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抓住四个“点”,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处

时间:2024-08-31

福建省福清市霞楼小学 林雪燕

在数学课堂上,如果缺少了学生的思考、参与,师生互动就如鱼儿离开水缺少生命活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思考力的必要性,但许多时候所谓的“思考”犹如走马观花般不深不透。那么,如何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把准“着眼点”,促进学生思考

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帮助学生“无师自通”,对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关键。因而在剖析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特别着眼于从数学思想、数学推理和数学思考的角度出发。如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之前是如何学到这部分内容的?这节课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并在整个活动展示和交流中,将数学思想方法着重突出、提升。而学生在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中,“探”其本质,“究”其思想,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将研究的过程提炼出来,然后鼓励学生用已有经验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加以质疑发问,让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导出了思考的目标和方向。而在学习过后,又让学生回顾推导公式的过程,既培养他们回顾反思的能力,同时又进一步感悟数学思想 方法。

二、找准“立足点”,引导学生思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往往会为了省时或达到教学的目标,理所当然地设计了一套自己的方案,却忽略了学生是否会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教师必须要详实地了解学生原有的思维基础和思维经验,防止揠苗助长的后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经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思维基础,知道利用剪拼来研究图形的面积,教师就要求学生将三角形也沿高剪开,看看能否拼成学过的图形,多次尝试之后发现有难度。教师适时提问:“那怎么办呢?”一个学生突然迸出:“用两个试试。”教师就又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说:“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里藏着两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有谁听懂了?”其他学生一脸迷茫……这时,教师就往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板的对角处一画,进而让学生好好观察,再让学生从画线处剪开,从而发现“这两个三角形一样大”,得到启发“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研究”。如是这样,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重新寻找知识间的连接,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式。

这样做,思考不再突兀,也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用两个图形拼组。

三、选准“切入点”,驱动学生思考

学生的思考大都受情境的影响,而易懂少错的数学任务往往很难引起学生思考的热情,也会阻碍学生思考力、创造力的形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作为切入点,以“核心问题”的方式串联教学,让学生在思维挑战下进行操作、交流、展示,让学生思考的过程一步步地看得见,一点点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按要求画图,紧接着就推出了几个主问题“如何判断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画得对不对?” “如 何描述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辩论,最后验证了“放大和缩小是通过乘除同样的数而不是加减同一个数”。在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更新思路,逐步完善结论,也积累了数学课堂的独特“活动经验”, 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问题是思维的助推器,有了问题,思考就有了方向,特别是关键性问题为核心的大问题情境更能驱动数学思考。而借助于活动体验最能迸发学生的思维,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来说服别人,并在彼此的说法中获得“真正的理解”,思维不断得到同化、成长。

四、用准“延长点”,拓展学生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此,我们的教学可抓住知识点的延展处,可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和数学文化知识,进行拓展提升训练,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向更深处生长。

(一)抓住知识间的连接

知识间都有共通之处,我们便可抓住这个“点”,引导进行比较联系,从而渗透建模意识。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该内容与之前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类似,教师就让学生进行对比“这两个知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异口同声“都是乘两位数,都是两层计算”。教师追问“如果是这样,你想到了什么”?逐渐引出“如果是三位数,那计算就有三层;如果是四位数时,计算就应该是四层……”同样在得数的位置方面,也通过对比发现“用个位数乘,结果表示几个一,得数末位写在个位上;用十位数乘,结果表示几个十,得数末位写在十位上。如果用百位数乘,结果就表示几个百,得数末位就应该写在百位上……”接着,教师顺势引出“用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去乘,积的末位就与那一位对齐。”如此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考,也借着深度思考,很好地诠释了知识内容。

(二)利用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你知道吗?”利用其中提到的内容,既能完善新授内容的知识建构,又能引领学生“再创造”,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可通过数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并伴着简单的演示操作,带着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发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来研究也是可以的,且方法还很多。鼓励孩子课后继续研究,将学生的思考延续到课外。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会思考、爱思考、将思考持续下去,是数学的魅力。而学生无时无刻、不间断地在继续思考着,必将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其实,学生就好比土壤,需要教师悉心栽种……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以关注学生的思考力的发展为己任,让学生的思考真正地在数学园地中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