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我提问单”:让元认知能力在问题解决中提升

时间:2024-08-31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 钱振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小学数优生在元认知行为的各方面显著高于数困生,说明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和元认知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应当作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努力方向。

一、元认知的内涵和价值

(一)元认知的内涵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1976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能力,即“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察觉、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和认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解答数学问题时,认知活动是对具体题目进行智力操作,如通过辨认文字、画图表征等理解题目意思,通过列式计算求解等;元认知则对内在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例如意识到自己解题之前应该首先理解题意,督促自己按一定步骤解题,考虑是否选择了最佳解法等。

(二)元认知在问题解决中的价值

元认知对问题解决有深层次的统摄、调节和监控作用,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

1.有助于解题策略的迁移

元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研究数学问题本身,同时关注着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策略,有什么好处?今后解决怎样的问题可以用这个策略,需要注意什么?从而实现解题策略的迁移。

2.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元认知关注解题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时刻思考: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原来的方法行不通时怎么办?因此能保证解题活动朝着目标前进,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

3.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增强

在问题解决中,元认知关注学生对解题任务的意识和领悟程度,发展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自觉性、灵活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回顾,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批判性,增强和提高思维品质。

二、“自我提问单”的教学策略

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我提问单”发展元认知能力,让解题活动走向深入。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给出的提示语,是典型的元认知监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设计和提炼小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自我提问单”,并从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和多向互动交流等层面训练,引导学生按照“表”中的问题和建议思考数学问题,不断调整解题行为。

(一)教师示范,提供监控程序

1.设计“自我提问单”

教师根据问题解决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从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出发,设计和提炼小学问题解决的元认知“自我提问单”。

第一步,理解题目意思阶段,可以提问“我读懂每一个句子了吗?题中给了我哪些已知条件?我是否忽略了一些条件?这道题问的问题是什么?这些条件对我解题有什么帮助?”,以明确解题目标。

第二步,制订解题计划阶段,可以提问“这道题的题型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分析这道题?有必要画一个图吗?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我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解这道题?接下来我还应该做些什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一个什么数量?”,选择解题策略,设计解题计划,进行结果预测。

第三步,实施解题过程阶段,可以提“每一步解题结果符合题意吗?数量关系中的对应量找对了吗?我是否需要一个新的解题计划?我的目标是否已经改变了?我现在的目标是什么?我是否正在接近我的目标?我的解题思路有没有偏差?”,进行计算过程中的反馈与调节。

第四步,检验反思回顾阶段,可以提问:“结果与预测相吻合吗?这道题我这么解是否正确?我用什么方法进行验算?问题出在哪里?采用什么办法补救?成功与失败分别在哪里?在以后解题过程中需注意什么?”进行结果的反馈与调节,完善策略。

另外,我还根据不同内容的问题,设计不同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自我提问单”。

例如:高年级列方程解决问题中的元认知自我提问单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理解题目意思阶段,可以提问:“仔细看清每一句子了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特别是隐含的已知条件)都注意到了吗?从整体上把握题意了吗?设哪个未知数最好?”

第二步,制订解题计划阶段,可以提问:“我把握住基本数量关系没有?我将关系句准确地转化成代数式没有?我将复杂句子成功分解没有?题中的隐含条件我充分挖掘没有?”

第三步,实施解题过程阶段,可以提问:“我进行双向推理了吗?我可以利用题中哪些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呢?列出方程后我检验了等式两边的单位是否一致,其含义是否相同了吗?对已列的方程有把握吗?”

第四步,检验反思回顾阶段,可以提问:“解方程时我是否考虑了有没有简便解法?解题后我检验答案了吗?遇到难题时,解答后我归纳了思路吗?答、设的单位一致吗?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需要解答?”

再例如,小学生解决图形问题中的元认知“自我提问单”可以这样设计:

分析题意阶段,可以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表面积)或周长(体积)应该用哪个公式?已知什么条件?这些条件满足公式要求吗?如果条件不满足,是否可以通过已知条件转换得来?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哪一种比较好?”

