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广西南宁,召开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成立暨《中国卫生统计》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总结学会成立30年来的工作,共商发展大计。在此,我谨代表学会领导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学会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前身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于1984年,1994年底成为国家级学术团体,2004年更名为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学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医改对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搭建卫生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卫生统计与信息化理论研究,组织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卫生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学会更名为分界点,学会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在卫生部领导下,在中国统计学会的支持与推动下,1984年9月6日至10日,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广西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正式宣布成立。会议选举了55名理事,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了18名常务理事会成员,何鸿明为会长,司更生、郭祖超、田凤调、顾杏元、赵应斌为副会长,聘请许世瑾、薛仲三为顾问。在学会成立大会上还正式确定《中国卫生统计》杂志为学会会刊。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卫生统计学的学科发展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卫生统计人才培养
由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统计人员队伍也迅速壮大。普及卫生统计知识、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成为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之初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卫生统计学会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国内外专家讲学、卫生统计工作人员培训和卫生统计相关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加强了卫生统计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在此期间开设了各类研讨会、讲习班、培训班等,组织编写出版了《卫生统计应用丛书》、《实用卫生统计学》等,为普及卫生统计知识、培训卫生统计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2.逐步健全与完善国内卫生统计学术交流平台
在此期间,学会召开了3 届全国卫生统计学术会议,对加强我国卫生统计学术交流,探讨卫生统计新理论、新方法,促进统计理论方法与相关卫生研究领域的密切结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推动高校开展卫生统计学教育
学会通过组织召开全国卫生统计改革经验讨论会、高等院校设置卫生统计专业论证会、“卫生统计学研究对象和中国卫生统计史”专题研讨会等,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卫生统计学教育。虽然在此期间高等医学院校有关卫生统计专业招生工作没有开始,但学会开展的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对今后卫生统计学科建设做了大量先导性的工作。
4.编辑出版《中国卫生统计》杂志
学会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卫生统计》杂志,作为学会会刊,学会充分利用会刊不定期地开展统计学讲座和专题讨论,对于普及卫生统计知识、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理论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卫生统计》杂志现已成为我国卫生统计界首屈一指的“双核心”期刊,已成为国内卫生统计理论与政策的一块重要的学术交流阵地,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誉为“卫生统计人之家”。
5.学会组织建设与发展
随着卫生统计学研究的细化与深入,中国卫生统计学会逐步建立与完善学会组织机构。学会1984年成立时仅设秘书处、学术组、宣传出版组等三个内设部门。1998年,增设了卫生业务统计学术组、健康统计学术组、统计理论学术组、卫生统计教育研究组等学组。2002年,学会研究设立了统计理论与方法、医学统计教育、卫生信息标准化、公共卫生信息、卫生信息技术应用、健康统计、医院统计、妇幼保健信息、肿瘤登记与监测、军队卫生信息学等10个专业委员会。学会组织机构的健全,有力地保障了学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卫生统计专业的发展。截至2004年6月,学会共召开了六次换届理事大会,对学会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从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工作的人员和专家学者加入到卫生统计信息队伍中。为适应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需要,在卫生部业务主管部门的倡导下,经民政部批准,2004年6月,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并于2004年1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成立大会。
近10年来,学会紧密围绕国家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动广大会员,整合各界资源,积极开展工作。
1.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形式多样的国(境)内外学术交流平台
学会一贯坚持举办高水平、交流面广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以来,已连续举办9届“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已成为统计信息界一年一次的盛会,作为国内卫生信息行业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平台,已经成为业界了解学科前沿的窗口和业务需求的桥梁,也是信息技术厂商和用户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历届参会人员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主管部门、统计信息中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有关人员,国内外IT厂商,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参会代表,合计已超过15000人。
2.组织国外、境外卫生信息化建设交流与合作
为引进海内外医疗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及国际标准,分享推进电子健康的经验,促进国内外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合作和相关国际标准的使用及完善等,学会先后多次派代表团赴美国、瑞士等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进行考察交流,参加HIMSS会议、世界卫生组织电子卫生保健标准化与互操作论坛以及大中华电子健康及医疗资讯化论坛等。自2011年以来,学会联合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卫生信息学术组织,每年一次举办卫生信息技术交流会议,旨在促进两岸四地在相关电子健康计划或项目发展上的深入了解和经验交流。
3.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学会充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调动行业的研究和技术力量,周密组织人员,选择工作基础较好、研究能力较强、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单位,紧密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和问题,开展了系列课题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卫生信息标准与信息安全、人才发展策略、机构资源配置研究等。产出了大批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最近几年产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卫生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研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白皮书》等。
4.举办各类培训班,推进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学会致力于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历年累计参与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各类培训班的人数已超过3万人。
为推进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工程,提升各级卫生信息化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能力,2013年以来,学会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信息与信息学合作中心举办了六期全国卫生信息化高级管理培训项目,邀请加拿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资深卫生信息学和管理学、信息技术专家授课,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统计信息机构和信息化建设试点医院的卫生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
