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秦建辉,于壮,麻永建
(1.河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规划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空间不断被侵占,国家面临着耕地急剧减少的巨大压力。为保护现存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国家相继制定了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等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尤其是在新时期,耕地保护将更加凸显“质量、数量、生态”三位一体内涵特点[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不断实施,农业、城镇、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愈发强烈,耕地作为农业空间主体,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但耕地受到自身系统内部结构及其组合特征、外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生产力降低和潜在转化为城镇生态空间的风险。因此,开展耕地敏感性评价,识别耕地潜在风险转化的可能性大小及空间分布,对于耕地保护及管控、维护区域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耕地评价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耕地质量评价[2-7]、耕地地力评价[8-1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13-15]、耕地生态安全评价[16,17]等方面,研究方法多采用AHP模糊评判法[3]、决策树模型法[18]、PSR模型评价法[17]等。而针对耕地敏感性评价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生态问题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等方面。在单一敏感性评价方面,主要是针对某类生态问题开展单一性敏感性评价,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19-20]、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21-22]、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等[23];在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方面,主要是针对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识别各类生态问题的敏感性大小[24-26],在研究尺度上较为全面,研究方法多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计算单一生态问题敏感性指数或者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表征敏感程度强弱;研究对象多为地域全部空间或者部分生态空间,而针对单一地型,尤其是作为农业空间主体的耕地敏感性研究涉及较少,根据耕地面临的现实风险类型,面向国土空间管制需要,基于“农业生产-城镇发展-生态维持”视角,对耕地进行敏感性评价鲜有研究。
鹤壁市是豫北粮食主产区,下辖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建有单产创全国最高纪录的万亩夏玉米种植核心区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随着鹤壁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导致城市周边大量优质农田被占用,在耕地不减少的政策下,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生态空间被不断开垦,致使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因此,本研究将以鹤壁市为例,从“农业生产-城镇发展-生态维持”敏感性视角出发,构建耕地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耕地在自身系统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外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下发生潜在风险转化的可能性大小,进而揭示耕地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促进区域耕地管控,实现耕地保护向“质量、数量、生态”三位一体模式转变,维护区域粮食安全,丰富耕地评价理论研究内容,为开展不同尺度的耕地敏感性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耕地敏感性是多维敏感性的集合,是多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耕地系统本身内部结构及其组合特征影响因素、外界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7]。其敏感性强弱是由内部结构及其组合特征在同外界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所作出的表征响应,响应行为则体现耕地系统敏感性大小,当耕地系统的响应行为超过系统内部反应阈值,耕地系统无法自我修复到影响前状态,此时外界影响因素便对耕地系统造成了破坏。当响应行为越接近系统反应阈值,则表明耕地对外界影响因素敏感性越高,耕地系统受到破坏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本研究界定耕地敏感性是指耕地系统在其内部结构及其组合特征要素同外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等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大小。依据定义,耕地系统主要面临三方面风险:(1)耕地系统因自身内部结构及其组合特征要素变化而受到破坏,主要造成耕地生产力下降;(2)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受到破坏而转变为城镇空间,主要为建设占耕;(3)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下(主要是自然环境影响)受到限制而转变为生态空间或发挥生态功能,主要为生态退耕或者以发挥耕地生态功能为主。
理论框架是构建耕地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前提和理论基础[27]。耕地作为农业空间主体,是转化为城镇、生态空间的主要地类,城市扩张、生态退耕占用的多是耕地,同时耕地具有一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尤其是分布在山区的耕地,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功能。依据耕地特点及其面临的现实风险,立足于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管制,本研究将耕地敏感性分解为农业生产敏感性、城镇发展敏感性、生态维持敏感性。农业生产敏感性反映耕地本身对其系统内部结构组成要素敏感程度,受耕地立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也是耕地综合质量的体现。城镇发展敏感性反映耕地转变为城镇空间的敏感性程度,主要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生态维持敏感性反映耕地转化生态空间或体现生态功能的敏感性程度,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虽然耕地综合敏感性的体现是耕地系统内部结构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单项影响因子敏感性不具有叠加与抵消效应,因此,本研究将依据“木桶理论”,通过极大值法反映耕地综合敏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识别综合敏感性影响因素,并依据其敏感程度组合类型,对耕地实现分区管控。具体研究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耕地敏感性评价研究理论框架
