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环境感知对深层学习的影响——以学术信念为中介的模型探析

时间:2024-08-31

程 帆,吕林海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专业理论、了解学科前沿、构筑知识体系和确定未来学术研究方向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转变的重要路径。[1]2015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2]然而,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仍存在着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科研导向考核机制下,研究生普遍将课程视为完成学分任务的手段,学习投入明显不足,学习质量堪忧。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与基础,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的学术发展。深层学习是一种高阶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知识理解和建构的学习、一种批判性检视的学习。[3]探究并促进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深层学习不仅是高教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更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文献回顾

1.深层学习的研究缘起。1976年,瑞典学者马顿和萨尔乔通过现象描述分析法得到了两种类型的学习方法,即深层学习方法(deep approach)和浅层学习方法(surface approach),采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持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其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也有很大差异。深层学习法是一种指向高质量的学习方式,它以理解思想和探询意义为目的,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并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他们采用能够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学习策略,如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寻找规律、关注文本意义等。[4]采用浅层学习法的学生则将学习看作一种强制性任务,他们尽可能花较少的时间完成学习要求,倾向于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而对文本进行机械复制和背记,是一种低级的、表面的和片面的学习。

2.深层学习的影响机制。英国学者恩特威斯特尔和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斯相继开发出“学习方法问卷”(Approaches to Studying Inventory, 简称ASI)和“学习过程问卷”(Study Processes Questionnaire,简称SPQ)来定量测量这两种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东西方学者围绕深层学习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和本土化探索,研究主要聚焦于探索深层学习的影响机制及其与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拉姆斯登、比格斯和普洛瑟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学习观以及学生对教学环境的感知会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使用[5];特里格威尔和普洛瑟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深层学习法与良好的教学、清晰的目标和强调自主性的教学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浅层学习法和不恰当的学习负荷、不合理的评价方式相关联[6];Lizzio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情境的感知是预测大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沉重的学习负担和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采用浅层学习方法,良好的教学会促进学生使用深层学习方法[7]。陆根书的研究表明大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兴趣与满意度”“互助合作”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学生的深层学习,“难度”对表层学习方式呈显著负向影响[8],而且深层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教学满意度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9];杨院的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深层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力,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倾向于浅层学习方式,良好的同伴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倾向于深层学习方式[10];郭建鹏的研究表明“应用知识”学习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互动对学生的深层学习和学业收获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1]。

3.文献述评与本研究框架。学界关于深层学习的研究往往采取的是变量的视角而不是群体的视角,即研究者更加关注的是哪些变量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深层学习,而很少分类考察不同学习主体的差异。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本科生,扩展到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研究寥寥,这使得硕士生的学习情况依然面临着“黑箱”范式的困扰。因此,本研究以研究型大学硕士生为研究对象,围绕研究生深层学习的现状、影响机制和培养对策构建来开展研究,并试图在如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基于硕士研究生独特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特点,从学习环境感知视角建构硕士生深层学习影响机制。大量研究表明学习环境感知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密切联系,包括“师生互动”“同伴交流”“教学方式”“学习负荷”等要素。但是,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基础上的精英教育,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性教育为主,他们不仅要进行课程学习,更要接受密集的科研训练。因此,影响硕士生深层学习的学习环境要素有其独特的内涵特征。首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导师负责制,即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核心因素[12],导师的学术素养、指导质量和对研究生培养的精力投入直接影响研究生群体的学习质量和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13]。其次,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的主体不只有教师和学习者,还应包括同伴,学习行为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14]。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本质上是导师指导下的团队协作,同师门的硕士生共同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研讨会,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术交流频繁、知识共享渠道通畅、同伴关系十分紧密,能够有效弥补师生互动的不足。研究表明同伴支持对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5],导师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是通过团队成员支持的调节作用实现的[16],由此可见同伴是影响研究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作为高深知识生产和应用的场域[17],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8]。与本科阶段的学习相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探究、质疑、发现和创新为本质特征,它不仅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创造。高层次、高难度、高要求的科研训练和学业任务长期统摄着研究生的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业压力势必会对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探究学习环境感知中的导师指导、同伴互助和学习压力对硕士生深层学习的影响。

