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周丽梅(五华县中医医院,广东 五华51440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肌病、炎症、心肌梗死造成的心肌损害,使得心肌结构和功能的重构[1],进而导致负荷或静息时心腔内压力升高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相关文献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易降低患者认知功能,进而影响到患者在病情监测、识别心力衰竭症状、定期复查、提醒用药等方面的自我护理能力。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2],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死因,该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致残率、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且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出院后,因院外缺少专业的护理指导,极易导致病情复发再次入院,因此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有多项研究表明,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护理收效甚微[3],而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认知功能,提升服药依从性。基于此,本文章对我院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2~78(62.13±1.18)岁;病程1~7(3.12±0.29)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3~76(61.50±0.32)岁;病程2~8(3.52±0.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方法如下:给予患者身体护理、药物护理、生活护理等基础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
1.2.2 观察组 实施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如下:(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正确的心力衰竭症状监测方式、服药方法、体质量监测方式,给予患者康复运动指导、饮食指导(限水、低盐)。记录患者及其家属联系方式、患者服药时间、服药种类,并为患者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档案,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4];(2)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由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充分了解其精神状况,每15天开展一次知识培训讲座,为患者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并培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5],安排专科医生和主管护师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其树立信心、消除顾虑;(3)每周电话随访患者,充分了解患者服药情况、病情状况、有无不适等,解答患者的疑问,指导其自我行为并详细记录电话随访情况;(4)对患者进行心力衰竭门诊随访,患者出院后定期由一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预约门诊[6],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提醒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服药,掌握患者现阶段的病情并做好记录。
1.3 临床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参照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进行评估,满分为172分,大于129分为优秀,小于86分为差,86分~129分为良好;(2)认知功能:参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估,得分越低则认知功能越差;(3)服药依从性:参照用莫里斯基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进行评估,总分为8分,8分为依优秀,6分~7分为良好,<6分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ESCA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提高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s,分)
n t P观察组对照组50 50 42.93 24.70<0.05<0.05 tP护理前59.70±5.69 58.45±6.18 1.05>0.05护理后137.33±11.45 100.35±10.28 16.99<0.05
2.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RBAN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s,分)
n t P观察组对照组50 50 4.22 2.05<0.05<0.05 tP护理前25.12±2.79 25.04±2.80 0.14>0.05护理后27.33±2.43 26.01±1.81 3.08<0.05
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两组MMAS-8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MMAS-8评估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n(%)]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症状表现为水肿、疲乏、呼吸困难等,患者病情重,预后差,该病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活动能力,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损伤。慢性心力衰竭已经确诊需终身服药,且无法治愈[7]。临床资料显示,受经济条件限制,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医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后会选择回家休养,由于没有专业的护理指导,使得出院后的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甚至恶化。因此,给予持续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相关文献显示,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是以医院为主导[8],构建社区及家庭的护理网络,能有效强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院外管理,在此之上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控制患者血压,还能改善负性情绪。
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常规治疗、病情监控等,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收效甚微,难以满足患者需求。而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作为新的护理模式,能够加强医院与院外患者的联系,无缝衔接住院与家庭康复护理,满足患者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实现临床护理的多元化、个体化和网络化。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ESCA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提高幅度更明显(P<0.05)。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定期随访指导,逐步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错误用药方式[9],减少危险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RBANS评分均有所提高,但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随访,跟踪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并通过健康知识教育、电话随访、知识培训讲座、门诊随访不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水平,从而提升患者认知功能。本篇研究中,护理后两组MMAS-8评估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可见心力衰竭门诊随访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使医生了解患者疾病康复的疑问[10],评估其精神状态、病情变化,并通过知识讲座为患者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进而指导患者服药,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延续性护理管理能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认知功能,提升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