草)。“天空和月亮”这一题目则是换掉了拥有的对象。天空拥有宽阔无边的胸怀,月亮也本来就属于天空,因而本来的拥有者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态,这不直指寓意的核心——本来不拥有者拥有之后占有的心态吗?这不是为了对文本寓意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吗?所以,教参这一教学建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寓意,避免误导。这难道不是教学所需要的吗?

其次,我们还可以对此教学建议作进一步的开掘。通过换题目的讨论来进行改编寓言的训练,进行寓言的再造与创新。将阅读与写作打通,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教参的教学建议还显得无效吗?倒是该文的教学建议笔者不敢苟同。教学一开始就直接摆出教参的寓意解读让学生结合文本的阅读去否定它,这不就有点先入为主了吗?这种树靶子式的教学会显得比较突兀,将教参请下神坛却上“祭坛”给人感觉似乎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有些急功近利。即使认为解读有误也不如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谈谈寓意,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自己主导自己的感悟和思维,这样可能会显得自然而更有效些。

三、如何判断并利用教参的错误?

“不畏浮云遮望眼”,教参是我们教学的参考,所以我们不能迷信拘泥于教参,敢于发现教参中的瑕疵甚至错误。但如何去判断并利用教参的错误却值得我们去深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本文的思考,笔者觉得有如下几点考量:

一是不能只限于教参问题本身,为了否定而否定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如能从文本文体的一般特点、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创作脉络等宏观层面来有所了解后,再来把握问题的错误,就能高屋建瓴,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是否定教参的错误最终要从文本出发,抓住语言思考问题,不能仅从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文学有着自己的审美性,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就提醒我们先要沉潜入文本中去思索判断,方能“出乎其外”。

三是要充分分析教参错误中的合理成分,作进一步的开掘和利用。少做全盘否定,不做简单处理,多做比较分析,就会避免犯“倒洗澡水连同婴孩一起倒掉”的错误。

总之,我们如能对教参真正心怀敬畏与反思的心态,并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就会对于其中的瑕疵甚至错误慎重判定并批判,并充分利用其合理内容。这样,我们才能走稳自己的教学特色之路。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