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4-08-31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十中学 于江然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它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教学成果。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导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教师的“导学”,以及在“导学”中教师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首先需要从导学的基本内涵出发。

“导”为指导、引导,含有启发之意。“导学”二字经典概括了教师应有的角色定位,导学是教师对学生起到建议性、点拨性的作用,同时也不削弱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就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及时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及时获取学生学习动态,以及由此表现出一些特质,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设置主题讨论。监控是教师对学生外部的约束,表现为对学生的要求,包括期望、鼓励、批评、关注、督促。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交互记录、学生的互动频率以及交互内容及时获取学习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生是否应用所学知识,并明确目前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表现为:引导方法、内容、讨论,监控进程、参与性、资源利用等。教师的导学是因“学”而生、量“学”而为、依“学”而定,其本质定位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其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导学角色定位和职责并非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导学能力,同时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影响。教师根据学生特征,引导学习方向,授予学习方法,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而进行的引导,只是一种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在导学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将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学生,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是因学习的需求而存在。有研究者将导学分为间接导学和直接导学,所谓直接导学就是平常所说的面授,而间接导学就是通过各种媒体手段进行的导学。也有人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理解导学:广义的导学是指从课程的设计到整个课程结束的整个过程;狭义的导学是指从学生学习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担当的职责和角色,以及在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的行为表现、言语特征、交互频率、交互内容等。

毫无疑问,高质量的课堂学习需要高效、优质的教师支持。课堂学习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学习障碍、未满足学习期望、教师时间有限。学生期待在教学中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响应和足够的支持,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由此可见,导学不是教学,导学在目的和功能上与教学大为不同。学生除了有学习知识的需求以外,还有人际交互、人文关怀等社会性需求。导学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导”非“教”,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以“教”代“学”,而是以“导”引“学”。有研究者通过“四”导,经典地诠释了导学的目的和功能:引导、指导、辅导、督导。教师的“导”是以服务学生的“学”为宗旨,不是以“导”代“学”,教师在导学中的地位是一个助学者,但这个助学者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调节学习节奏、掌控学习方向、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情绪的必不可少的学习润滑剂。

引导:引导学习方向,学生互动。引导最重要的是旁敲侧击,而不是全盘托出。引导的态度是诚恳的,语气是温和的,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有调控性、指导性、牵引性作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学习的成败。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威命令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在教师的强势控制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发起话题、参与讨论等形式,引导学习方向、讨论内容,有力推进学生互动的话题、参与的积极性、讨论的深度等。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停留在让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认识、应用层面,而是要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从更深层次理解内容,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导:指导技术。在这里,我们用“指导”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技术上的支持。由于现在的课堂学习常常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不同的学习工具采用不同的技术搭建而成,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工具使用的困难,如对模块功能的不熟悉,以及在学习中使用的相关软件的不熟练,都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提供相关指导或者相关资源,以便学生能快速地实破在学习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辅导:辅导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辅导是一个大家极为熟悉的词语和概念。在肯定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中,辅导是不能缺少的。由于学生都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多少都有些不适应无人监控、完全自主的宽松环境,难免有些野马脱缰,自由散漫地逍遥和放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适时给予辅导,以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

督导:督导参与性,督促性地指导。部分学生学习节奏缓慢,有的学生甚至是应付性地参与学习;有的缺乏学习动力而放弃;有的缺少监督,懒于学习;有的忙于娱乐而不参与学习;这些学生在讨论时间好像参与了讨论,实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起到督促性的引导作用。就督导而言,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依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症状,对症下药。教师在督导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与学生交流的语气,能够切实倾听学生苦衷,询问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建议和必要的帮助。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叶澜认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所谓“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是“自学导纲”。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提前编写好的导学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环是“合作互动”。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解决,共性的难题再通过教师精讲来解决。第三环是“导学归纳”。教师先简要地概括,然后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第四环节是“反馈训练”。这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它包括两个步骤: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

(三)主要特征

一是以一节课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学习、内化和检测。

二是以“导纲”作为课堂主线组织教学。“导学提纲”是课堂的展开依据和思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三是以教师“导”、学生“学”,师生“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导学互动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

随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高考、新教材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意味着基础教育教学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课标和新教材在教学实施建议中进一步明确要重视问题式教学,要真正培养学生擅长从各种不一样的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办法,拥有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发展的目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有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更加顺利。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同样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表达疑惑并能成功扫除问题障碍的能力,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是否具有将学科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十分重视,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问题的提出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情境不会只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点或某一个框架知识,普遍的是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且需要涉及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解答。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启发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断进取、乐于思考的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因此,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于课堂,既有利于教学更好地开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强心剂。

(二)优化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作为引导者、启发者,作为一个统筹全局的引路人角色,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备课时收集丰富多样的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专业资料作为补充,精心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或与生活实践有联系的问题情境,配合花费心思制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通过提问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的方式,巧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而深入探究甚至创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学转变为要学、想学,主动拓展思路推动问题解决,成为课程内容的主动思考者和积极探索者。课后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易获得强烈的课堂主体参与感,学习乐趣得到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学生间的合作探讨和师生间的交流,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易营造活泼生动而有趣的课堂氛围,实现对问题的愉快探讨,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从而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更加融洽和良性发展。

另外,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类型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来提高课堂气氛,师生共同配合让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更为活泼,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来应对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这种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首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让自己感到怀疑的一些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拥有问题意识,不会盲目屈从于权威,会敢于质疑固有的结论或所谓的标准,积极思考、乐于探究、重视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执着探索、勇于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堂专注度,培养学生求异和求新的思维。可见,“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进取、独立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其次,“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新教材内容的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讲解、答疑和探究,更需注重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某一原理、观点有疑惑、有惊奇时,他的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才会有积极探索的渴望心态产生。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以问题为媒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求未知的好奇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开始以疑问频出的悬念激趣,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缜密的推理,最后达到豁然开朗的顿悟,问题解决的成功体验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最大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的行为动机,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催动下,解决问题时往往会用到创造性思维,因为在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总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向学生设疑、质疑,让其产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积极思考,推动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教师多多鼓励学生勇敢提出疑问,发现问题,学会辩证地、全面地思考,找到问题探究的方法,在突破定式思维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