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愉快写作的心理干预

时间:2024-08-31

钟晓英

写作是痛苦的。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又要写作文了,怎么写呢?在痛苦厌烦的心理驱使下,学生愁眉苦脸挤牙膏似的填格子,“苦大仇深”写出来的作文多半面目可憎。我想,教师不要一味地苛责学生不会写作文,不想写作文,想想我们为学生做了些什么。我们是不是经常在黑板上写个作文题目,就把余下的事全交给学生了?我们是不是经常在批改作文时只简单地打个优、良或写几句套话评语?我们有没有鼓动学生写套话作文,以便拿个保险分数?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写作时产生痛苦的感觉是必然的。他们会因不明白写作方法而茫然,他们会因得不到真诚的评价而失落,更严重的是在套话作文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祟下,学生丧失了写作的热情,缺少了诉诸笔端的冲动,写出来的只能是空话、套话、假话。如何化解学生写作时痛苦的心理,让写作成为一个不吐不快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愉快?我认为,增加一些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一、 让写作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

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智力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作文是一项训练学生智力及创造能力的活动。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就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实现作文提高学生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真正目的。

1. 抓住学生情感宣泄的契机

写作是生活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有人说写作就是把积郁于心的情感或要说的话,用文学的笔描绘下来。著名作家巴金说:“有情感要吐露,才能顺利下笔。”高中生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虽谈不上丰富多彩,但可写进作文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如班级发生的故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四季的风花雪月……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关键就看教师能不能把握让学生“开口”的契机。比如,初中生善于记叙文的写作,到了高中,一开始,学生很不适应议论文、散文、诗歌的学习,对于这些文体的写作一时之间不能接受。如果教师硬要按照教材的安排,让高一新生创作诗歌或者写出有鲜明观点的议论文,肯定是有难度的,我们得想办法抓住他们感情宣泄的契机。初来高中,学生们对新学校、新环境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自然地会怀旧,怀念初中生活,想念家人等等。我们可以选写一个以家人、“纪念”等为题目作文,一来了解学生已有的记叙、描写、抒情水平,二来提供平台供学生宣泄各种感受,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再比如,运动会、文艺比赛、同学聚会……但凡学生参加了活动以后,心里多少燃着一团火,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教学生写写文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消除畏难情绪。

2. 创设情境,催发学生写作欲望

在日常写作练习中,学生写作的欲望需要教师创设特别的情境去激发。面对形式各异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想要学生从陌生茫然到有话要说,这个过程教师必须要有所为。教师要精心准备素材,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写作情境,循循善诱,把学生的写作需要激发出来。这是打开学生写作大门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例如,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三句话论“童真”。面对高中生已经被考试“烤”得“里焦外老”的心灵,我们该如何唤起他们对童真的感慨呢?我用妇孺皆知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擦亮学生被世俗蒙蔽的眼睛,用电影《重返十八岁》中的片段唤起学生对童真的回忆。一个童话故事,一个电影片段,营造的情境让学生追问自己的童真在哪里。再比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关于“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我让学生探讨“怎样在自由与不自由中找到平衡点”。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自由也就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作文审题立意关就过了。

二、给写作增加一点看得见的有章可循的信心

为什么学生喜欢做数学题,而不喜欢写作文?原因之一是数学有公式、定理,只要掌握了公式、定理,解题的时候总能有章可循。学生做出一道数学题时特别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举一反三,做数学题时成就感最大。学生写作时很痛苦,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方法可依,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没有信心,自然也就没有写作的快乐。因此,要化解学生写作时的痛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信心,而且是看得见的信心。

可以鼓励模仿。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于是,思维被打开了,学生饶有兴趣地仿写起来。例如写以“校园的秋天“为话题的文章,我让学生模仿课文《江南的冬景》或《西地平线上》。《江南的冬景》先总写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然后围绕总特点,分别描述了“曝背谈天图”“郊区散步图”“江南冬雨图”等,用几幅生动的画面来展现江南的冬天;《西地平线上》则是写了三次不同地点的落日,以及三次不同的感受。受这两篇文章的启发,学生的作文思路清晰,感想深刻,在潜移默化之中,愉快作文的目的也便达到了。记人的文章可以模仿课文《金岳霖先生》,议论文可以模仿苏洵的《六国论》……无论何种体裁,何种内容,我们都能从课文中找到最好的范本。模仿课文来增加写作的信心,也算是对课文的物尽其用。

提倡示范“下水”。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语文老师的‘下水’,用‘身教’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与体育老师的示范一样,是从感性方面加深学生认识的极有效的方法。”通常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会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和学生比比,谁写得快,谁写得好,营造出一种“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场景来。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会把写好的文章先念给学生听。很多时候我的文章取材于生活,浅显易懂,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最近的一次写作练习,材料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回忆年青时的一件事,他顶撞了老军官还自鸣得意,事过多年后,才内疚不已。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在班级拔河比赛中有同学发生争执,有一位老师是如何宽容了学生的无心之失。学生听后大受启发,涌现了许多篇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记叙了在时光的磨砺中,人变得成熟,懂得了宽容。我还经常会让学生修改我的“下水”作文,学生表现得十分亢奋,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他们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但是效果极好。通过修改教师的“下水”作文,学生明白了写文章要注意些什么,也增加了写作的信心。

信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踩着“模仿”与“示范”的台阶,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触到写作的信心。

除了以上两种心理干预手段外,其他的化解学生写作痛苦的方法还有很多。作文写完了并不意味着一次写作训练的结束,教师可以深化写作后的快乐。通过作文评语与学生笔谈;把批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满足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当堂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或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写作中用快乐去化解痛苦,才是对症下药。

作文的本质是抒写心曲,写想写的,写能写的,让我们努力使写作成为学生的需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后,能充分享受写作带来的愉悦,那么,写作将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作者单位:德清县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