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政策下,发挥艺术教育的生命力

时间:2024-08-31

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栗 斌

“双减”政策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减负”政策,给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开启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另一番景象。关于“双减”政策下的学生、家长、教师,如何根据文件下达精神有效规划好教育内容是核心人群所关注的要点。我认为,大体分为两种类型:1.担忧型:认为中考、高考的难度以及竞争强度不会减弱,对于“双减”保持焦虑态度,一部分家长们担心“双减”下的学习内容无法应对中考、高考的选拔;2.“躺平”型:按照“双减”的要求,“放养型”过童年,让家庭的亲子时光和睦融洽;看似“躺平”,把童年还给学生的主旨是否能够在乐趣与学习中得到两全的结果?

再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师如何在“双减”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究者。教师不要做“上手父母”,而要做“人生导师”,“授之以渔”方为良策。

一、周末、假期“没有”补习班的日子

“双减”来了,可以玩了?

“鸡娃”“内卷”,这些词总结出的现象,其实是每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未来生活的一份期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人生。而在未来的生活当中是否幸福,工作状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幸福指数的高低,取决于现在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路上家长是“不容有失”的;但有时会物极而反,一些孩子承受不了压力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行为,令人惋惜。而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毕业后的一些不够自主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与此同时,目前职业型技术人才正处于用工荒,说明目前大学生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人才分布不均衡;从长远的角度看,中考、高考的考试选拔是为了让人才分布均衡,而“双减”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童年时期充分感受美好的童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以及家长经济压力、陪学压力,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轨迹、人生发展。

(一)兴趣与学习的方向

“双减”对于学科教育的课外辅导班是做严格监管的。而非学科的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书法等则可以去选择。

全国中小学落实关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小学学段每周保证2节音乐课、2节美术课,初中学段每周保证1节音乐课、1节美术课,同时把艺术课程纳入中考考核当中,强调了艺术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兴趣培养落实多方向未来走向的可能性。

(二)学习本体回归学生

每一位学生背后都有一位“勤学”的家长或一个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规划和培养是不遗余力的,在每日的工作后,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身体的状况,呵护无微不至,以至于现在的学生出现德育不够、自理不强、自主不行的“三不”局面。

被全面安排得满满的“鸡娃们”,是学习的对象,但不是学习的本体。主动与被动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学习的幸福指数也是天差地别的。

(三)身体强健才是本源

据官方统计,体育科目考试不达标的学生占比惊人,在曾经的“副课”身份下,体育成绩往往能比较“友好”通过。但在这样“友好”的条件下依然存在不达标的现象。祖国的花朵们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成为一个阳光、积极、有生命力、热爱生活的少年?对此,教育部门加大落实体育课的执行力度;保证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成为规定,把课间还给“欢乐”的少年们,增强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二、艺术教育的生命线

“双减”让艺术来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之一。那教师应带给学生怎样的艺术教育?

艺术“真、善、美”的追求理念,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影响深远,主要是隐性影响,贯穿在长远的生命轨迹之中;一部分是显性展现的,承载着艺术的外衣在生命中唱响。

在中小学音乐学科新课改的背景下,三大核心素养对于艺术教师教育学生的要求更加全面。教师需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地把艺术知识转换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不仅仅只是学艺术门类中的技艺层面,需从学会欣赏、懂得表演、自身感悟的角度进行艺术课程的学习;从大方向的理念来说,用艺术熏陶更为恰当,艺术课程的展开是为了培养人,运用艺术学科培养人对于生活,乃至对于生命的热爱,在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审美运用,成为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艺术媒介与艺术教育的侧重角度是不同的,但宗旨是相同的。我作为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少有的舞蹈教师,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无据可循,而在高中体制下,舞蹈专业的舞蹈教师如何打开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的眼界认知、舞蹈思维、专业技术、艺术表达、艺术理解,是一个难题。在此情况下,本文所阐述的是显性展现的艺术教育。

“双减”下的思考:让艺术教育更加有效是教师们思考的课题。每一个用心负责的老师,都愿辛勤付出,不希望学生走弯路,而是大步直线、加速式地进步。学习之路是学生亲身经历、不可替代的过程,有时“深陷”教学的教师会融入学生学习进度的每分每秒,不知不觉就成为了“包办学习”的“一言堂”。教师“深陷”的用心,会让学生对于学习有完成任务的心态,再碰上高要求、抓得紧的专业教师,执行学习任务时就更备感压力与束缚。此时的教师便“好心办了坏事”。要让教学过程更具有乐趣、教学关系更加融洽,教学对象更加主动积极,教师就要从教学反思出发,站在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学习导向性、倾听学生的学习感受性。教师的心态从“剧中演员”成为“点评专家”甚至是“网络弹幕”时,这就产生了教师可“躺平”的教学状态。

(一)认知舞蹈、喜爱舞蹈

舞蹈专业的培养最晚在12岁开始,高中的舞蹈专业教育错过了最佳改变舞蹈生自然身体条件的时间。因为高中入校年纪已经15岁了,对于专业的艺术职业类学校,15岁的学生们已不具备招生条件。但每一位自主选择舞蹈专业的初中学子都有完成艺术梦想的机会,那么艺术高中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舞蹈梦想。正因错过了最佳的训练时间,所以更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认知。让心中理想照向现实中的每一天,完成艺术梦想。

通过观看舞蹈、体验舞蹈、学习舞蹈剧目,以专业作业的形式去布置,课堂现场回课的方式进行,学生去理解去表达,再由教师准确地传递客观主流的舞蹈思维、舞蹈方式、舞蹈表达,与学生的主观思维进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提高专业眼界。教师的直接参与感不强烈,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就会更强,完成度也会更好,也能做到寓学于乐的状态,充分展示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被动“躺平”更加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倾听理解,给予建议

