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爱文
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来自河南,讲课神采飞扬、激情澎湃,可惟独没有范读过课文,原因在于他操一口浓重的家乡话。记得有一次他拎着录音机兴冲冲地进入教室,放出优美的配乐朗读时,我们才知道,原来课文美读时会产生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后来,我也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虽然能讲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但是遇到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遇着激昂清雅的诗歌时,和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一样,承担“朗读家”和“表演家”的角色也常常令人头疼。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发展,情境朗读以课件的形式粉墨登场,它不仅完全取代了朗读带,而且以图、声、文并茂的形式征服了学生,陶醉了课堂。本文拟对情境朗读课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以粗浅的探究。
建构主义者认为,情境创设与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而情境创设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自然成为情境创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它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教学环节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对学生能否产生对文本解读的期待心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设朗读情境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这要求朗读者要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感情,并且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觉”,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也指出: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情境朗读就充分运用了人的直观认识原理,通过背景音乐、朗读音频和变幻的画面形成合理的“刺激”,创设出典型氛围,激发起学生的个性情绪,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产生联动,进而走进文本情境,为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情境朗读一般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现,这类课件主要通过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的配音,加上和谐一致的背景音乐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图形图像或动画视频,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鲜活化。因为朗读大多来自专业人员之手,他们用响亮、清晰的声音转换了書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和意蕴,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示范。同时,录音作品资源丰富,在语文版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利用率高,可谓一本万利。实际教学及网络中此类课件数量不少,但精品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因为绝大多数常常败于两处:
一是纯写实主义。部分情境朗读课件指哪打哪,完全成了课文的复制品,破坏了文章的意境,毫无熏陶可言。我曾看到过一个“绝句”课件,因为文本中有白鹭,朗读画面中白鹭就一飞冲天,诗中有黄鹂,黄鹂就婉转啼鸣,而且将白鹭和黄鹂精雕细琢,仿真度极高,从技术层面上看令人叹为观止。但岂不知学生欣赏过这些画面后会失去咀嚼文字的兴趣。因为小读者的心底都被这些唯美画面所占领,无暇顾及其他,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从而被破坏殆尽。还有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课件,其中诵读到结尾“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腿和腰脚……”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位健美运动员,展示着强大的肱二头肌,令人喷饭。这种纯写实主义的情境朗读课件以为文本是什么,画面就应该是什么,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光怪陆离的图像上,丢弃了朗读,也丢弃了文本。
二是意境氛围不和谐。文学作品是生活情境的形象反映,语文教学的情境朗读环节必须创造和文本相和谐一致的情境。可是许多情境朗读课件音乐、画面、朗读和文本意境不统一、不和谐。《诗经》中的《蒹葭》是古典名篇,无论是寻觅者,还是“伊人”,都是虚幻的、迷茫的,然而很多教师不懂得此道,画面上布置了一位当今走红的超级女生,不伦不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感情格调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播放的背景音乐却是《喜洋洋》,它破坏了文本的美,可谓画蛇添足。
“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抛弃华美的外衣,制作符合文本内涵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多媒体情境朗读课件并不复杂。
一是读透文本。教师在设计情境朗读环节时首先要读懂读透文本,充分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来深入理解作品的精神寄托和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情感表达的轻重徐疾和抑扬顿挫,以及最能表现诗文意境的几个典型画面,为情境朗读课件制作做好准备。
二是搜集和制作素材。素材包括朗读音频素材、背景音乐素材和图形图像素材三个部分。朗读音频的素材要求情感表达准确,处理恰当。它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一般要求饱含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表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背景音乐素材要根据作品表现的情感氛围,寻找切题的音乐,一般来说,钢琴曲适宜浪漫,提琴曲适宜高雅,笛子曲有浓郁的乡土民族气息,古筝曲适宜古朴,二胡曲适宜悲凉……确定好后还要根据文本长短进行巧妙地剪辑,做到文本和音乐丝丝入扣,相得益彰。图形图像素材可以在素材库或网络中寻找,然后根据文本需要利用绘图软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再为静态画面点缀以恰当而典型的动态形象。
三是加工合成。合成的过程比较简单,主要是将文本的底蕴浸入到动静结合的画面中,实则实之,虚则虚之。然后,插入朗读音频和背景音乐,营造典型的情境氛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在此步骤中不必根据文本亦步亦趋,有一两个场景即可。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在一张揉碎了的宣纸上,画面隐约显现一棵嶙峋枯树,一声古琴呜咽,再加上专业的朗读声,读者心境不免伤感,一个回味悠长的审美空间自然筑就。
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这些多媒体辅助手段合成的情境朗读课件,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在实用中如果能扬长避短,自能为语文课堂带来真的启迪、善的诱导和美的熏陶,但愿在我们寻寻觅觅时,它已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单位:皇城羊场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