研究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北纬 35°26′~ 36°53′,东经 113°59′~ 114°46′间,东西北与安阳市接壤,南与新乡市相邻,南北宽约67 km,东西长约 69 km,总面积 2 140.43 km2。全市辖三区(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两县(浚县、淇县),其地表形态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图2)。近年来,鹤壁市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1.88亿元增加到2015年715.65亿元,平均年增长率16.75%。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等问题。鹤壁市主城区位于中部平原地带,城市扩张所占大多为中部平原优质耕地,随着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虽然在数量上耕地面积有所上升,但是补充耕地多为荒地裸地,且多位于西部太行山山前地带,耕地质量难以达到要求,随着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补充耕地来源也面临着重大压力,从总体看,鹤壁市耕地保护仍然面临着刻不容缓的压力。
图2 研究区位置示意与高程分布
本研究数据包括:(1)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来源于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取2015年耕地图斑、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用地分布、现状交通线路等矢量数据;(2)2015年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来源于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取反映耕地系统内部组成要素的评价指标属性,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3)鹤壁市GDEMDEM 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取高程、坡度等信息并转化为矢量数据;(4)鹤壁市2010—20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数据库,来源于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取鹤壁市城市规模边界、城市扩展边界等数据,用以反映城市未来时段的扩张;(5)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来源于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电子扫描、空间校正、矢量化得到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矢量数据;(6)鹤壁市重要河流、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等矢量数据,来源于鹤壁市林业局,获取鹤壁市重要生态源地。
评价单元要求内部属性具有均一性特征,图斑能够很好地体现内部均一性特征,因此,本研究以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以鹤壁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提取耕地图斑,把面积较小的图斑进行合并,形成最终的耕地评价图斑。
本研究借助于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耕地敏感性研究理论框架,结合鹤壁市实际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农业生产敏感性、城镇发展敏感性、生态维持敏感性三个维度,构建耕地敏感性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鹤壁市耕地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鹤壁市耕地综合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识别综合敏感性主要影响因素,并依据敏感性组合类型,对鹤壁市耕地进行分区管控。
参照生态环境敏感性既有研究成果,将各单因子敏感性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级别,分别赋值为9,7,5,3,1,并根据式(1)计算单一维度下耕地敏感性指数[28]Si,
(1)
式中:Si为耕地系统在第i个维度下影响因子的综合敏感性指数;n为第i个维度所包含影响因子的个数;Ck为第i个维度下第k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指数,对各个维度下单一影响因素敏感性指数分级(表1),计算结果根据分值标准对单维度综合敏感性进行等级划分,以确定不同区域的单一维度耕地敏感性程度。
耕地综合敏感性评价涉及诸多维度下多个因子,依据“木桶理论”,耕地综合敏感性用最敏感的维度层来表征,不会因为不同维度之间敏感性的叠加或抵消而变得极敏感或不敏感,一旦某一维度敏感性超出其阈值,耕地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为了突出耕地实际面临的最大敏感问题,在多个维度下对耕地进行综合敏感性评价时应采取极大值法,即取各个维度下耕地敏感性评价指数的最大值,即
S=maxSi,
(2)
式中:S为耕地综合敏感性评价指数;Si为第i个维度下耕地敏感性指数,耕地综合敏感性程度分级依据表1中的分级标准进行敏感性程度划分。
耕地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有很多,参照《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现有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4,10],考虑到评价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的易获取性,依据本文界定的农业生产敏感性定义,选择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酸碱度、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坡度6个影响因子作为耕地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并制定影响因子分级标准(表1)。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作物生长提供各种营养成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说明土壤越肥沃;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适宜土壤厚度,研究区耕作冬小麦和夏玉米,要求最适土壤厚度大于50 cm;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农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都有一定影响,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会影响土壤肥力;表层土壤质地影响耕地水、肥的保持以及耕作的难易程度,土壤颗粒越大,水肥保持能力越差;一般耕作最适宜坡度为0°~2°,随着坡度增加,水土流失程度逐步增加,土壤养分流失,影响农作物生产。
表1 耕地敏感性评价基础数据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耕地系统造成最严重的破坏便是建设占用耕地,且一旦建设占用,耕地很难得到恢复再利用。即使重新整理为耕地,生产力也难以在短时期恢复。参照现有研究成果[1],考虑到城市扩张趋势、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选取耕地到城市、村庄距离,耕地到主要交通道路距离、地质灾害分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边界来表征耕地因城镇发展被占用的敏感程度,并制定影响因子分级标准(表1)。一般距离城市、村庄和主要交通道路越近,耕地越容易因建设需要而被占用;地质灾害作为建设用地选址重要依据,不易发区一般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现规划期内区域各种用地类型的总体安排,城市发展规模边界是规划期内城镇用地布局范围,其内耕地在规划期内转化为城镇空间的风险最大。
