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技术技能走向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时间:2024-08-31

杜 佳 | Du Jia

王佳蕾 | Wang Jialei

杨钧月 | Yang Junyue

赵爱克 | Zhao Aike

1 背景介绍

MIT发布的《全球一流工程教育现状》报告指出: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1]。在教育部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中,明确“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2]。“新工科”近年的建设发展中,不仅包括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也包括对“传统工科”在内的工程教育新要求,“要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意识,养成在多学科空间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于学生而言,不能只是专注于‘知识’,还要意识到存在哪些问题。”[3]等。而在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课程的基本原则包括“提升高阶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增加挑战度,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严格考核考试评价”[4]等。综上,在全球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工程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工学一级学科,同样需要教育教学的创新,培养具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工程专业人才。本文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过程,实现从技术技能培养向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本校城市设计课程实践开设于大学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课中,为本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城市设计原理、方法,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城市设计实践和研究工作,并有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学生此前已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和各类软件使用基础,因此本课程更多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从技能训练到学会运用多元视角探索并解决存量空间提升优化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2.1 三阶段教学流程

阶段一前期准备主要内容是城市设计选题和前期调研;阶段二课堂设计实践主要内容是城市设计方案编制,围绕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解决前期调研提出的现状问题,落实前期提出的规划设计理念、策略;阶段三课后延伸主要内容为设计作业参赛,在期末提交的最终成果里,通过校内外专家投票甄选的方法,选出三份优秀学生作业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参与全国竞赛(图1)。

图1 三阶段总体教学流程

2.2 五项任务驱动

将整个教学目标拆解为阶段性任务,并且这些任务均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任务1——自主选题、任务2——现场踏勘及调研报告、任务3——一草方案、任务4——二草方案、任务5——正图方案。

任务1——自主选题:课题开始之前,与通常由老师直接选定1~2个地块作为设计基地不同,近年本课程指导老师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符合任务书要求的城市地块。学生在具有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资格的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自主选题工作,选题要求所选设计地块均为现实城市中各城区地块,具有突出的地域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以本校2019年—2020年春季学期城市设计实践课程为例,学生自主选择的设计基地达到15块,涉及省内城市5个。一方面保证了地块的多样性,间接促进了方案成果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由于是自主选题,会调动起学生更加充沛的热情和好奇心去探索研究。

任务2——现场调研及调查研究报告任务:要求学生自组3~5人团队,拟出调研计划和提纲,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等课外时间展开地块实地踏勘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内容包括地块区位、地形地貌、交通现状、现状用地功能、现状建筑、自然景观特征、区域人文背景、地域背景、经济背景、历史背景等条件、人的活动特征等。要求注意数据收集、问卷访谈等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调研方式的运用,鼓励加入大数据、GIS等调研方法,鼓励多样化的可视化数据表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5000字以上图文并茂的调查研究报告一份,除地块现状分析外,还要求包括案例学习分析以及现存问题梳理总结、SWOT分析,提出初步的城市设计理念、策略框架。调研报告阶段结束进行小组汇报,指导老师给予成绩。该阶段任务有较强的研究性质,只有深刻理解所选地块,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经过近年的训练,本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发现与梳理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组为单位的调查研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任务3——一草方案编制:学生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入城市设计方案实操阶段。方案绘制以学生课下进行为主,课堂时间则由指导老师轮流对以绘制的草图进行一对一辅导,探讨方案的合理性、规范性。一草图纸是对现状问题及前期提出的城市设计框架及理念的初步落实,方案编制强调结合地方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特征,彰显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回应前期调研报告总结的问题与特征。一草方案包含道路交通规划图、空间结构规划图、功能规划图纸以及概念性总平面方案等。一草方案完成后进行公开评图,并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除专业技能外,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表达、沟通、汇报的能力。

任务4——二草方案编制:二草方案主要为方案深入阶段,要求能检讨一草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设计思路进行适当修正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深入设计完善。二草图强调城乡规划专业中城市设计的特点,突出和细化空间管制的要素,在深化确定总平面方案的基础之上,完善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主要沿街立面及天际轮廓线,重点(核心)地段及城市环境要素规划设计,深入表达空间管制的各规划分析图等。二草方案完成后进行公开评图,指导老师给予成绩。

任务5——正图方案阶段:正图阶段要求能对设计方案最终细化完善,确定总体布局,完成外部环境设计和深化,鸟瞰图及节点透视等,查验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完成设计任务书要求的所有图纸的电脑绘制与表达,并进行排版提交。方案完成后进行公开评图由全年级指导老师共同给予期末正图成绩。

