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高职语文互动式教学

时间:2024-08-31

高彦

互动式教学在教学领域似乎早已司空见惯,并被批量应用,但效果未见成正比。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语文教师,经过数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思考,意识到无效互动源于我们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互动的发起者,这种离开学生主角视域的他性互动,使一切都成了惘然。基于此,笔者期望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建构学生主角视域下的高职语文互动式教学进行探索。

一、互动的含义

“互动”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即借助表情、语言、文字、活动等进行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互动是发生在主体间的借助一定媒介发生的一种有目的活动。而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个体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个性与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

二、主角视域

主角视域是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研究的范围包括角色意识、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行为、角色冲突等内容。其中角色意识是中心概念,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人与人能够进行交往活动,是因为人们能够从自我情感认同出发,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语言,从而感知对方并与之进行有效交流的行为。教学领域亦然,只有当互动双方能够理解对方并愿意信任,在主角视域下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进行师生互动。

三、主角视域与互动的冲突

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活动中,互动双方都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而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会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没有另一方的配合参与,角色就失去了依存条件,就无法完成既定的角色行为。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常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忘记自己其实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于是教学互动的现状是:教师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引导对方理解自己的意念,并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互动行为。所有学生都知道,老师设计的互动,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时刻担心自己与那个既定答案存在差距,于是他们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一场看似互动的过程却压制了学生的主角意识和积极性的发挥。究其原因,即是互动中学生丧失了主角视域,成为被迫互动。

因此,师生互动要冲破樊笼,构建学生主角视域下的互动,打消学生顾虑,使学生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在互动中学会思考、质疑、反省和行动。

四、学生主角视域下的高职语文互动教学策略

(一)课程设计理念更新

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素质课。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毫无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而高职院校要想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必须把高素质、高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两翼,比翼双飞。

因此,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构建科学、人文、职业素养三方面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角色的转向

教师角色的转向——由传授者转为合作者、分享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主角,是课堂的主宰者,决定着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而在学生主角视域理论者看来,传授知识只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才是其最本质的职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上下级传授关系,而是一个共同体,合作分享,共同成长。

学生角色的转向——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行动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师生看作水桶与水杯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处于被动、消极等待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在学生主角视域理论者看来,师生不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自我实现的鲜活生命体。学习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有权利、有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主动承担起学习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在自主行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三)课程内容的整合

打破教教材的传统局面,转为教内容。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双重需求出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将应用文写作和经典著作、职场交际等内容融为一体,优化单元结构和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书香袭人、深度感悟、拓展历练、职场人生4个模块和相关文化专题及主题活动项目、相关文本、职场写作、职场交际等9个学习性子项目。最终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教学过程中以专题链接为依托了解文学脉络、时代背景与名家名篇,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情感目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悟性,感悟真善美,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态度,从而提升综合素质与文化修养。

3.能力目标:凸显大学语文与现实应用“理实交融”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项目进行策划、探析、互动、点评,在学生主角视域下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组织协调、沟通合作、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设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同为能动研究者。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活动项目化、合作学习研讨化、成果展示化、教学情境化、考核动态化,实现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整合。借助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角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课程活动项目化

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实践为先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以活动项目形式完成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作品主题深度感悟交流、现实反思及对策、策划相关活动项目等。倡导学生“我见解,我策划,我表达”,鼓励培养学生主角视域下的思辨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及创新意识。

2. 合作学习研讨化

教学中打破教师权威者格局,师生同为学习者、合作者、分享者。打造学习共同体,把舞台还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依据活动项目课前研讨相关内容,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并要求小组做讨论记录(会议记录),确保小组所有学生全程参与,提升学生的主角行动能力。

3. 活动项目成果展示化

学习小组及时通过课堂展示活动成果,课上汇报、交流,师生评点。既体现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及合作情况,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通过现场小组展示评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角意识,挖掘了潜能。同时,将活动项目扩展延伸,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素质大赛,如全市及校园经典诗文朗诵大赛、“书香校园”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

4. 教学情境化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如介绍简历与求职信,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岗位拟设不同职位,每小组为一个虚拟公司设计招聘情境,设计问题、现场面试应聘人员,并现场公布结果,师生点评总结。通过逼真的现实氛围,激发学生的亲历感、真实感,增强学生的主角意识及紧迫感。

5. 考核评价动态化

引进过程性动态评价体系,发挥主角视域下的能动性。以往大学语文考试一张试卷论英雄,这种单一终结性的考试形式,动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单纯为就业服务的“功利化”学习倾向,导致大学生轻视、忽视甚至放弃大学语文学习。因此,引进过程性动态评价体系,凸显“我的成绩我做主”,考核评价包括:学习纪律及平时成绩(30分),学习能力(读写听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课堂活动策划与组织协调等能力40分),期末成绩(30分)。并革新考试方式,通过活动策划展示、现场感悟、阶段性调研报告等开放式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活动策划、组织协调等能力的过程性动态评价,在实践活动中督促与评价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角意识,意识到语文学习与自身职业生涯息息相关,激发学习主动性,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