第二,基于科学研究的内在属性,将学术信念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学习环境感知和深层学习的关系模型中。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有转化为个体某个层次的内因时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19]。导师支持、同伴互助和学业压力都是影响研究生学习方式的外部因素,而以探索前沿和知识创造为本质特征的学术研究却时刻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挑战,这一过程的持续推进必然内含着个体学术信念的强大支撑。只有融入内在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才能在学术道路上始终保持强劲的热忱和开拓前沿的动力。已有研究表明学术环境对硕士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学术忠诚发挥完全中介作用[20],即学术环境对研究生的影响完全是通过研究生个体的学术认同、学术理想传递的。此外,重要他人,包括导师、家人、同学和本领域的学术大师等都会显著正向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信念[21]。据此,笔者设想学习环境会对硕士生的深层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而作为研究生内在心理特征的学术信念将在二者之间发挥重要的介入性作用。因此,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学术信念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学习环境和深层学习的关系模型中,探讨硕士生深层学习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某“985”高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线上、线下同时发放350份问卷,在剔除少量漏答题目较多、质量较低的问卷后,共获取334份有效样本,问卷回收率为95.4%。样本总体覆盖面较好,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分布

2.测量工具。本研究在借鉴王茜[16]和史静寰[22]的“导师指导”和“学业挑战度”量表的基础上,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编制了“硕士研究生学习环境感知问卷”,包括导师支持、同伴互助和学业压力3个子量表。导师支持是指研究生导师给予硕士生的知识技能传授、科学研究激励和学术榜样示范。学业压力是指研究生感知到的学业难度和负担,包括课程任务、科研训练和能力要求三方面。同伴互助采用自编量表,针对现有研究中同伴互助主要局限在直接的合作交流,量表丰富了同伴互助的维度,包括直接的交流讨论与学业帮扶和间接的情感支持与榜样激励。学术信念是指研究生在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对学术事业产生的热忱并身体力行的态度倾向[21]。量表在借鉴张瑾的“研究生学术信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学术价值、学术情感和学术坚持。“深层学习量表”在借鉴比格斯SPQ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以上问卷均采用6级量表,被调查者需要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比较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6个选项中进行选择(分别计1-6分)。表2列出了对各个量表进行信度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介于0.679-0.916之间,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3.研究结果。具体内容包括:

(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硕士生在导师支持、同伴互助、学术信念和深层学习维度上的均值得分均大于量表中位数3.5,学业压力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硕士研究生得到了较好的导师支持与指导,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较为频繁,他们持有较强的学术信念,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法。相关分析表明:导师支持与学术信念、深层学习都达到了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4(P<0.001);同伴互助与学术信念、深层学习也达到了显著正相关,说明导师支持和同伴互助感知越好的学生,学术信念就越强,并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法。学业压力与学术信念呈显著负相关,即学生感知到的学业压力越大,其学术信念就越低,但学业压力与深层学习无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生的学术信念和深层学习呈显著正相关(r=0.5,P<0.001),表明学术信念越强的学生,越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法。

(2)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学习环境感知各维度和学术信念对深层学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学生的深层学习作为因变量,把性别、年级、专业和户籍地等作为控制变量,分析3个学习环境感知变量和学术信念对深层学习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专业等个人背景变量对深层学习的影响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学习环境感知以及学术信念对深层学习的影响较为显著(表4)。模型二引入学习环境感知各维度的数据结果表明,导师支持和同伴互助对深层学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业压力对深层学习无显著影响。模型三引入学术信念的数据结果表明,学术信念对深层学习具有较大的显著正向影响,导师支持和同伴互助对深层学习仍具显著正向影响,但标准化系数有所降低。根据温忠麟等人关于中介效应分析的描述[23],这可能预示着学术信念在学习环境感知与深层学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表4 深层学习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3)学习环境感知、学术信念与深层学习的路径分析。在前文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深层学习的结构模型进行检验,建立学习环境感知、学术信念以及深层学习之间的路径分析图。其中学业压力对深层学习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于是删除了这二者之间的路径,最终获得了如图1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值为:x2=0.071,x2/DF=0.071,AGFI=0.999,CFI=1.000,NFI=1.000,RFI=0.998,TLI=1.034,RMSEA=0.000。从各个指标数值来看,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条路径的回归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各变量之间影响效应值见表5。

