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放养土鸡谨防马立克病

时间:2024-08-31

马立克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是生态放养土鸡需要特别注意防控的重要疾病之一。

1 流行特点

1.1 易感动物

本病的易感动物只有禽类,主要是鸡、火鸡、山鸡和鹌鹑等,其他禽类品种少见。

1.2 传播方式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自然条件下,病鸡和带毒鸡脱落的羽毛、皮屑等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本病毒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偶尔也可经消化道传染。一般认为本病不垂直传播,但经孵化厂的传染或被污染的种蛋传染是主要的途径,主要是由于刚出壳雏鸡易感性极高的缘故。吸血昆虫如某些甲虫、蚊子和鸡螨,也可能是传播本病的媒介。

鸡马立克氏病可使幼龄鸡感染,并终生带毒,感染的鸡不一定都出现症状,无症状的鸡并非不带病毒。因此,隐性感染带毒鸡是鸡群中传播本病的祸根。有人认为,通过鸡蛋传染本病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1.3 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差别很大

患本病后,除少数病鸡能痊愈康复外,一般都死亡。其病死率与发病率几乎相等。病毒的株系、剂量和感染途径,鸡的性别、遗传特性和年龄,以及应激因素等,都能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的发病常与环境应激因素或其他疾病,特别是球虫病有关。母鸡比公鸡易感性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易感性降低。人工接种试验,1日龄雏鸡的易感性比成年鸡大1 000~10 000倍。用同一株病毒接种1日龄和50日龄雏鸡,结果两群鸡的发病率分别为73%和6%。鸡群对本病具有年龄抵抗力的现象。2~5 月龄的鸡易发,育成鸡群易发急性病例。遗传特性在本病的感染上具有重要作用。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常为3~4周,一般在50日龄以后出现症状,70 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 日龄以后达到高峰,很少晚至30 周龄才出现症状,偶见3~4周龄的幼龄鸡和60周龄的老龄鸡发病。

本病的发病率变化很大,一般肉鸡为20%~30%,个别达60%,产蛋鸡为10%~15%,严重达50%,死亡率与之相当。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等四种类型。

2.1 神经型

常侵害周围神经,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侵害。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为典型症状。当臂神经受损时,翅膀下垂;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时病鸡低头或斜颈;迷走神经受损鸡嗉囊麻痹或膨大,食物不能下行。一般病鸡精神尚好,并有食欲,但往往由于饮不到水而脱水,吃不到饲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鸡只践踏,最后均以死亡而告终,多数情况下病鸡被淘汰。

2.2 内脏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鸡冠苍白、皱缩,有的鸡冠呈黑紫色,黄白色或黄绿色下痢,迅速消瘦,胸骨似刀锋,触诊腹部能摸到硬块。病鸡脱水、昏迷,最后死亡。

2.3 眼型

在病鸡群中很少见到,一旦出现则病鸡表现瞳孔缩小,严重时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的桔红色变为弥漫性的灰白色,呈“鱼眼状”。轻者表现对光线强度的反应迟钝,重者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最终失明。

2.4 皮肤型

较少见,往往在屠宰鸡只时褪毛后才发现,主要表现为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临床上以神经型和内脏型多见,有的鸡群发病以神经型为主,内脏型较少,一般死亡率在5%以下,且当鸡群开产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有的鸡群发病以内脏型为主,兼有神经型,危害大损失严重,常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3 病理变化

神经型病变主要在周围神经,尤为常见的是腹腔神经丛、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病变的神经肿大,有的比正常肿大好几倍,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水肿,好像在水中泡过一样。神经表面偶然可看到小结节,使神经变得粗细不均。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组织中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水肿所造成的。病变的神经多是一侧性的,因此,很容易与另一侧变化轻微的神经相比较。

内脏型病鸡的病理变化是在卵巢、睾丸、肝、心、肺、脾、肾、胰、肠系膜、腺胃、肠壁、骨骼肌等部位。可能发生单独的或多个的淋巴性肿瘤病灶,有肿瘤病变的脏器常肿大色淡,肿瘤组织弥漫地浸润在脏器实质内,肿瘤的大小不一,呈扁平或圆形,切面平滑。法氏囊常萎缩,组织学检查可见皮质及髓质萎缩、坏死,滤泡间有淋巴样细胞浸润,这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不同。

