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孙桂芹
摘要:本文先对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予以阐述,再分析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管理对策,确保事业单位经济得以平稳运行。
关键词: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风险防范;事业单位
为了确保新时代的事业单位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要求事业单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防范并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以下将展开详细论述。
一、内控管理与財务风险概述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为了监督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加强组织的管理与建设而采用的手段与措施。对事业单位而言,是以实现控制目标为目的而在一定原则指导下制定制度、执行程序并采用措施,从而管控与防范风险,对专项经济活动与日常工作进行绩效评价、监控以及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管控。
财务风险是任何单位经济运营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的各类经济问题,财务风险普遍存在,只能予以防范与控制而无法做到全面消除,一旦出现财务结构规划不当、财务漏洞等将导致单位的利益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必须对财务风险予以规避[1]。
二、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问题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对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监管、公共资源转让、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公共工程建设等岗位和部门实行定期轮岗、分级授权、分岗设权、行事分权”,从而给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方向,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多难以从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单位经济活动、管理架构、业务范围、业务性质、风险水平以及内外环境等相匹配的内控制度。同时,部分单位的领导者缺乏内控意识,未正确认识到建立完善内控体系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将单位内部控制与财政部门预算控制划等号;部分单位建立内控制度但是没有贯彻落实,无法保证单位内部全体人员都严格落实制度,所以必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来具体规范内部的经济行为。
(二)监督落实不到位
各种原因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没有被贯彻落实,因此难以发挥管理与控制作用。事业单位也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但是出于对制度贯彻落实的程度不足,导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监管人员没有将监督工作做到位,内部控制工作没有全面落实。监管落实不足,导致事业单位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的同时,也极大败坏了事业单位的声誉。例如,2016年3月22日,某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征收储备处原副处长、此前被纪检机关通报为“小官巨贪”,黄某因涉嫌受贿8891万元在番禺区沙湾法庭受审。2015年5月至7月间,某市镇政府原民政助理廖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其经手管理的敬老院供养经费共计2.96万元归个人使用。有的领导干部报销内容无所不包,生活几乎“零成本”。有的落马干部甚至以餐饮、烟酒的名义,把行贿“黑金”入账报销等一系列问题都与监管不力关系密切。
监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个人素质等不足以胜任监督工作的工作要求、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内部人员自由散漫,不愿积极配合管理、监督工作。对监督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够关心,导致监督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内部控制需要内部监督机制的支持,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对内部控制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基层事业单位由于人员数量不足、单位规模较小的缘故,工作时一人身兼数职,导致内部监督过程中“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导致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不健全。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内控建设信息化建设程度不足,无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内部控制,基层事业单位由于基础硬件设施、缺乏软件支持的缘故,导致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建设难度较大,无法实现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全面覆盖,例如,合同管理、项目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事项的信息系统功能建立尚不完全,也导致这些业务事项仍采用人工管理,而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就容易导致内控效果不理想。
(三)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意识不足导致目光短浅,无法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业单位的发展,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财务风险,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导致潜在的财务风险影响不断扩大,进而造成严重损失。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防范的认识不足导致事业单位缺少风险防范机制,有的虽具有风险防范机制,但难以严格执行,这都导致事业内控不力、防范不到位。
三、管理对策分析
(一)持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规范性
从思想层面重视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防范,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定岗、定职、定责,明确岗位职责,权力范围予以明确,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加强部门间的交流沟通,避免财务核算、预算编制等经济活动都被财务部门“垄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动态监测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建立和完善较为严密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财务管理机制,及时堵塞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如财务核算、资金调度、项目决策、委托业务等都需要经过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予以规范。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个部门的责任与权利相匹配,对由于当事人造成的权力行使不当、决策不当导致的不良后果,追究当事人与领导的责任。不断完善单位的决策与议事机制,如凡涉及单位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由单位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和党政一把手“五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建立权责明确、规范运行的管理体系。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执行与决策予以分离,形成三权分立式的管理机构,从而保证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实现权力运行的过程制约、程序控制,减少随意性,查找职务廉政风险点,防范职务和廉政风险的犯罪。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信息的共享机制以确保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加强审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推进审计数据的建设、运用以及获取规范性机制的建立,加重审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对问题线索、审计疑点等予以深度挖掘发分析,实现深层化、精准化的分析数据,确保监督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传递能够保证信息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进而迅速将风险转移、控制失效等信息传达给决策部门与管理部门,从而提供强有力数据为决策者服务。为了将防范财务风险工作做到位,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在控制措施的实行以及控制结果都要加强监督,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控制流程与控制方法。
(三)注重业务能力提高,强化风控意识与能力
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要求进一步提升,以往仅懂得做凭证、记账的财务管理人员已经落伍,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技能,丰富专业知识。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地参加专业技能地培训、风险管理的培训,提升自身的财务风险辨识能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规避财务风险。
对事业单位而言,根据自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单位财务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全面分析,逐个评估财务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并对财务风险的危险等级予以确定,根据财务风险的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加强对资产物资采购、合同签订和履行、经费预算控制、资金使用、经费核销、固定资产处置等流程的管理与控制,做到控制线上运行并及时获取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等相关数据,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的动态、准确、全面的监管,对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并确保决策工作的科学性,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控制。
四、结束语
对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够减小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而保证财务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需要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控机制,进而减少徇私舞弊、滥用资金等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韩志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 (04):93-9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