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研究性思维培养的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学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时间:2024-08-31

郭丽霞 | Guo Lixia

张立恒 | Zhang Liheng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社会构成、功能、运行规律等,如个体、家庭、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问题等[1]。如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探讨城市与乡村社区的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和运行规律;马克思·韦伯则对欧洲、中东和中国的城市进行了“城市共同体”实证研究;伯吉斯等人提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划分经典模式,即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成为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组合的基础,从社会角度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分析则从社会角度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与规划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3]。因此,社会学视角的思考与研究更加注重人类行为特征与城乡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观察、问卷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则可直接、有效收集城乡空间环境的资料信息,成为城乡空间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城乡规划学本硕教学体系中贯穿社会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环节,让学生直面真环境和真问题[4],有助于引导专业教育面向市场需求,解决城乡空间社会运行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提升专业素质教育等,已有诸多的学者对社会学知识体系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教法进行研究探讨[5-7]。

1 教学框架设计

1.1 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课程知识为基础,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自主查阅资料和分析调查,并获得研究结论,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研究为核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要求熟练运用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教师和学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学理论课程立足于城市的物质与社会双重属性,以架构规划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联与衔接为目的,将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领域。课程教学主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对城乡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并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经济、社会与空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能力。课程注重对城乡社会的综合调查和分析,引导学生以专业视角去观察城乡空间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框架设计

在我校的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总体设计是以《城乡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为主,以《城乡综合实践调查研究》实践环节为辅,并通过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分析,以及各类专业竞赛环节予以应用与巩固,以提升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教学环节,社会学相关知识以理论授课形式进行学习,为城乡规划研究提供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作为实施社会学视角调查和研究的知识基础。在课中教学环节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启发式教学环节;将城乡空间社会调查报告设置为课下教学环节,以“题目筛选—团队组织—逻辑建构—调查研究—编写成果”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逻辑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城乡空间的社会调查以实践周形式完成。首先,结合理论知识和社会调查报告选题,以问卷、观察、访谈等实地调研环节,以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的现实可行性,并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研究过程,形成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其次,促进研究思路与结构的构建和工作组织等,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1)。

图1 社会学知识体系下的研究型思维培养教学框架

2 教学过程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

研究型教学的目标相较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而言,以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首先,社会学课程的设置在于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奠定社会学视角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强化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其次,引导学生利用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和社会调查获取知识,鼓励以自主学习扩展知识体系;第三,将课堂中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社会学知识体系下的研究型教学总目标为:在掌握社会学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习的基础上,树立社会学视角的城乡空间认知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思维,完成从理论教学向实践应用转化。

2.2 教学内容设计(表1)

表1 社会学类课程研究型教学设计

(1)理论教学——基础知识学习

理论教学包括社会学概述和研究构建两个部分。社会学概述以讲授社会、社会群体等概念为主,强调在已有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学视角的城乡空间观察和思辨能力;研究构建部分以讲授如何树立研究目标、构建研究框架和研究指标、选择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等内容为主。

(2)实践教学——实践应用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体、期刊和个人观察的角度,关注城乡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现象,寻找适合的研究方向;组织学生按照3~4人分组,按组提交3~5个选题,要求题目中包含“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提交选题,组织课堂讨论和筛选,拟定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组内分工、明确研究方向和应查阅的相关资料;实施课外调研,以观察或谈话等方法明确研究问题及其现实可行性,进一步归纳形成选题,结合选题形成研究思路与结构、工作组织等,以工作计划形式提交;结合选题与大纲,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大纲;结合实地调查效果,修订问卷和访谈大纲,与《城乡社会综合调查实践周》相配合,实施社会调查;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图表制作;撰写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3 教学方法设计

3.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讲授知识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是在课堂中常见的培养思考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的基本教学方法。社会学知识可以为规划设计的“以人为本”提供更好的视角,教学中以“规划设计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等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城乡空间运行中存在的规律和问题,以及城乡社会热点问题等,如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体检”等城建政策和老龄人口、儿童、学生、青年人群对城乡空间使用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多以专业知识背景为基础,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学习、探索和思考,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机制和影响、解决方案等,并在课堂上以思辨、讨论、演讲等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基础知识讲授环节和实践指导环节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创建更加自由、平等、开放式课堂氛围,培养“发现—调查—思辨—建议”的研究型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并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将之应用于城乡运行规律和问题研究,并与规划设计方法相结合,以获得解决城乡运行问题的实际能力、信息技术与规划专业。

