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5G万物互联时代全媒体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时间:2024-08-31

□ 王惜凡,蔡钟莹,周春应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5G技术等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先导力量,有力推动媒体沿着“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的路径不断演变,媒体融合发展成为5G技术背景下媒体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全媒体发展作为媒体转型升级的目标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全媒体发展是媒体融合迎合5G应用环境实现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也是国家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方向。2019年1月25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主题,提出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特征媒体,指出信息革命为主流媒体发展提供重要机遇。2019年6月19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指导的“新生态,新路径——5G时代的全媒体传播”的专家论坛上,政企媒学各界联合提出以人工智能+超高清打造“新”社会生活、以“机构赋能+平台应用”迎接“新”传播生态和以“有效传播+服务升级”构建“新”运营路径的前沿思路,有关5G技术赋能全媒体发展已经形成共识。

1 5G技术推动全媒体发展可行性分析

5G代表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继前四代通信技术标准的延续。除了能够提供更快的网速,5G技术成为万物互联落地的基础,“万物皆媒体”之下媒体行业迎来革命性的智媒时代,5G技术将从以下层面推动全媒体发展。

1.1 覆盖全面化

5G网络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讯,这种“毫米波”能够达到300GHz的频率(4GLTE频段为2.6GHz),以提高数据密度来保证较高的信息传播速度,而代价是信号的抗干扰性很弱,数据传播途中易受到实物阻隔的干扰。若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区域化覆盖,则需要建造很多数量的基站,达到点-线-面的铺设效果。在当前铺展进程下,北上广等多个城市市区已实现区域性连片覆盖,预计2019年底全国将建立超13万座基站。5G区域性的覆盖需要依托基站与基站有效范围的重叠实现,由于5G铺展还处于初步阶段,无限基站的建设没有达到广覆盖、室分覆盖、热点覆盖等部署格局联合的无缝覆盖效果。要保证用户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下享受高速优质的网络服务,覆盖全面化是必经之路。

全媒体发展强调“全员”性,意在能使社会各方主体通过网络媒介参与社会信息交互流。这是在5G信息技术革命的赋能下,媒介传播融合社会信息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大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需要。全媒体发展注重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传播渠道或平台为基点吸引用户,实现媒体信息的有效传输、全面覆盖。

1.2 传播及时性

降低时延、提升通信效率是5G移动通信的优化目标之一。以往用户使用手机进行通讯时,数据包需要通过基站传播(蜂窝无线通信)才能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传输,而5G采用D2D的模式完成通信连接,建立用户对等节点间直接通信的链路,使得网路呈现用户分散式,用户可通过感知通信对象自发组织群体,这种移动终端间的直接通信大幅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用户体验得到改善。

全媒体注重提高媒体信息生产发布的时效性。媒体融合发展允许媒体机构根据传播速度快慢来选择媒介实现及时发布信息,5G技术的“万物互联”特征以及信息覆盖面、数据传播速率的不断提升,更多的用户可在更广的层面上借助互联网参与媒体传播与建设,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发布打破传统媒体在时空维度的限制,手机即可让用户在成为信息受众的同时还可进行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发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增强媒体主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

1.3 场景智能化

5G的三大应用场景由国际化标准组织3GPP定义。eMBB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应用场景,主要提供在线2k/4k超高清以及虚拟VR/AR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uRLLC主要为车联网、工业控制等特殊应用提供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mMTC可以连接并促进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各垂直行业进行大规模物联网业务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5G已经超出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实现人与物、机器与机器间的智能通信。

全媒体发展追求“人人是媒体,个个有话筒”的舆论场景,与此同时,为保证媒体内容表现形式多样性,媒体应用场景开始趋向智能化。例如,通过动画、AR/VR等手段对现实场景进行虚拟重构,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更深层、智慧化地辅助媒体传播效应。5G“万物皆媒”时代媒体将通过数字技术应用为用户过滤出更精准的智能化服务与体验,拉近传播对象与场景的距离。

2 5G技术赋能全媒体生态体系构建

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完成形态融合的“上半场”,以“互联网+”的形式围绕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等方面重构了传统媒体价值链;媒体融合发展“下半场”,以5G技术创新驱动全媒体生态体系构建,“技术驱动内容,内容融合技术”,5G成为赋能媒体行业与其他行业“立体融合”的关键所在。

