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新时代提升中小学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的策略

时间:2024-08-31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李宗喜

2020 年召开的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教材出版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一环,提高科学化水平自然是题中之义。这其中,中小学教材由于受众广泛,具有很强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提升出版科学化水平更是重中之重。

一、提升中小学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

教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材通常仅仅指教科书,也称为“课本”;广义上的教材除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参、教具、视听资料等教育辅助材料,教科书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内容。本文所说的中小学教材,采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的界定,是指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编写的、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使用的教学用书,以及作为教材内容组成部分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配套的音视频、图册和活动手册等)。

(一)提升中小学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是教材建设的基础工程

教材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文本载体,它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教材传递的是“法定文化”,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我国中小学教材面向的是近亿名中小学生及1300 多万名专任教师,做好教材建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广大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的“铸魂工程”,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全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培元工程”,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教材出版作为教材建设的前端工作,提升科学化水平可以说是教材建设的基础工程,意义重大。

(二)提升中小学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是落实新时代教材建设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总书记更是从战略高度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老专家回信中强调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这为新时代教材出版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教材出版,核心是落实好***总书记对教材提出的“一坚持五体现”要求,即“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特别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内容全面、系统、有机融入教材中,按学科、学段阐释好,使之学科化、学理化。这是当前教材出版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升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是提供最公平最普惠的教育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方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材建设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中小学教材出版面临的挑战

(一)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质量不均衡、特色不鲜明、学生喜欢的程度不高、部分教材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恰当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原创性教材少、版本过多、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课程专家欧用生曾提出一个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他从物理属性、内容属性、使用属性、发行属性四个维度来评价教材:物理属性包括教材的外观、印装、字体、用纸等指标,内容属性包括理论基础、目标、均衡性、内容范围和顺序、主题选择、知识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等指标,使用属性包括可读性、可理解性、相关教材等指标,发行属性则包括作者、费用、附属服务等指标。其中,内容属性与教材质量关系最为密切。比如,理论基础方面,是否将建构主义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否遵循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目标方面,教材是否准确反映课程标准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均衡方面,国家意志的统一要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灵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教材是否存在偏颇的观点?是否存在性别、职业、民族等偏见或刻板化描写?范围和顺序方面,教材内容深度、广度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逻辑?主题选择方面,是否能坚持扎根中国文化,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知识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方面,教材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教材质量提升永无止境,通常我们对教材质量的评价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指标。如果以上述这些指标来观照当前的中小学教材,就可以发现,与广大师生和公众对优质教材的期待相比,教材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教材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提升教材质量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撑。教材是如此重要,但对教材的研究则明显滞后。总体来看,国内已有教材研究相对比较多地集中于教材政策研究、教材历史研究和教材内容分析等领域,教材编制、出版发行、使用及评价等开发过程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教材研究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教材编制、出版的理论研究更是处于有待深化的状态,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正如石鸥教授所言,“教科书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教科书研究力量弱小,教科书理论在独立、自成系统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没有获得应有的自觉性,没有取得应有的学术地位,没有产生有突破意义的新方法,更没有自己一整套话语体系”,教科书的进步和发展“应该有强大的学术批评,即学术智慧的支撑”。

(三)教材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吁学习资源支持系统建设

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认为教材是真理的化身,在师生心目中有着无可撼动的权威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人们的教材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教材”向“学材”转变,人们更倾向于将教材看作“对话中生成的开放文本”,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学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形态越来越多样,泛在学习已经成为现实。在新的学习方式下,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形式。

教材出版要顺应教材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秉持大教材观,除了以教科书为核心的纸质教材外,还要着力打造学习资源支持系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赋能。

三、提高中小学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的策略

教材出版是个系统工程,包括组建编写队伍、编写修订、试教、送审、培训、质量追踪、舆情处理、配套资源建设等多个环节。提升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需要在每个环节都做出努力。大致而言,可以将上述环节划分为质量保障、学习资源支持系统建设、市场服务三大部分。

(一)强化教材质量保障

一是加强教材基础研究。教材编写是一个对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和表达的连续过程,它与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教科书研究横向跨学科,离不开文学、政治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不同的自然科学的素养和方法;教科书研究纵向跨年级,特别需要发展心理学、生理学、各学科体系逻辑递进的知识。”好的教材必须有科学研究支撑,有理论自觉,有学术研究的立场与意识,这是保证教材内容科学性、提升教材质量的基础。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经验是不够的,需要以科研为引领,夯实教材的学术基础,不断提升教材质量和出版科学化水平。

