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吉非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

时间:2024-08-31

薛百兴, ,,, ,

(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二科,河南 周口 466200)

非小细胞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不仅具有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且极易发生转移,而脑为非小细胞肺癌常见转移部位之一,相关数据显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率为25.40%~65.00%[1-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后,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有调查显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3个月,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3]。化疗药物多难以穿过血脑脊液屏障,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全脑放疗(whole-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目前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有学者指出在采用WBRT的基础上加用一定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4]。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2组,并予以不同方法治疗,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联合WB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1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70(53.52±10.12)岁;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23例;观察组31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6~69(54.47±10.17)岁;病理类型:鳞癌9例,腺癌22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诊断并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均经头颅增强CT确诊发生脑转移;年龄范围为35~70岁;颅内均存在可测量病灶;表皮生长因子基因检测提示存在敏感突变;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活动性感染或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体质者;存在高血压且血压难以控制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者。

1.3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血生化、腹部彩超、胸部断层CT、血常规、心电图及头颅增强CT等检查。对照组仅给予WBRT:行仰卧位,均使用6 MV-X线直线加速器实施全脑照射(病灶局部加量),对穿两侧野实施常规放疗,30 Gy总照射剂量,3 Gy/次,共10次,5次/周;治疗过程中给予质量分数20%甘露醇及小剂量皮质激素对症治疗。观察组于WBRT基础上口服250 mg吉非替尼,1次/d,疗程2个月。

1.4观察指标统计比较2组治疗效果。近期疗效评估标准:经治疗脑转移病灶基本消失,且消失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为完全缓解(CR);治疗后肿瘤最大直径×最大垂直径缩小50%及以上为部分缓解(PR);治疗后肿瘤最大直径×最大垂直径增大不足25%或缩小50%以下为稳定(SD);治疗后肿瘤最大直径×最大垂直径增大25%以上或有新病灶出现为进展(PD)[5]。以PR+CR计算有效率,以SD+PR+CR计算疾病控制率。对2组腹泻、皮疹、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评估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6]。

2 结果

2.12组近期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51.62%(16/31),对照组为46.67%(1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5/31),对照组为10.0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n(%)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2.32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78.75±2.21)分,高于对照组的(60.56±2.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及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其5 a生存率甚至不足10%,而在肺癌总患病率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7]。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症状并无特异性,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肿瘤细胞多已向大脑等部位转移,且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多为多发性转移,位置各异,常伴有颅内压迫症状,极易引发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若未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于短时间内诱发脑疝,导致死亡。

WBRT为临床治疗脑转移瘤标准方案,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体力状态及神经系统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其难以控制患者颅外肿瘤扩散,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多因原发病灶未控制或患者已为晚期等因素导致其预后效果较差,治疗后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故需配合一定的靶向药物治疗。刘萍[8]在采用WBRT的同时加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有效率高达53.80%,随访1 a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8个月。吉非替尼为新型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于细胞内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胞内催化部分,阻滞磷酸化反应,抑制下游信号传递,进而减弱增殖信号,阻滞肿瘤细胞增殖扩散,控制疾病恶化;且口服后可穿透血-脑脊液屏障,易达到控制脑转移的最低药物浓度,生物利用度高,60.00%可被机体吸收,而吸收部分的93.00%可以结合蛋白形式存在于患者机体内,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此外吉非替尼可浓聚于颅内转移病灶,集中药力,进而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与WBRT联合使用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协同作用:1)降低S期细胞比率,促使肿瘤细胞凋亡;2)阻滞肿瘤血管生成,阻断细胞周期,促使肿瘤细胞再分布;3)阻滞放射损伤再修复,且辐射抗性低;4)对肿瘤细胞蛋白表达具有一定调节功能,阻滞肿瘤细胞增殖,进而控制疾病进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给予吉非替尼与WBRT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疾病进展,稳定病情;同时本研究发现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WBRT与吉非替尼联合使用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吉非替尼联合WB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文宇,马克威.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0):5213-5215.

[2] 李沫,纪秀杰,周迪.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8):5184-5186.

[3] 王孟昭,陈闽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疗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3):169-171.

[4] 殷力佳.同期放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5):351-353.

[5] 王小磊,刘德泽,王民,等.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观察[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5,42(11):809-812.

[6] 姜燕慧,毕卓菲,李豆豆,等.放疗联合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同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5):386-391.

[7] 朱虹,李云海,王洪林,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厄洛替尼结合全脑放疗治疗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4,41(6):435-438.

[8] 刘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7):693-6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