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朗读教学三忌

时间:2024-08-31

易万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朗读教学形式多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尤其喜欢在这一环节上营造亮点。朗读无可厚非,但如果朗读教学只为追求气氛的热闹,为读而读,则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针对当前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三忌”:

一、忌读前不加指导

朗读重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如果朗读前不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就放手让学生朗读,则无疑是浪费上课时间。读前应有一个感情的积累、酝酿过程,学生由于阅历及领悟能力存在差异,往往只能较浅层次地感悟文章蕴涵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具体的指导。一方面要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内容,另一方面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文章,教师应示范朗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这样可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

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因其独到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溢于全文的力量美。课前,我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是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朗读前,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阳刚之美。这还不够,我还亲自范读课文,将自己作为一名朗读的参与者。我的投入、我的激情深深感染了学生,大大调动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忌朗读而不思考

朗读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因此,真正的朗读教学,应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带有一定的目的要求,决不能流于形式,表面化。

仍以《安塞腰鼓》为例。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热烈奔放的,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来诵读,但是于细微之处又有变化。在读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时,笔者让学生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用轻柔低缓的语气读完此句后,再次要求学生读描写腰鼓的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时让学生对比欣赏CAI课件《安塞腰鼓》和《苏州评弹》,思考:安塞腰鼓是诞生在陕北高原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为什么没有诞生在杏花烟雨的江南?不用老师多讲,学生自然就领悟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安塞腰鼓与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分不开的。

朗读,要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三、忌评价浮光掠影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要总是用“读得不错”、“读得很有感情,很好”这类笼统的評价语,而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还是教学《安塞腰鼓》,一位学生铿锵有力地诵读具体描写安塞腰鼓的句子后,笔者受到感染充满激情地评价道:“你读得真棒!你读出了鼓点的节奏感,读出了腰鼓的磅礴气势,还读出了腰鼓人飞扬的生命激情!”对朗读水平欠佳的学生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的方式。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认为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的确,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好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朗读教学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其语汇,提高其语文素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朗读教学方面有所作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实验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