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歌教学的整体意识

时间:2024-08-31

叶海敏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现在的诗歌教学,往往只是根据课本的编排进行,显得零散而琐碎,在复习中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因此,在诗歌复习中,许多学生没有办法很快地把握诗歌的主旨,有的甚至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去读懂诗歌。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忽视了整体意识,学生没有办法形成诗歌阅读的体系。如何才能称得上有整体意识?笔者认为,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注重梳理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开始,人们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创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当时的诗歌创作却是十分繁荣的。诗歌是如何产生的,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发展过程?这是许多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们若是只按照教材上有限的几首诗歌去了解诗歌,所得就非常有限,甚至是管中窥豹了。同时,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言志,诗人的每一首诗歌都是有感而发的,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呢?这也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然而,单凭他们有限的阅读量是不足以真正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时,若学生知道各种题材的诗歌产生的原因或背景的话,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变得相对容易了。例如:国家处于动乱的时期,边塞诗就应运而生了,他们或希望通过战争建功立业,或抒发对百姓的同情,甚至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如果学生对诗歌脉络比较熟悉的话,对于任意一个时代的诗歌特征都有理解,那么他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就不至于任意拔高诗歌的主题了。

二、 注重诗歌流派的整体认知

诗歌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参与其中。于是,在同一时期里,往往会有一些意趣相投的人,尽管他们并不是常常聚在一起,甚至可能互不相识,但是他们的创作风格高度相似,后人把他们归结为一个流派。比如唐代,我们可以看到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豪侠诗派”“韩孟诗派”等等。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若是能够理解各种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创作风格,对于他们把握诗歌的主题定然有重要的帮助。比如,以下一首诗歌: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落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边塞诗歌的着眼点并不一定非得落在战争的残酷上,以上这首诗歌就是把着眼点放在了记写将士的思想感情上。而其他的许多边塞诗尽管描写的重点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大致也不会脱离那几种主要的思想。

注重诗歌流派的整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对于他们以后阅读诗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诗歌流派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应付高考的帮助作用是极大的。

三、 注重诗歌作者作品的整体意识

诗歌的教学,尤应注重的是重点诗人的创作历程研究。因而,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重点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了解时代背景对诗人的影响。比如说,宋代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词作,多客观地反映她的闺中生活和情感,集中描写自然风光,抒写离别相思。比如《如梦令》俏皮活泼,清新隽永。《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通过描写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含蓄婉转,清俊疏朗。这一时期的词虽多写寂寞生活,抒发忧郁之情,但依然可以看出她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思想。后期颠沛流离饱经战乱之苦,词风哀怨,充满凄凉低沉之音,词作中无不反映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愁,情调感伤。其他的一些诗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一直以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也并不是全部都是沉郁顿挫的,也有一些对平静生活的满足之情。

诗歌教学的整体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诗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整体意识,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能够从“少慢差费”的泥淖中走出来,走上一条优质高效的教学之路。

(作者单位:清远市第三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