表5 学习环境感知、学术信念和深层学习各变量间的标准化效应值

从图1及表5可以看出,在学习环境感知对学术信念的影响中,导师支持、同伴互助和学业压力对学术信念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导师支持(0.33)对学术信念的影响大于同伴互助(0.17),学业压力负向影响学术信念(-0.11)。导师支持除了直接预测深层学习外,还通过学术信念间接影响深层学习,其总效应为0.31;同伴互助不仅直接影响深层学习,还可通过学术信念间接影响深层学习,其总效应为0.28,小于导师支持的影响效应;学业压力无法直接预测深层学习,但是会损害硕士生的学术信念,从而不利于研究生的深层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第一,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深层学习情况较好;第二,学习环境感知中的导师支持和同伴互助对深层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同伴互助对深层学习的影响效应大于导师支持,学业压力对深层学习无显著影响;第三,学术信念在导师支持、同伴互助和深层学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导师支持和同伴互助对深层学习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学术信念传递的,导师支持和同伴互助感知越好的硕士生,其学术信念就越强,从而更加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法;第四,学业压力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信念具有损害作用,进而不利于其深层学习。

2.研究建议。一是优化导师指导,重视研究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指导密不可分。研究发现,导师支持不仅直接指向研究生的深层学习,还通过影响研究生的学术信念进而作用于深层学习。这启发我们,导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传递和理性培养上,更是一种人格的感召和信念的引领。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培养具有创新品质和学术志业感的专业拔尖人才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育人使命。作为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导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坚守学术信仰,树立道德权威,以自己的学术魅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深层学习动力。其次,大学教育不是仅仅去“装备学生的心灵”,更应当去“训练和磨砺学生的心灵”[3]。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把目光投向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要让学生不再将习得知识作为学习的终点,而是将接收到的知识作为深入思考的起点和素材;通过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不懈质疑、深层思考、辨明逻辑,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枷锁,进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与反思。

二是倡导同伴互助,创建高质量的互动环境。同伴对于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己经不断得到证实。分析表明同伴互助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硕士生的深层学习,还可以通过学术信念对深层学习起到间接影响作用,且同伴互助的直接效应超过了导师支持,由此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和高质量的同伴互动是提升研究生深层学习的一个重要抓手。西方学者认为,同伴互助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建构式学习,是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在合作中学生会使用深层学习策略,促进高阶思维品质和批判性思维的生成。[24]学者李瑾也曾指出:东亚的同伴关系是一同学习、摸索、讨论、互相帮助、改正,最重要的是互相学习,彼此改进。同伴是除了家人之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25]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和带动激励还会营造一种让信念不期而至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力与学术热忱,而这种交互影响也更容易在同级群体中广泛传播,形成良好的辐射和共振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同伴互动不能流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它需要给予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通常这有赖于教师的有效干预。[26]因此,教师要重视研究生同辈群体的影响,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小组研讨、课堂辩论、分组探究等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完成高挑战性学业任务,进而将同伴互助引向知识的构建和高阶能力的培养,让同伴互动不再只是学生间自发的非正式活动,而是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三是关注学业压力,构建良好的学业支持系统。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个体的成长,但长期的过度的压力则会损害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信念,进而不利于研究生的深层学习。分析发现,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最大来源是科研训练,其次是课程任务和高阶能力要求。科研和课程的双重压力不仅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懈怠和应付心理,甚至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是恶化了学术界的治学风气与学术生态。因此高校应在设定卓越成才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对研究生学业压力的关注,并提供有效的学业支持。首先,硕士生导师要为研究生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连贯性的科研项目,循序渐进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并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引导研究生正确看待学业压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学术韧性。其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先前学习经验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起点,授课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设计、改进和评估自己的教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授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最后,学术成长不急于可见,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生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导师要对学生多一些肯定认可,少一些批评打击,使研究生在高阶性的学习投入和导师支持中增强专业志趣,汲取专业知识,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是培育学术信念,打牢立志学术的理念根基。学术信念是一种品质和承诺,是激发学者和研究生不断努力勇攀学术高峰的内生性力量。树立坚定的学术信念,不仅能够将外部的鼓励、影响和支持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还赋予研究生直面学术挑战的勇气和力求学术创新的韧劲。然而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虽不断扩大,但是抱有“以学术为天职”信念的研究生似乎越来越少。如果学生自身没有探索求知和开拓前沿的原动力,再多的资源、再高的目标也无济于事。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引路人和参照对象,导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坚守学术理想,树立学术人格,引导研究生端正读研动机和学术态度,并带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探索未知、发现新知中亲身感受学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此外,导师还应重视朋辈影响,充分利用组会和学术沙龙等教学组织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师门内部成员的学术交流与情感联结,使研究生在自由、开放、平等和共享学习氛围的浸染下,在相互交流、切磋、质疑和问难中,享受突破与创造带来的智力快感,笃信学术的魅力与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