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本课堂教师缺位问题的归因及矫正策略

时间:2024-08-31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相国庙街小学 郝进菲

生本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浸润在民主、平等、和谐、激励的人文氛围中。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与学生一起构建“学习互助共同体”,引领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甚至是新知识的创生者;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具个性的见解、观点、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然而,有些生本课堂却出现了教师缺位,表面“繁荣”,内里“萧条”,缺乏生成的低效现象。

一、生本课堂教师缺位问题归因

一是角色定位不准。一些教师认为:要生本,就要“闭嘴”,放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上不能多说,否则就没有“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不敢越雷池半步,或做“甩手掌柜”,推脱后缩,导致课堂低效。殊不知,生本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隐身的,但是有力量的隐性存在,仍需要发挥作用。

二是教学能力欠缺。有些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低下,对于生本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学生成、学生活动不能合理调控,学生交流出现问题时不能时时切入,进行引领,以至课堂走向偏差,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

三是应变能力不足。有些教师理论修养不够,或教学经验不足,缺乏临场应变能力,不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教学需要处理课堂突发问题,从而实现适时生成。

四是关注学生不够。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已经习惯了师本课堂,习惯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亦步亦趋,对于生本课堂颇不适应,隐身在课堂里,却不知如何关注学生,关注些什么。

二、矫正生本课堂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角色,恰切点拨引领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这是真理。但教师的服务不等同于饭店的服务员。学生是独立的主体,处于学的地位;教师服务于学生,处于教的位置。隐身在生本课堂的教师仍需要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生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师生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合作探究新知识,必要时给予适时引导。因此教师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更加投入地倾听,更加大胆地示范,精准地找到切入点,准确点拨。在学生“一知半解”时,在学生“欲说无言”处,在学生“各执己见”处,在学生“举步维艰”时,在学生“自以为是”处,切入点拨。教师要“点”得正,要切中要点,正中下怀;要“点”得当,要一针见血,一语破的;要点得巧,点得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要“点”得妙,点得学生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妙不可言。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点”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如此,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

(二)丰厚文化底蕴,提升专业素养

1.做自觉的阅读者。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就是深厚的学养,就是为师的底气。深厚的学养怎么来?需要持久广泛地阅读。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丰富专业知识;读教育名著,与名师大家对话,以学者为师,学习名师大家投身教育事业,不计得失情怀,学习用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读哲学、史学、科学……丰富认知图式,学习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观察世界的视角。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内化学习内容,经过时间的积淀,转化为专业素养,形成教育智慧。

2.做积极的反思者。叶澜教授的“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反思者”和于漪老师的“三个关注,两次反思”都证明了反思对教师成长和促进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做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又要做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反思。经验与理念反思可依据教学设计文本进行,主要反思教学设计所运用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符合学段目标,表述是否具体准确,利于达成;教法、学法、方法是否科学、恰当,有利于学生获得发展。设计与实践反思借助教学视频回放或教学实录进行,要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能够以学生为本,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是探究式、自主式,学习状态是否积极主动,还需要怎样进一步引导;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课堂上是否有动态生成。完成两次反思后,进行对比,梳理、总结出教前与教后反思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差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

3.做敏锐的叙述者。教育生活是多彩、鲜活的,教师是教育生活的亲历者。每天或振奋,或激动,或不安,或惊喜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宝贵的财富。教师要保持教育者的敏锐,做有心人,写“教育叙事”,录制教学视频。用文字、影像等形式记录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或“败笔”之处,分享给同事、伙伴,征求大家的点评意见,融会贯通,形成文本或视频,以此记录成长,让平凡的日常教学闪烁智慧的灵光。

4.做主动的研究者。教师专业成长要靠教育科研,科研能助力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科研课题源于问题,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平时要在教学反思中记录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形成科研课题。然后,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展开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用数据解释现象,用理论表达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

(三)锤炼教学能力,形成专业素养

1.尝试课程再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再造,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难以完全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的不足。在课程再造过程中重构和思考,可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课程价值和课程观,使自己和学生都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2.进行行动研究。专业自主是教师解放的本质,而教学行动研究是使教师实现专业自主、获得解放的主要的途径。教师本身就是行动者,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建议广大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开展教学,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研究者科学严谨的精神不断设计、创造、实践新的教学方案,不断反思成败得失,不断优化、改进教学行为。

3.开展课例研修。以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的对象,以此为研修的起点。把解决“问题”作为研修的任务和直接目标。问题有大有小、互相关联,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提出课例研修的“主题”,将“主题”进行分解,又可以提炼出研修专题,以“小课题”的形式研究解决。“问题——主题——专题——课题”课例研修体系,是锤炼教学能力的好路径。

4.参加教学展示、研讨。于漪老师强调,优秀教师都是在课堂教学的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大赛是最常见、最便捷的研修方式。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展示、研讨等活动,在此过程中践行或表达自己想法,与同行切磋、互鉴,共同成长。

5.建设“同僚性”研修文化。同伴互助是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与同伴共建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校本研修文化。在研讨中,以“不凝练”“不归纳”作为原则,实现民主型探讨,在探讨中进行思维碰撞,甚至是头脑风暴;课例研究以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更多关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