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4-08-31

傅隆生,, ,,,

(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英德医院口腔科,广东 清远513000)

由于腮腺所处位置特殊,其腮腺组织内的脂肪含量较多,发生肿瘤的概率较高,腮腺肿瘤多分布于颌面部,其肿瘤性质多为良性肿瘤[1-2]。手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主要方法,通过对腮腺肿瘤进行切除,可有效延缓腮腺肿瘤进展,但传统手术治疗后患者容易发生口干、面瘫、耳垂麻木等并发症,对其术后恢复较为不利[3-5],因此,还需对腮腺肿瘤手术方法进行不断改良。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入组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住院手术治疗的6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均经腮腺CT检查明确为腮腺单发性肿瘤,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证实为良性肿瘤,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60例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5(43.17±10.56)岁;肿瘤直径2~3(2.51±0.43)cm。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2~67(43.85±10.29)岁;肿瘤直径2~3(2.48±0.45)cm。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施行传统腮腺肿瘤切除术,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部向后仰,偏向对侧,在肩部下方垫一软枕,采用络合碘消毒,于颧弓下作S形5~10 cm切口,切口上端位于颧弓下,经耳前皱折绕至耳垂至下颌下缘2 cm处,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在腮腺筋膜下翻瓣,使肿瘤及腺体充分暴露,对面神经颊支进行逆行解剖,在面神经分支浅面对腮腺浅叶及肿瘤进行完整切除,结扎腮腺主导管,再关闭切口,留置橡皮引流,采用十字交叉法加压包扎绷带。

观察组施行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根据肿瘤分布位置选择手术切口,作S形切口或弧形3~5 cm小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依次切开,分离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将皮瓣翻起,使肿瘤充分暴露,以瘤体为中心,在瘤体外周0.5~1 cm处将瘤体及少部分腺体切除,保留腮腺主导管,对腺体残端面进行缝合包扎止血,再将生物膜植入至腮腺床,将其缝合固定于腮腺咬肌筋膜残端,对面神经、腺体表面予以覆盖,隔离面神经与皮瓣,逐层关闭切口,留置引流条,采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外观美学效果满意度、复发率(随访2 a进行统计)、生活质量评分,其中,切口愈合分级可分为甲级(切口处表皮对合良好,外观呈直线状,不存在红肿、硬结)、乙级(切口处皮肤对合良好,有瘢痕和硬结)、丙级(切口处皮肤对合欠佳甚至裂开,红肿明显,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6];外观美学效果满意度由患者进行主观评分,患者在0~10中选择1个数字作为分数,0~5分即不满意,6~8分即比较满意,9~10分即非常满意,以比较满意+非常满意计算满意度;生活质量采用GQOL-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量表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这4项,单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7]。

2 结果

2.1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其I期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

表1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表2 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n(%)

2.2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0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共5例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口干、1例暂时性面瘫、1例耳垂麻木、1例Frey综合征、1例面部畸形。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2.32组患者的外观美学效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外观美学效果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外观美学效果满意度比较 n(%)

2.42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随访2 a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为6.67%(2/30),对照组为3.33%(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1,P=0.554)。

2.5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各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腮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肿瘤疾病,在唾液腺肿瘤中约占74%~82%,而唾液腺肿瘤在全身肿瘤中约占3%[8-9]。腮腺肿瘤多分布于颌面部,浅叶肿瘤较为常见,其肿瘤性质多为良性,但良性肿瘤存在恶变的风险,因此,临床上应对腮腺良性肿瘤进行积极治疗,以延缓其肿瘤进展,避免发展为恶性肿瘤[10-11]。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为外科手术,传统手术主要是经S形切口入路对腮腺浅叶及瘤体进行切除,并保留面神经,该手术具有手术视野好、操作容易等优点,但由于腮腺良性肿瘤存在包膜外生长倾向,离断腮腺导管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口干、腮腺萎缩等并发症,且由于术中需对面神经主干和分支进行解剖,容易引发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对患者术后恢复相对不利[12-1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腮腺良性肿瘤进行研究后发现,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复发主要与其生物活性有关,而在瘤体外0.5~1 cm外切除部分腺体并不会导致肿瘤边缘浸润,其复发风险不会增高,故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施行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即对腮腺肿瘤及腺体进行部分切除,术中尽可能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并采用生物膜对缺损的腮腺咬肌筋膜进行重建[14-15]。改良手术中,由于患者腮腺导管充分保留,可避免剩余腺体分泌功能丧失,有利于减少口干症状,保留耳大神经可减少术后耳垂麻木的发生,而采用生物膜重建腮腺咬肌筋膜则可减少术后Frey综合征、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16-17]。

本研究发现,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其I期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观察组的外观美学效果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随访2 a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为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充分说明相比于传统手术,改良手术可尽可能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切口愈合,有利于提高其美观度,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采取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可在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术中出血量、不影响治疗效果、不增加复发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促进患者切口愈合,减少其术后并发症,提高外观美学效果,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LI B, ZHANG L, ZHAO Z,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benign tumours of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an updated approach [J].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51(4):342-346.

[2] 段文锴,王艳华.腮腺良性肿瘤两种切除术式的疗效比较[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6,26(2):127-129.

[3] 孙宁宁,郭永峰,周青,等.微创技术在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10(2):114-117.

[4] FAKHRY N, ALDOSARI B, MICHEL J, et al. Clinical and oncological outcomes after surgical excision of parotid gland tumours in patients aged over 80 years [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42(11):1385-1390.

[5] SOUTHORN B, MANOR E, BODNER L, et al. Metachronous pleomorphic adenomas occurring in the parotid and a minor salivary gland with genetic changes detected b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71(4):805-808.

[6] 许志鹏,渠乐,张挺,等.腮腺浅叶良性肿瘤86例改良切除术式与传统手术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5):593-595.

[7] 胡国勤,郑文雯,谢金,等.改良"S"切口联合颈阔肌及腮腺嚼肌筋膜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33(9):1158-1160.

[8] 钱奇春,陈海军,常安民,等.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2):146-147,151.

[9] 刘秀婷,李冬玲.腮腺良性肿瘤应用腮腺切除改良术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28.

[10] CELEBI I, MAHMUTOGLU AS, UCGUL A, et al. Quantitative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otid gland masses: a study with 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J]. Clin Imaging, 2013,37(2):232-238.

[11] 胡春梅,何刚,李彬,等.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38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12-714.

[12] XIE L, ZHANG D, LU MM,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assisted resection of benign tumors in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5 case studies [J]. Head Neck, 2012,34(8):1194-1197.

[13] 才越,谭学新,佟爽,等.两种改良术式预防腮腺良性肿瘤术后Frey’s综合征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6,56(2):70-71.

[14] 李家爽,印奇志,张宏波,等.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2013,34(5):577-579.

[15] 王忠.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比较[J].中外医疗,2012,31(6):109-109.

[16] 牛志强,高飞.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手术效果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5,28(3):253-254.

[17] 王之恒,郭平,许亮,等.耳垂下小切口行腮腺下极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25(5):356-35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