2.1 全媒体思维:多媒体-融媒体-智能化媒体

“全媒体”概念最早由一家1999年成立的美国家政公司提出,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这家公司对于“全媒体”思维在产品宣传上的应用更倾向于“多媒体”,仅停留于扩张媒介形态,而忽视了全媒体思维中核心的新旧媒体融合问题。1999-2007年间,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全媒体”,直到2008年3G时代开启,全媒体思维开始在新闻传播界得到发挥,媒体行业“走出扩张式,迈向融合式”,在积极拓展媒体渠道的同时,开始聚焦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融合,例如,2008年奥运会拍卖了奥运电视、互联网视频、移动手机电视等多方转播权,使得新媒体成为奥运赛事报道的独立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同服务于奥运会的信息传播。2013年4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全媒体思维的核心思想,各类直播形式与自媒体成为媒体融合亮点,例如,全媒体直播车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投入和使用,4G移动网络、有线宽带的接入实现随时随地、即时跟拍的移动直播,航拍器、无线摄像机等设备的布置,实现地空结合的立体直播,多种技术手段的配合让直播车真正做到全终端、全平台覆盖。全媒体思维随着5G快速布局正不断延伸,媒体融合趋向纵深发展,媒体智能化成为全媒体发展的破局之机,例如于2019年8月21日首度亮相的中国联通5G新阅读展区,展区将5G移动、大数据、数字化媒体等技术结合AR、VR、MR的应用,带来“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共享”的5G新阅读。

虽然学界尚未给出全媒体概念的正式定义,但通过全媒体思维在传媒界实践应用当中的指导作用,基本将其解释为采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配合不同媒介形态,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的三网融合,实现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合一的信息接收,最终实现用户、时间、地点、终端、目标信息的五个不受限。5G万物互联时代全媒体发展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长远目标,媒体融合发展是全媒体生态建设的必经过程,媒体智能化成为移动通信技术催生下的新力量。

2.2 新模式:变革下的创新与突破

5G技术推动媒体融合边界正不断模糊化,与传统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相较,目前多点对多点正成为5G“万物互联”时代主要趋势,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边界加速消解,媒体发展模式也应根据生产方式的变革加以调整,破除传统媒体发展模式造成的全媒体发展限制。依托与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的合作,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地方突破原有媒体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省级媒体在加强自身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延展性的融媒体技术平台,平台以云化手段为县级媒体输送技术与运营支持,例如,江西省分宜县融媒体中心与江西日报联合打造了具有移动采编、终端分发、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指挥调度工作平台,调整原有传统媒体的独立运营模式,将策、采、编播(发)执行机构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实现“中央厨房”模式的与上行的互联互通互动,微信矩阵构建的与下行基层力量的同频共振、二次传播。新的传媒技术催生着媒体发展模式的变革,只有构建好灵活高效的地方媒体平台,才能为5G时代新旧媒体的智能化转型夯实基础。

2.3 新业态:转型升级+新应用落地

5G对传媒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采集、内容集成和信息分发三个层面,全媒体业态布局随之受到启发,主动纳入新技术、积极拓展新业态,成为媒体生存与发展之基。以专业化电视媒体为例,平台节目制作将呈现全媒体业态趋势。《直通高招》作为高招服务大型直播节目,在原有的业务格局基础上进行围绕“三大维度”、延展“五大服务”的专业化精耕细作,通过电视网络双线跨屏互动、全媒体联合作战的岗位衔接等资源整合措施进行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在横纵两个维度上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能力、完善频道专业化建设,成为专业电视媒体向全媒体业态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案例。中国随着5G牌照的颁发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技术与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出版、互联网视频等媒体传播领域,助推着“5G+4K+AI”智能云、“5G+区块链”版权维护、短视频业务等新业态的逐步落地。

2.4 新产品:垂直领域下的超视频化

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内容始终是生产的基础,而产品作为内容的载体则是全媒体传播的核心。传统媒体产品主要体现在固定框架下的内容形式,例如,广电行业注重的版面、节目、栏目制作。而5G技术背景下全媒体产品因新技术的赋能及其牵引作用而衍生新特征、诞生新产品,呈现新的传播形态,媒体场景智能化并实现垂直领域下创意-生产-传播一对多对多的关系。预计在实现5G规模化商用后,视频成为媒介之王,媒体公司将大规模开始超视频化的资源整合和产品研发。例如,5G优先推出三大应用场景中eMBB的相关业务,中国联通为抓住视频与媒体红利,打造了“1+4+2”的5Gn live的直播体系,即在整体的5G格式下以超高清直播平台为基础,通过视频编码传输背包、全功能导播一体机、轻量级直播车和虚拟演播室四款硬件,提供超高清平面视频直播和虚拟现实全景视频直播两种服务,构建可服务于各个垂直行业的5G全媒体端到端直播产品链。媒体行业只有突出产品技术驱动力,与此同时保证产品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在5G背景下构建可持续的全媒体新生态。