解答问题阶段,可以提问“找出图形的有关尺寸了吗?根据问题的要求或习惯,统一单位了吗?”,再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表面积)或周长(体积)。

解题后反思阶段,可以提问:“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否依据所给的条件?计算时有关尺寸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是否正确?解题后检验答案了吗?如果条件不是直接的,我是怎样间接得出的?这个思路还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元认知“自我提问单”的设计,为学生监控自己的解题活动,提供了标准程序。

2.课堂出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一边解题一边运用规范的句子表达思维,如“根据……,可以得出……”“先……再……最后……”“从这一点可以推测……”等,进行元认知监控的示范。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多用口述来进行实践体验:在疑点处强化分析性口述,说出操作过程;在规律处强化推理性口述,说出推理过程;在总结处强化反思性口述,说出学会过程。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可以让学生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个面积公式的?”“我们是怎么学会这一知识的?”等问题,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习过程,增强监控意识。

(二)自我提问,体验调控必要

思维的监控是个体行为,主要依靠自身的实际体验和经验积累。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解题元认知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作业中进行模仿训练。

1.“每日一题”

教师将要训练的问题,按照“自我提问单”的四个步骤分列出四层,要求学生按照提示回答,并将答案写下来,同步完成问题的解答。

①你认真读懂了每一个句子,明确了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是□ 否□

题目的已知条件充分吗?

刚好充足□ 缺少条件□ 充足但有多余条件□

②你已经明确题目的意思,想好了解题的方法。 是□ 否□

你认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

③列式计算:

④列竖式、画图、演算等的区域。( )

⑤如果不会没有关系,告诉我可能是什么原因? ( )

⑥你确定自己的答案正确吗?

确定□ 不太确定□

⑦回顾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和解答题目的呢?

A根据老师平时讲的套路□

B画图□ C记住主要的数字□

D找出关键词分析数量关系□

E根据公式□ F多读几遍题□

表格除了解答部分,其他问题都设计成选择题,既能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解题过程,又不过分增加学生的书写负担。在每天的训练中,要求学生不断按照“自我提问单”的监控程序,有目的地计划、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解题行为。

当学生达到一定的自觉程度后,教师可以改变训练方式,要求学生按照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自我提问单”,逐层自我提问并口头回答,同步完成问题的解答。

2.“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

教师还可以加强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训练,不断训练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优化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例如:“某工程队修一条1600米长的公路,前5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几天?”引导学生既可以考虑具体的米数,也可以只看分率和天数的对应关系,还可以画图解答,最后一直到直接用“5×4=20(天)”解答,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比较和调节中,自觉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解题策略,不断优化解题过程。

一解多题,就是学生将不同情境,甚至不同类型的题目用相同的方法解答的数学活动。进行一解多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类”意识,从而在遇到新问题时,将看似一个个独立的题目自觉地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如何解决这道题”到“解决这道题有哪些方法”进而到“这类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题”,由具体逐步抽象,提升建模和反思能力。

(三)多向互动,增强调控信心

思维的监控又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同时提高自我效能感。

1.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调整组建学习小组。解决问题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小组讨论时间,要求学生轮流担任讲述者和评判者,根据“自我提问单”互问互答,学会清晰表达,并帮助修正。

教师可以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尝试让学生对照正确答案自批或互批,也可以分小组面批面改,根据“自我提问单”讨论交流“我有没有认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有没有注意多余条件或隐藏条件?”“我选择的解题方法是不是合理?”“这个错误我以前有没有犯过?”等,让学生在出声思维中学会反思自己、评价他人。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在生生、师生多向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

2.错题本

错题往往对应着学生某一项知识或能力或情绪的缺失,所以不能让学生将错误简单归结为“粗心”或者是“不会”。建立错题本,分析错误原因:概念不理解、不会查找题目关键句、没有解题思路、注意力不集中等,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为今后解决问题积累下宝贵的经验。在单元复习时,以错题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解题过程,创造自我反思的个性化学习机会。在单元练习或综合练习的时候,请学生把自己平时易错的题目出在练习中考验其他同学,不让错误重复。

3.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学生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学习活动中的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解题策略和学习体验等方面多元化剖析,全面反思学习过程。

我设计了小学生问题解决“反思日记”自我提问单,平时引导学生每次从中选择最有体会的一到两点撰写反思日记。

内容方面,可以反思“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掌握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打算怎么弄清楚?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对老师有什么建议?”促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

策略方面,可以反思“解题时能否想到画图等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本题是怎样做错的?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这样做为什么不行?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所用的策略适用于哪些类型的题目?今天的策略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学会解题方法的迁移。

体验方面,可以反思“是否按计划达到本周学习目标?能否独立克服学习困难?能否调整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满意?对本周的测验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习惯、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强对元认知体验的反思,培养良好习惯。

反思日记可以在典型新课后,也可以在单元复习时或者阶段练习后撰写,平均1~2周一篇。“反思日记”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分析和评价的机制,培养学生计划、检查、补救的习惯,使学习更主动。

实践证明,基于“自我提问单”的相关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它应当和认知策略的培养相结合,并长期坚持,让问题解决走向深入。

当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能力、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限制,“自我提问单”的训练对于中等生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困生负担,学优生进步不明显。因此,基于“自我提问单”训练的元认知培养策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