耕地主要是以发挥生产功能为主,但同时还兼具生态净化、旅游休闲、景观保持等功能,可以说耕地主要是由生态空间转化而来,但由于之前过度的毁林开荒,某些生态空间并不适宜作为耕地,这类耕地对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一旦遭受破坏,其周围生态空间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诱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参照既有研究成果[1,14]和有关退耕的国家政策,考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选取坡度,耕地集中连片度,距重要河流、湿地距离,距水源地保护区距离和距自然保护地距离表征耕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转化为生态空间或体现生态功能的敏感程度,并制定影响因子分级标准(表1)。一般在大于15°的坡地上盲目开垦耕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大于15°度的耕地应该进行保护性耕作;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周围用地类型,连片程度越高,说明区域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则会降低耕作效率和生产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参考文献[29];河流、湿地、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是区域重要的生态源地,人类在进行耕作活动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因此会对周围生态源地造成影响,且距离越近影响越大。
研究区耕地农业生产敏感性主要以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为主,面积分别为450.38 km2和378.88 k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35.77%和30.09%;其次是不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分别为250.21 km2和121.53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19.87%和9.65%;极敏感区面积最小,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61%(表2)。耕地农业生产敏感性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图3),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鹤壁市西部山区,由于该地区植被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土壤质地较好,在土壤肥力上能够满足耕地要求,但因为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度较高、坡度较大,有效土层厚度和灌溉条件难以满足,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耕作技术条件依赖较高,一旦自然环境和耕作技术条件发生改变,对该地区耕地生产力将产生极大影响。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浚县北部和东南部,并含有少量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该地区位于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拥有完善的灌溉设施,但该地区盐渍化和土地沙化较为严重,土壤呈现碱性,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质地条件较差,且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将会使该地区土壤问题持续恶化。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鹤壁市中部和浚县西南部,属于淇河和卫河流域,耕作条件适宜。
图3 农业生产敏感性空间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nsitivity
表2 耕地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赋值标准
研究区耕地城镇发展敏感性主要以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为主,面积分别为740.16 km2和266.11 k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58.79%和21.14%;其次是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分别为138.22 km2和57.37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98%和4.56%;极敏感区面积最小,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4%(表2)。耕地城镇发展敏感性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图4),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淇滨区和淇县城区周围,结合实际情况看,有向淇滨区东部扩展趋势;其次分布在浚县城区、山城区城区和石林镇、王庄镇、善堂镇周围。淇滨区和淇县主城区位于鹤壁市中部平原地带,并沿京广铁路、京广澳高速公路呈现南北融合的带状发展趋势,为鹤壁市城市发展主轴,浚县和山城区主城区同其周围重点镇则作为鹤壁市城市发展副轴,共同推动鹤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的快速扩展,是导致该地区耕地呈现极敏感和高度敏感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交通区位条件和农村居民点分布是影响该区域耕地的主要因素,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浚县中部及西南部,西部山区由于地形条件,不利于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浚县中部和西南部由于距离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利,受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图4 城镇发展敏感性空间分布
研究区耕地生态维持敏感性主要以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为主,面积分别为741.48 km2和392.37 k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58.89%和31.16%;其次是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分别为80.25 km2和27.54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6.37%和2.19%;极敏感区面积最小,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38%(表2)。耕地生态维持敏感性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规律(图5),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淇县西部山区、淇滨区西部淇河中下游沿岸和山城区东部汤河水库沿岸,少量分布在鹤山区和淇滨区西部山区。淇县西部山区分布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淇滨区西部山区、淇河中下游沿岸和山城区东部汤河水库沿岸分布有水源地保护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并且这些地区坡度较大,耕地破碎化程度较高,分布有重要河流水库,如果进行强烈的农业耕作活动,将会对周围生态源地造成严重影响。中部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鹤壁市中部南水北调流域沿岸和浚县中部卫河流域沿岸,耕作活动对河流的污染是该地区耕地呈现中度敏感的主要因素。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淇县南部和浚县西部、南部以及东部地区。
图5 生态维持敏感性空间分布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maintenance sensitivity