2.5 新技术:多技术融合升级

媒体是5G最优先考虑投入的行业之一,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以及广连接的特点,由于媒体融合发展导致媒体采播对灵活度有更大的需求,协同云服务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新技术创新驱动全媒体生态呈现更大的开放性。借力5G技术等前沿技术,助推媒体行业走出新面貌。5G峰值达10Gb/s的高速网络传输以及1毫秒的低网络延时带来稳定的信号传输条件,使得超高清信号的多回路直播成为媒体报道新技术标准;5G的低延迟反应与边缘计算能力可实现设备间的群集计算,使得人工智能终端在媒体场景应用中完成高效、流畅的无缝连接;5G能够为VR应用程序提供稳定的网络动力连接与更迅捷的响应速度,将彻底消除用户视觉眩晕感,从而大幅提升虚拟/增强现实设备的体验感与交互性,构建置身现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媒体内容。5G与多种技术的紧密融合可实现1+1>2的化学效应,在“原生应用”之上“释放想象”,通过技术共振助推全媒体生态建设,是当下媒体产业整体走向繁荣的动力源泉。

2.6 新用户:移动化下的生产者转型

由5G视角展望,未来的媒体传播将发生“海量连接,万物皆媒”的变革,由传统的互联向物联的突破,媒体的定义将被广泛延伸,用户角色正逐渐从媒体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全媒体生态体系构建中用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末我国手机用户总数达15.7亿户,互联网普及率为59.6%,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12.2部/百人。移动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叠加5G通信技术应用,移动端将成为用户获取媒体内容的重要渠道,自媒体成为用户输出内容的一手选择。在此趋势下,用户的网络停留时间将大幅延长、文字碎片化阅读现象加剧、社交属性提高,他们“不断线”地交换信息,伴随式媒介、碎片化时间、多任务操作成为主流信息消费行为。当前参与式的媒体内容生产已成为移动化传播的基本形态,用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互动化、传播化、体验化,内容仍然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重视用户自我传播、搭建以用户为主体的移动内容生产平台,成为全媒体生态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

3 5G万物互联时代全媒体发展策略

3.1 推进新旧媒体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全媒体组织结构调整

新媒体信息丰富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而传统媒体则注重内容编辑的客观严谨性而忽视受众喜好,两者可在内容共享上开展互补深度、广度的挖掘;传统媒体传播途径较为局限但受众数量相对稳定,新媒体由于技术开放拥有较为丰富的传播形式,两者可整合传播渠道与平台,重视垂直领域的平台互通实现媒体融合引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延用传统的体制机制架构,能够保证主流价值观的横纵有效传播,但难以实现基层信息的流畅反馈,新媒体组织机制灵活但还未形成稳定的架构、价值体系较为模糊,两者可相互借鉴组织机制的构造框架以赋能价值传导。

3.2 完善“万物皆媒”时代内容管理,整合网络空间资源

5G所构建的“万物皆媒”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筛选网络社会信息的职能机构将被进一步削弱,新媒体缺乏对媒体内容审校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机制,网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价值输出难以协调、空间资源管理错乱。媒介机构应当针对内容、技术、用户三大价值支撑点,对互联网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建立自上而下的共享资源、规范采编、完善法治的管理体系,通过体制创新加快网络治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构建“有效传播+服务升级”的互联网运营新路径。

3.3 构建移动短视频产品矩阵,技术赋能“视频+”模式

5G将带来视频平台发展的重大机遇,短视频将成为5G应用下的优先红利区。VR能够提供广深层次的社会性连接,与短视频结合能够实现现场级的沉浸体验;人工智能可通过面部识别、人景分离、语音识别等功能丰富短视频的生产、表达、分发方式;区块链技术的引进可拓展短

视频业务的行业覆盖层面,打造“娱乐-消费-劳动”的价值传播链。5G时代媒体在短视频领域的发展动力在于积极利用政策、价值观及内容优势,打破技术壁垒,结合自身定位与市场需求打造短视频产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能和价值回归。

3.4 提升用户服务品质,鼓励媒体内容协同创作

5G加速用户在媒体产业链中的角色转变,一方面,媒体机构应贯彻“用户为王”、“服务至上”的传播价值观,坚持以内容服务为基础,重视把握用户需求、加强用户关系管理维护;另一方面,媒体应重视用户的内容生产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广更宽的内容输出及协作式内容生产空间,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尊重用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社会传播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