3.2 互动式教学

“我讲你听”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能够成高效地、成体系地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系统认知,但也有学生主动性不易调动、课堂效果较难掌控的问题。课程中,在选题等各阶段加入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当评委,对成果进行互评打分等互动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相较而言,互动式教学对于调动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与讲授式教学形成良好互补。

3.3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深化知识内容,提升实践认知。课程中案例式教学主要表现在将教师科研实践项目或长期观察研究的城乡空间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研究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前期资料准备、实地调查、工作计划制定、构建研究逻辑、提出解决方案等过程形成有针对性研究型社会调查报告,以专业知识解决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如传统乡村旅游业发展调查、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调查等是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调查则是与指导教师老师的实践项目相关;“青城驿站”的选址布局调查、疫情期间的社会管理、“智慧阅览室”等则是与城建热点问题相联系。

4 教学评价设计

4.1 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在于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能力指标点的特点及考核要求,以发言、讨论等课堂表现和作业、试卷等课堂外测试进行多样化的考核,以评价学生的能力达成情况。

4.2 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1)能力达成目标

社会学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城市社会阶层与社会空间结构等理论知识,完善社会学视角的城乡规划知识体系,达成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将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具备实施城乡空间社会调查、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达成城乡规划从业人员的素养目标。

(2)评价指标

鉴于社会学知识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和实践环节,并以“选题、构建研究思路、问卷设计、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分阶段构建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每个目标达成程度以“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进行评价。课程各阶段分目标实现教学要求,分别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研究问题的思考深度、对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以汇报、讨论和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由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评价。评价对象在理论学习和选题初步阶段均为学生个体,按选题方向组建团队后,评价对象转为团体(表2)。

表2 社会学类课程知识教学评价指标

5 教学思考

5.1 以社会学知识体系建设为线索,延续本科至硕士的研究型思维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学类课程多开设于本科高年级阶段,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已有初步积淀。但鉴于本科阶段接受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得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表现为研究思维缺乏、研究能力薄弱等现象。因此,社会学课程的社会调查报告环节,以城乡空间社会问题作为入手点,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调查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完成逻辑化、系统化的研究思维构建过程。因此,社会学类课程既是本科阶段培养研究型思维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也可作为贯穿本科至研究生阶段,将专业基础知识、规划设计和科研学习相融合的重要知识线进行强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可适当将本科时期的社会学基础课程开课学期前置,并在硕士期间继续开设社会学方法类课程,同时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规划设计、专业竞赛和学位论文等教学或实践环节相配合,将社会学知识学习贯穿始终。

5.2 以社会学类课程建设为基础,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平台

鉴于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社会学课程在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其他相关课程。如社会调查报告环节,学生选题的广泛性使得教学中涉及城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城市防灾等多方向知识基础,以及计量学、大数据等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图像处理等方法,对专业教师以及指导教师团队的学源结构、专业水平和规模数量均有较高要求,仅靠现有专业教师,教学中难免有捉襟见肘之窘态。

因此,社会学类知识体系引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需搭建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师资平台,既可鼓励更多专业教师加入,也可借助各类创新实践或科研教学平台,多渠道邀请社会学、管理学、计量学等相关学科师资力量加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5.3 以“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专业素质教育模式

社会学类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方面完善城乡规划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直面城乡空间运行的真实问题,以更加贴近生活的视角去理解规划与设计的意义,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以踏踏实实的基础调查为科研起点,有助于学生树立脚踏实地、亲力亲为的科学研究态度,完善核心价值培育、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科研究方向,启发式的课堂教学、互动式的教学交流和连续跟踪的研究案例,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氛围,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探索。

结语

城乡规划学科正处于变革时期,强化社会学知识体系一方面是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适应社会公平、治理现代化等城乡发展新趋势对学科建设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将城乡空间面临的真实环境和问题引入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应对实践的能力,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仍需不断反思和探讨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