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 陈 军
学生的健康状况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要重视自己承担的教学职责,并针对目前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不良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体育创新教育策略,锻炼青少年健康体魄、提升青少年的体育健康素养。为此,教师应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自己的体育教学观念,引入协同理论,站在协同的视域下,思考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重要策略。
体育健康素养实际上就是青少年在体育训练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以健康为核心的基本修养,涵盖了青少年的健康意识、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健康意识是指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自主意识。这一健康意识可帮助青少年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也可增强青少年参与集体性体育练习的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一般是指青少年在体育健康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可助其展开科学的体育锻炼,使其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学会合理处理运动损伤。而身体素质则是指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主要是指青少年拥有的健康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若学生在具备良好健康素质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运动锻炼,则可有效提升其运动素质。因此,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可为运动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青少年的体育健康素养在其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为核心,展开高效的体育教学,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
目前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他们的体育健康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而言,小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小学生的健康意识比较薄弱。虽然小学生比较好动,喜欢玩乐,但在目前的体育课堂上,依旧存在不少小学生缺乏自主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活动的良好意识,没有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在集体体育训练中,小学生的配合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提升个人的体育健康素养。
其二,小学生的体育运动经验比较少,学会的体育技能也很少,导致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受到限制,体育锻炼效果不够理想。
其三,小学生的健康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小学生本身就处在长身体的关键阶段,但是其身心状态还不够健康、完善。比如有的小学生有肥胖症,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出现疲惫、脱力等现象,意味着他们的健康素质并不符合标准。其四,小学生的运动素质低下。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持续动力不足,经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不利于小学生提升运动素质。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在关注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发展状况的同时,还要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
协同理论认为,每个不同的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教师若是站在协同视域下开展体育教学,则需抓住各系统间的协作关系、制约关系,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展开体育教学:
在协同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师可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因为小学生对体育健康素养这一概念缺乏直观的认知与深刻的理解,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展健康的体育锻炼,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协同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手段,加强以健康为核心的体育教育。比如:在学生不了解目前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发展状况,或者学生不理解提升体育健康素养重要性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直观的数据图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健康素养培养研究的问题、成果,使其增强体育健康意识,从自己入手,改变体育健康素养发展状况。同时,教师自身也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根据青少年健康素养培养研究的问题、成果,合理地设计体育教学方案,改进现有的体育教学过程。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运动兴趣逐渐下降,这是体育教学中非常明显的教学问题,也是教师重点要解决的难题。为了突破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困境,体育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时,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协同利用不同的兴趣教学法来展开教学,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在中长跑的教学训练中,会在中途放弃跑步,改为走路,又或者趁着教师不注意,直接抄近路。这样的情况反映了学生体育健康素养低下的问题,教师可针对性地采取兴趣教学法,激起学生的跑步兴趣,减少学生在中长跑训练中的枯燥心理、疲惫情绪。
在中长跑体育训练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跑步的身体耐性,还要关注学生的跑步运动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为了增强学生锻炼跑步运动技能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入以体育游戏为主的兴趣教学法,激发学生锻炼跑步技能的兴趣,让学生把握好跑步运动技能的技巧。
体育教学时间始终是有限的,有的小学生在体育课堂外,很少会安排体育运动时间,定期开展体育运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健康素养与运动素养,教师有必要协同安排学生参加体育健康运动的训练时间。首先,体育教师可灵活安排大课间的课余活动时间,组织小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广播体操,也可以是踢毽子、打羽毛球等体育运动。这既可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帮助小学生减少学习压力,使其在劳逸结合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次,体育教师在学生放学前,安排20 分钟的运动时间,让小学生参加运动训练。教师既可带领学生跑操场,也可带领学生参加20分钟的体育比赛,让小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走出校园,踏上回家的路途。最后,教师可在周末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做快乐的运动。
在这样的运动时间安排下,学生可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逐渐树立起终身运动的体育意识,有利于切实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让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健康、茁壮成长。
在协同理论下,体育教师还可引入跨学科的融合教育理念,对自己现有的体育教育理念进行创新,然后在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引导下,开展创新的跨学科体育教育。比如:体育教师可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体育学科教学相融合。以《比尾巴》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在往返跑的体育训练中,融入模仿小动物动作姿势的体育游戏,让小学生在每次往返跑的过程中都模仿某一小动物的动作姿势,比一比谁的动作姿势最形象。此外,教师也可将体育学科教学与音乐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师可在“大风车乐园”的体育训练中,为学生播放《大风车》的音乐伴奏,让小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展开有规律、有节奏的体育训练。在变速变向跑的体育训练中,教师也可将音乐作为“口令”,让学生根据音乐“口令”,做出相应的体育动作。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在协同视域下引入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加快了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步伐,丰富了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教育目的。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地展开更深入的教学思考,加强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出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推进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让学生在持续性的体育训练中逐渐提升体育健康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