二是组建结构合理的作者队伍。优秀的作者队伍是教材质量最可靠的保障。《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编写人员特别是主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材出版单位要按照政治立场坚定、专业造诣精深、实践经验丰富等标准,组建由相关学科知名专家、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三方面人员组成的编写团队,确保教材准确落实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教材每册核心编写人员原则上不超过8 人。但鉴于教材编写的复杂性,除了核心编写人员外,教材还应该有研究队伍、审读队伍等,他们属于外围的作者队伍。此外,要特别重视发挥专业机构或学术团体的作用。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组建科学家团队,吸纳优秀科学家发挥专家咨询指导作用,深度参与科学教材建设,有效提升了教材质量和竞争力。

三是加强教材编辑队伍建设。教材编辑就好比是项目经理人,既要熟悉学科发展概况,从而能够找到合适的作者,又要有与专业领域作者和教师对话的基本学术能力,具备编辑教材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既要熟悉课程改革和教材管理政策,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又要经常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了解教育教学实际;既要当好教材质量的“守门员”,保证教材的编校质量,又要把控出版进度,协调出版社内部不同部门和环节,确保教材送审、出版、供货时间;此外,教材编辑还要参与教材培训、推广等市场服务工作。因此,教材编辑要掌握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市场话语,并努力做好不同话语的有效衔接和转换。所以,教材编辑培养,除了要做好常规性的专业技术教育外,还要特别注意鼓励支持教材编辑参与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经常深入课堂,以锻炼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出版综合能力的专业化、高素质教材编辑队伍。

四是提升教材审美化和精致化水平。没有什么书比教材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文化和审美水平。教材是立美育美的重要载体,既应当是善的,也应该是美的。教材的美既体现为内容的美,比如,教材内容展现的语言的美、逻辑的美、道德的美、科学的美、艺术的美,也表现为形式的美,比如,封面设计、版式、配色、插图、用纸等。实践中我们往往更为关注内容的美而相对忽视形式的美。所以,教材出版要吸收借鉴美学、视觉艺术的研究成果,增强设计感,让专业的美术设计人员参与教材建设,实现文字、图片、线条、形状、色彩、节奏、韵律等的和谐,努力提升教材审美化和精致化水平。

(二)打造以教材为龙头的学习支持系统

学习支持系统要以纸质教材为核心,要在巩固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周边,构建生态。一是立体化开发教材配套资源。教育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支持。除了纸质教材外,出版单位还要开发教材配套资源,特别是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师生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二是积极开发数字教材。教育部正在研制数字教材建设指导意见,出版单位要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纸质教材加工转化,向多媒体、数字化发展,让教材“活起来”,提升育人效果。三是增强IP运营意识,围绕教材开发周边产品,丰富教材产品线。教材可以认为是出版行业最大的IP 之一。教材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本身就相当于一个流量入口,具备较强的衍生开发价值。以科学教材为例,出版单位可以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围绕教材,开发科普产品、文创作品、科学教育课程、主题研学活动等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放大教材IP 价值。

(三)建设优质高效的教材服务体系,推动教材出版向教育综合服务转型

提升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要求做好教材服务。教材主要目标客户是学生和教师,要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努力建设优质高效的教材服务体系,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

一是做好教材培训,确保教材有效落地。首先,要组建有一定梯度和规模的培训团队,同时要加强培训者培训和管理,根据培训专家的专长和培训反馈对培训专家实行分级和动态管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培训队伍的活力。其次,培训要分级。比如,面向教研员的通识培训,要理论和实践兼顾,重在解读课程标准、教材设计思路、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面向一线教师的培训,重在实操,可结合课例分析教材设计思路及教学操作办法;随着课程实施深入,则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最后,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条件下教材培训新模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在线教育的优势,教材出版单位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实现教育服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覆盖。

二是建立畅通的意见收集渠道,不断完善教材。做好教材的试教试用,坚持常态化的回访,教材作者、学科专家和编辑共同深入一线,了解教育教学实际,了解师生需求,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教材,提供更高品质和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

三是在提供优质教材的基础上,努力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比如,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组织开展优质课评选,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成长平台;吸纳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相关课题研究,围绕教师专业成长举办相关训练营等,打造立体多元的教材生态系统,推动单一的纸质教材出版向教育综合服务转型。

总之,提升教材出版科学化水平永无止境。出版单位要不断强化精品意识,提升教材质量和精致化程度,开发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着力打造规范、严谨、精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材,更好地为铸魂育人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