4 诊断

可根据病鸡的特征性麻痹症状,全身进行性消瘦以及病变进行综合诊断。但要注意,内脏型病鸡的临床症状往往不甚明显,要确诊还须采取病鸡的周围神经(如坐骨神经)做组织学检查。有条件时,也可应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检查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诊断。

琼脂扩散反应的方法比较简单,是用马立克氏病高免血清来测定病鸡羽囊有无病毒存在,借以确诊。可在病鸡腋下拔取1 根羽毛,剪下毛根尖一小段,放在琼脂扩散板的外周检验孔内,每只鸡的1 根羽毛占用1 个孔;再将一定量的马立克氏病高免血清放入扩散板中央孔内,在室温中放置2~3d。最后观察反应结果,放羽毛的孔和血清的中央孔之间,如出现1 条白色不透明的细线条(沉淀线)即为阳性反应。血清学试验只能确定是否感染,不能确定是否发生肿瘤。有人主张,病鸡出现下列一种或多种征象,即可作为马立克氏病诊断:①周围神经或脊神经节发生白血病性增大;②眼球的虹膜褪色,瞳孔不整齐;③在18周龄以内的鸡,各种器官中出现淋巴性肿瘤。

5 综合防控

对鸡群,特别是种鸡场,必须严格彻底地做好检疫工作,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淘汰,彻底消灭本病的传染源。

雏鸡对马立克氏病的易感性最高,必须与成年鸡分开饲养管理,防止接触。

严格进行鸡群的消毒、卫生防疫,定期进行药物驱虫,特别要加强对雏鸡球虫病的防治。

有条件的种鸡场应该注意选育对马立克氏病有抵抗力的品系。

坚持自繁自养,在必需引进良种时,应到健康种鸡场购进种蛋(鸡)。

及时免疫接种,提高特异性抵抗力。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的疫苗有火鸡疱疹病毒疫苗、马立克氏病“814”弱毒疫苗和马立克氏病多价疫苗。

鸡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FC-126株),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预防马立克氏病的疫苗,由于接种此疫苗的雏鸡在1~2 周后才能产生免疫保护力,因此,为了避免早期感染野外强毒,须在雏鸡1日龄时接种疫苗。我国生产的鸡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冻干疫苗,要求必须冷藏包装运输,收到疫苗后应立即存放在-15℃以下环境中保存。也可放在加冰块的广口瓶内,尽快用完。疫苗应贴瓶签,注明制品名称、批准文号、批号、制造日期、每瓶只份、保存方法、有效期、检验号及厂名等。适用于1~3日龄雏鸡。使用冻干苗时,按瓶签注明只份和注明剂量,加SPG 稀释液(SPG 液配法:每1 000mL 无离子水中含蔗糖76.62g、磷酸二氢钾0.52g、磷酸氢二钾1.64g 或无水磷酸氢二钾1.25g、谷氨酸钠0.83g,滤器滤过,经检验无菌后冷冻保存备用)稀释,每只鸡肌内或皮下注射0.2mL(含2 000PFU)。疫苗稀释后,周围应置有冰块并避免日光照射,在1~2h 内用完,时间延长,影响苗效。接种10~14d 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8个月。发生过本病的鸡场,接种时,场地、禽舍先清洁消毒。接种后,加强管理,隔离观察3周。

鸡马立克氏病“814”弱毒疫苗,是用低毒力的马立克氏病毒弱毒株(814株)制成,适用于1~3日龄雏鸡,由于“814”弱毒株是细胞结合性病毒,疫苗必须在液氮中保存。使用时,自液氮罐中取出后迅速放入38℃温水中,待完全融化后再按注明的只份、剂量用疫苗稀释液稀释,每只雏鸡肌内或皮下注射0.2mL。稀释的疫苗应避免日光照射,1h内用完,经常摇动疫苗瓶,使之均匀。接种后8d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8个月。

马立克氏病CVl988/Rispens 冷冻疫苗。1日龄小鸡皮下注射0.2mL,5d后产生抗体,保护指数可达到94.5%~1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