每一个时代的学生自我认知都在不断更新,“00后”的学生们自我想法更加坚定,并且具有探索精神,对于自身热衷的事情充满热情,但耐力显得不是那么充足,特别是在青春期;此阶段介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朦胧期,心理变化是最频繁的,时而需要成年人的尊重、时而需要未成年人的关爱。教师的拿捏程度就相当需要“艺术手法”。首先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在信任学生的时候,学生总能给教师带来不同的风景与惊喜。有时是偏执主观的,有时又是客观主流下的惊喜之作;无论学生呈现出何样貌的艺术回馈,都是值得期许的,教师要耐心感受并听取其想法,再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进行调整。

这样的方式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心理活动、艺术表达、内心感受。艺术不需要唯一的正确答案,需要的是独特的见解,在见解中感受到人生真谛。在教学计划中每月做一次倾听的小结,把这一个月遇到的关于专业学习的乐趣、困惑、感受,都进行一次梳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自我反思。教师只作为一个倾听者,给予大方向的建议,不细化到具体的舞蹈动作问题,让学生选择能力和自省能力大大提升。

(三)艺术实践、展示教学

“00后”的学生们对待教师的选择性、跟随性越来越看重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人格魅力。多媒体、自媒体的发展提升了学生们的眼界,“见多识广”的他们“拜师学艺”可是有选择性的;教师这个“师傅”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与时俱进,是不可缺少的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出课堂、发现新事物,再回归课堂,做一名视野开阔的教师。有了专业的视野,还需培养自身的多元能力:音乐剪辑、图片修剪、视频拍摄、视频剪辑、多媒体制作,等等;在多媒体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须八面玲珑,跟上时代浪潮,方可站稳三尺讲台;教师的全面,才能得到学生真心的肯定。

艺术类学生渴望展示的舞台,遇到好的教师也会很努力去跟随教学步伐。可以在校内定期举办舞蹈专场展演、期末汇报演出、训练课汇报演出。每一次的汇报演出,学生们都会以一名“舞者”的要求去要求自己。这一是因为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回报,二是有敬畏舞台之心,在校表演的机会也就那么多,演一次少一次所以更加珍惜。三是有了观众——在校的学生、学生的家长,每一位表演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认可,如若有不能莅临现场的家长改为线上直播的方式观看,家长同步关注学生的进步动态、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方可找准方向及时查漏补缺。四是学生的自身参与感强,从课程组织到汇报演出的过程,教师只给予目标,完成全是学生去执行,让学生更自主地去感受自己的汇报课。不是只关注我这门课程能拿到多少分数,而是关注到在准备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获得回馈与自我肯定的自信与满足。艺术培养树立的是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提供平台展示艺术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艺术综合展示的能力。

在举办实践活动中,学生自我管理舞蹈本身以外的相关准备,如:音乐剪辑、演出服装、道具、头饰、舞台妆容等;教师指导学生制作节目单、海报,暖场、转场的视频影像资料;在准备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了解一台演出所需要做到的充分准备,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教师做引领者;充分展现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艺术实践与艺术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二者都是过程、二者也皆是结果,相辅相成。从教室到舞台、从学习者到感受者到表演者、从技能学习到情感共鸣到情感表达。这每一步都是在以培养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展开,带给学生的是笃定的信念、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审美的能力。艺术实践是学生的舞台,是教师的展台,演绎学生们学习成果的同时展示了教师对待艺术课堂教学能力、舞台的整体把控能力,既是教师又是导演。激发学生的潜力,让艺术流淌在生命中,成为学习生活中一颗永恒生长的青竹。

(四)因材施教、精益求精

高中学制三年,舞蹈艺术生从高中起航,与舞蹈附中的舞蹈艺术生差了三、五年的专业训练。舞蹈附中的学制最少五年、最多七年,课时量也远远大于高中学制的舞蹈艺术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舞蹈艺术生的入学时间都是在小学毕业之前。

以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教材为例,它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五年或七年的教学内容;高中三年如何将五年所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走上同一个艺术高考的“竞技场”?通过分析学情、了解学生、解析艺术高考与高考,我们从学生的基础出发,编创出适合高中学情的舞蹈艺术课程教材;根据中学生国家舞蹈艺术课程,借鉴北京舞蹈学院中专教材,落实本校学生情况。

编创并开设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国古典舞剧目课、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课、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现代舞训练课、身体即兴课、技术技巧课、舞蹈评论课。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对标高考考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编创合理有效的校本教材是教师大难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与教育教学经验,把教师的教学成果放在舞台上来检验,进步是飞快的,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印证了教师编创的教材是否对学生的专业训练有益。

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寻找“对”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需给予学生们更高的舞台,积极参加教育局所举办的艺术活动评比,无论是群舞比赛还是独舞比赛都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力评判。在比赛的参与中成长飞快,开拓了眼界、积累了经验,是从一个学生到舞者的必经之路,这些有效的“加速器”是教师们真正因材施教的良性展现,而精益求精的品质,在教师思考教学、完善课堂、分析学情的过程中,必将影响学生们。一位立体的教师,要从艺术教学、品德情操、为人处事、谈吐行为、核心三观综合引导,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去完成的使命。

一切政策的改变都是因为存在了一些现象,想要去解决一些问题。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让我们去解决问题,或者预判一些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带来积极的思考,随着教育对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革。这无论是否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但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一定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至于如何运用,则需要教师宏观引导,相信一定会发现学生带来的惊喜,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使“双减”下的学习更有能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