3 强化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3.1 引入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近年来,教学过程对接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城市设计作业竞赛以及学科内其他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本校将大学四年级春季学期开设的城市设计课程与竞赛对接,在课程前向学生下发任务书,任务书依据课程要求同时结合拟参加的城市设计竞赛通告编写而成。设计任务书中对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需掌握的基本概念与规划设计原理、课题基地选取要求、规划设计要求、成果要求、规划设计进度要求、成绩构成、参考资料及评分标准均进行了清晰的说明。课程结束后,从期末成果中,选出优秀学生作业进一步参与全国竞赛。并于同年竞赛评选结果发布后,组织一次优秀竞赛成果点评活动。

3.2 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除理论教学,设计阶段一对一指导之外,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教师更多是“支持者”,提供帮助支持、引导和点评探讨。通过研究型教学、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公开评图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及校内外专家共同的“头脑风暴”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在方案的前期调研和方案实操过程中,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前期调研中,鼓励引导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要求调研报告数据翔实、定性与定量结合,图文并茂,对基地现状特征和问题的分析结论可靠,有理有据,具有针对性和思考深度。近年来,除本专业学生常用的实地观察法、拍照记录、3D模型模拟、作图分析等方法外,指导学生广泛采用文献阅读、问卷调研、访谈、GIS数据分析、热力地图、统计与分析等多种的研究方法。而在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中,指导老师强调设计目的是通过城市设计手段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品质。要求方案生成遵循发现问题、提出策略、解决问题的逻辑。因此,学生的方案通常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计手段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近年学生关注地块包括历史文化街区、老工业区遗址、城乡结合部、充满市井风味的老街区等,引导学生于方案中尊重当地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特征,彰显城市地域特征、历史特征、人文精神、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广博的视野,人文关怀和思考辨析的能力。

翻转课堂:在调研报告汇报、理论学习、案例研讨、相关规范标准综述、一草二草方案汇报、公开评图等环节,均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资料和PPT准备,课上随机抽取小组,以10~15min一组上台讲授,其他同学与老师作为听众,讲述完成后教师点评、台下学生提问。除专业知识本身的点评外,指导教师也会对学生讲述过程中语言的组织、汇报时间的控制、逻辑架构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引导学生在一次次锻炼中,不仅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自发去收集和学习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其实贯穿了整门课程全教学环节,从教学伊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设计地块,到调研报告编写及汇报,案例研讨,方案实操及汇报,都是以任务和问题为驱动,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动手准备相关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及思考,再通过研究讨论一步步促进思考、反复推演步步推进设计方案深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的主人,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老师的工作,更多是引导、启发、提问、发掘、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并控制教学总体进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方法对于已经有着较完整专业知识体系的大四同学而言,是较为合适的。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弹性空间,师生和谐共进、教学相长。而学生也常常通过自我探索给予指导教师惊喜的反馈。

公开评图:一草草图阶段及二草草图阶段按任务书相应要求深度和内容完成后,将各个班所有草图挂在学院公共评图区软木板上,邀请各班城市设计课程指导老师以及校内外专家共同进行公开评图,指出优点缺点不足及错误,提出改进的措施方法等,所有同学在场旁听。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反复推演的过程,反复琢磨推敲修改才能有方案的不断进步,公开评图过程中,不同老师和专家所给出的建议可以促使多样性的思考和思维碰撞的火花;几个班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吸取经验教训等,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

3.3 强调学习过程的多节点的考评机制

目标导向,科学设计分阶段分节点成绩评价。随着教学进程不同阶段,给予四个节点的评分,四大评分节点分别为:节点一 ——调研报告及汇报成绩、节点二——一阶段草方案成绩、节点三——二阶段草图方案成绩、节点四——正图成果成绩。期末时将上述成绩按约定比例构成城市设计课程总评成绩。节点式评价强调过程,使教学环节得以把控,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阶段性成果,培养了学生时间意识,工作学习内容整体把控和按计划完成的能力(图2)。

图2 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结语

近年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作业参加全国性、省部级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荣获各类奖项二十余次。部分优秀成果反馈给当地政府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作为咨询建议。近两年本门课程学生总评成绩优良率在50%以上。

教学实践证明,城市设计实践课程与全国性城市设计竞赛的对接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视野保持与学科关注前沿同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拼搏的精神;阶段性任务驱动和节点式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教学环节得以把控,保证学生持续性的专注投入;而贯穿于调研阶段和方案阶段的研究型教学、团队合作、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公开评图、一对一辅导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生除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绘图技能,更强化了分析与研究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表达与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总的来说,经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城市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