研究区耕地综合敏感性主要以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为主,两区面积分别为500.85 km2和432.53 k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39.78%和34.35%;其次是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面积,分别为173.25 km2和124.03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76%和9.85%;不敏感区面积最小,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26%(表2)。耕地综合敏感性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规律(图6),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中部主城区周边,少量分布在山城区和浚县城区周边,根据单一维度耕地敏感性分布不难得出,西部山区主要是因为生态保护需要和耕地内部生产要素条件未达到标准导致耕地较为敏感,城区、重点镇周边耕地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导致耕地较为敏感;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交汇地带、浚县北部和东部区域,这些地区主要为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到轻度敏感和不敏感的过渡区域,属于多维度敏感区相互交汇区。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浚县南部,少量分布在浚县东南部和淇县南部区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远离城镇发展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少,耕地集中连片程度高,有多条河流分布,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土壤肥沃,适宜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活动。
图6 综合敏感性空间分布
根据研究区耕地综合敏感性空间分布情况,将耕地综合敏感性分布图和单维度下耕地敏感因素分布图在GIS中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识别综合敏感性空间分布下主导敏感性因素,并依据不同主导敏感性因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情况以及该区域耕地所体现的主要功能和未来主要管制方向,将鹤壁市耕地分为生态保育区、城镇限制区、粮食主产区、综合整治区(表3~4)。
表3 耕地敏感性评价结果
表4 耕地敏感性分区及其主导敏感性因素
生态保育区:该区主要位于鹤壁市西部,耕地面积67.43 km2,占鹤壁市耕地总面积的5.36%。该区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地表植被主要为林地和荒地,耕地面积较小,主要面临生态维持敏感性和农业生产敏感性双重风险。区域内主要分布有国家级、省级森林保护区、淇河湿地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源地,同时该区地形地势复杂,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水利灌溉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生产条件。因此,区内耕地应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控制农业开发强度,禁止高强度农药、化肥使用,合理调整农业种植模式,加强水土流失监测,保障该区内生态系统稳定。
城镇限制区:该区主要位于鹤壁市西北部、中部和东部浚县城区周边,耕地面积198.01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73%。区内耕地主要面临非农建设占用的风险,但该区土壤肥沃,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完善,耕作层较厚,耕地综合质量较好。在鹤壁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的压力下,非农建设应优先选择地力较差的区域,同时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评价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优先补充耕地,并且达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要求,保障区域耕地质量总体不下降。
粮食主产区:该区主要位于鹤壁市东南部,耕地面积573.2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5.53%。该区位于淇河、卫河中下游段,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适合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活动,应优先划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予以重点保护。积极增施有机肥,大力推行秸秆还田等措施,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综合监测,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禁止非农建设活动占用耕地,从而维持良好的耕地地力水平和健康的土壤环境,打造鹤壁市优质农产品生产核心区。
综合整治区:该区主要位于鹤壁市北部、东部区域,耕地面积为420.43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33.39%。该区内耕地多维度敏感性因素相互交错,属于极敏感和不敏感的中间过渡区域,在综合敏感性程度上以中度敏感为主,主要影响因素为耕地内部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导致区域内优质耕地和劣质耕地随机交叉分布。应结合区内自然条件和耕地开发利用程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对产出效益低的区域进行中长期土地综合整治和工程技术改造,重点开展耕地土壤养分因子的定期监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耕作环境,从而提升耕地综合质量。
图7 耕地保护分区
(1)耕地敏感性是指耕地系统在其内部结构及其组合特征要素同外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等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受破坏的可能性大小。将耕地敏感性分解为农业生产敏感性、城镇发展敏感性、生态维持敏感性3个维度,分别表示耕地对其内部结构及其组合特征影响因素、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
(2)鹤壁市耕地农业生产敏感性主要以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为主,城镇发展敏感性、生态维持敏感性主要以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为主。耕地综合敏感性主要以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为主,并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鹤壁市西部山区、中部淇滨区、淇县城区和浚县城区周边,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鹤壁市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交汇地带、浚县北部和东部区域,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浚县南部平原地带。
(3)依据耕地综合敏感性分布及其主导敏感因子敏感程度组合情况,将鹤壁市耕地分为生态保育区、城镇限制区、粮食主产区、综合整治区。
本研究借鉴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从“农业生产-城镇发展-生态维持”视角对耕地进行了敏感性评价,丰富和完善了耕地评价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耕地管理及保护思路。但由于耕地系统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外界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影响的多变性,耕地敏感性评价理论还有待完善,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还有待考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构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只针对耕地敏感性空间分布和保护分区作了相应探索,建议在后期研究中对耕地敏感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耕地系统同外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耕地系统内部风险阈值以及不同决策情境模拟下耕地敏感性空间分布差异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