学会与北京大学自2013年起合作开展了卫生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公益项目,利用国家高端教学资源,举办“医疗卫生CIO班”,培训对象为各省市卫生计生委信息化工作主管领导、信息中心负责人或三甲大型医院信息化工作负责人,为培养卫生信息化领军人才做出了贡献。
为加强卫生统计信息人才培训,2014-2015年,学会依托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共申报了6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内容涵盖数据采集、管理、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应用,公共卫生信息技术,远程医学技术与发展,健康统计指标发展与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卫生信息化教育与管理等。
5.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为更好地服务于深化医改和卫生统计信息工作发展,学会增补了部分在专业领域影响力大的院士、地方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领军人物、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知名人士为学会副会长,加强了学会领导层力量。
为适应我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学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会及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作用,进一步扩大学会的影响,学会正在积极研究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调整工作,为召开换届大会做准备。学会队伍调整后,将能够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促进深化医改工作。
为规范学会管理,学会2013年初印发了《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员及会费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企业单位会员发展和管理办法(试行)》等。学会文件运转、财务管理、会员管理和专业委员会管理进一步规范。
学会秘书处按照《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章程》、《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员及会费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企业单位会员发展和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发展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保障会员正常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截至目前,学会共有注册会员3091人,各专业委员会委员1225人。会员来自全国30个省份,平均年龄45岁,副高以上职称者占到总人数的47%。学会有单位会员83家,事业单位51家,企业32家。
根据《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取消全国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14〕38号)精神,学会可以根据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自行决定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目前学会下设统计理论与方法、医院统计、健康统计、卫生统计学教育、卫生管理统计、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卫生信息标准、卫生信息安全与新技术应用、卫生信息学教育、健康卡应用与管理、远程医疗信息化、妇幼保健信息、卫生地理信息、中医药信息化和军队卫生信息等17个专业委员会。
学会秘书处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成长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提高服务能力,为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始终保持学会的生机和活力做好服务。为做好学术技术交流会议管理、学会宣传和会员服务,学会秘书处开发建设了学会门户网站、会议管理系统和会议助理app,组织设计了学会和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会徽,建立了学会和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微信群。
6.各专业委员会按各自业务范围和学会要求积极开展工作
学会定期组织召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工作会,规范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内部管理,帮助专业委员会准确了解和把握相关政策、制度要求和开展工作的方法,提升专业委员会业务活动能力。学会各专业委员会能在严格遵守民政部规定和学会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身的业务领域,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推进技术应用、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服务于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深化医改工作大局,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扩大了学会影响。
党和政府对卫生信息化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2013年,***总书记在辽宁视察工作时指出:“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叫如虎添翼。要利用好这套系统,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进医疗优质资源共享,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居民健康卡试点专项”。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和背景下,对于学会未来工作,我谈3点意见:
(一)把握发展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天参会的代表和同仁,都是我国卫生统计和信息化的建设者和支持者,面对政府、社会和百姓对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期盼,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作为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承担起促进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把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以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带动卫生现代化,推动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继续紧密围绕深化医改和国家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开展业务工作。
一方面,学会要发扬优良传统,在以往成绩基础上继续做好学术技术交流、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学会活动内容、课题研究选题和教材编写要以信息便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强对卫生统计与决策支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居民健康卡工程、全民保障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与推进,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远程医疗技术与政策、医疗机构信息孤岛现象、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重点难点问题。
另一方面,学会还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政策许可和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开展新的业务活动,包括信息产品评测、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化应用调查、信息化效益评估、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认证与测评等工作。
(三)严格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对于学会下一步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会《章程》里明确写到,学会以“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办会宗旨之一。学会今后开展工作时,除了考虑工作是否对百姓有利,是否对学会、会员发展有利外,还要考虑到是否严格遵守了各项法律规定,是否存在风险点。学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规范利用社会资源,在规范活动,依法办会的前提下,将学会工作再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三十年铸就辉煌,新时代谱写华章。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为***主席提出的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相信,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会将努力完善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继往开来,为促进我国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支撑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