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探索——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4-08-31

赵灵翡,郎丽华,马 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地位逐渐上升。20世纪70年代,我国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少量公派出国留学和接收留学“停滞不前”的状态。[1]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高校参与国际化发展明确写入制度法规,为高校开展国际化探索提供了基础。2016年,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将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具体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推动高水平教育的国际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和培养方向,科学合理地稳步前进。国际化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梯队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新时期我国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国际竞争,满足因社会基本矛盾变化而产生的新的国际化需求。

在这一系列背景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目前,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课题,充分利用教育全球化契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是各高校量身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其中,针对不同地域、学历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有很多研究,例如:金保华和刘晓洁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为背景,研究发现北京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理念滞后、培养途径单一、培养制度不完善、培养体系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2];单春艳、李作章认为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还没有有效开展起来,应当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针对衡量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部分学者尝试建立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用以测度教育成果,如:邱妘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国际化、应用型、创新性6个维度建立了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4];王璐认为国际化人才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态度和意识几个方面,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6个角度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5];江云、马俊坚等对建立国际化人才综合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医药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6]。在方法上,研究者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进行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的分类和汇总[7],并进行简要的实证说明。

本文应用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绩效管理中普遍使用的AHP法[8-9],与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设置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对象开展调研,评价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水平;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种实证方法的结果,以企建立比较完整的评价流程,得出相对准确的评价结论,实证结果也能为高校国际化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本文预测,AHP专家打分结果将一定程度揭示现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映射教育政策导向;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能够用于评价个体和群体国际化人才水平,并对改善方向提出建议;主成分分析应当与AHP模糊综合评判的结论保持基本一致。

二、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研究

在对国际化人才进行评价时,往往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因素,利用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国际化培养的特色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应适当考虑评价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可以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递阶层次评价体系,依据专家打分为每一个指标赋予权重,获得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排序;然后,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单项结果赋予权重,计算出评价排名,分析排序结构,模糊综合评价现状。本文以价值观层面、潜力素质层面和知识技能为考核维度,将能够描述上述内容的要素进行合并,特别对理论应用能力、批判创新能力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

1.运用AHP构建评价层次结构模型。(1)评价体系构建。本文综合多种因素的影响,依据不同因素的权重,构建了能够标准化衡量高校学生国际化水平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3级层次构成,每一级层次中包含影响程度相近的不同指标,每一指标从不同方面衡量国际化人才水平。根据文献资料和现实情况,构建出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其中二级层次共有4个指标,三级层次共有15个指标,具体见表1。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充分结合了理论文献和实践工作经验,详细整理归纳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并对每一要素指标进行了定性描述,合理界定了每一层次指标的考核内涵。

国际化视野包含了参与社会交往所必备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包含了参与国际交往所需要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创新探索意识,这两个角度共同定义了合格世界公民的要求,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在专业素质水平维度,专业学习能力用作衡量学生所学专业基础课程水平,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地得出具有可比性的评价分数;对理论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迎合了当前高校普遍施行的专业化项目/比赛制度,带动学生将所学领域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和变通的意识与能力。在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时,对外语特别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必要培养内容,高校主要通过大学公共英语课、专业英语课、外语选修课、专项应试辅导班和语言类文娱活动等形式搭建语言培训平台;在全球化时期,了解跨文化知识、掌握交往技巧是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地进行国际交往的前提,也是准确把握专业领域热点、协同资源获取行业话语权的基础;国际交流经历是检验国际化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国际交往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国际化的层次。最后,本文将决定实践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类,按照“基础-潜力-能力-保障”的思路设计了该指标的影响因素,其中,高校的各类学生自治组织都能够提供组织领导力的锻炼平台,组织领导力是学生较容易获取和培养的能力;独立思考力和批判创新力需要一定的禀赋和积累,这两者是当前高校要求不断强化的教育内容,也是学生成功进行国际化学习、工作所需要的重要素质能力;在实践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无法适应文化差异和创新变革的负面情绪,阻碍了深度参与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承受力作为考核国际化人才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上述指标内容是对当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容的梳理和归整,在这一多维体系中,本文区分了各类指标的类型,将4个考核维度区分为价值观、潜力素质、知识技能3个层面开展详细研究。

表1 高校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如果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良好,可以进行总排序计算;如果CR>0.1,则需要对矩阵进行微调,保证其一致性符合条件。在实证分析中,专家打分的主观性或是指标涵盖内容界定不清都有可能造成一致性检验不合格。类似的,在对同一层次指标排序后,可以对所有三级指标进行总排序,得出每一个指标对于衡量国际化人才水平的贡献率排序,这是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获取指标权重排序,我们邀请了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和较高国际化教育权威的专家对评价指标两两打分,打分分为5个等级,打分亦可取中间值,举例如表3。

表3 专家打分标准

利用yaahp软件分别计算出各层次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标准化求得权重,并作一致性检验,最终获得15个指标影响国际化人才评价的权重排序。在软件计算过程中,本文选取了群决策方法,综合多位专家的打分,进行向量加权算数平均,得出最终结果。以E1专家给出的结果为例,各判断矩阵、指标权重、最大特征值和一致性比率如表4所示。

表4 A-B层次E1专家判断矩阵

表5 C层指标权重总排序

以上,得到了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排序,这个排序体现了各个分指标对总目标影响的程度,并为衡量高校国际化人才水平提供了基础,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从评价维度来看,潜力素质和价值观比知识技能更加重要,潜力素质和价值观层面的各指标作用于国际化人才水平的影响程度交替排序,比较接近。从各层次指标来看,能够体现传统教育理念和成效的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和专业成绩依旧占据主要地位,其中国际竞争意识受到了较高重视;能够反映个性化素质和教育创新的指标,如心理承受力、批判创新力等指标受到较多关注,其权重超过了知识技能类的指标权重;在普遍处于靠后排序的知识技能指标中,具有代表性的外语基本功比较特殊,获得了与创新探索意识相当的权重,这与传统教育理念的认知相吻合。

2.模糊综合评判的国际化人才水平现状。在得到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权重排序后,通过收集分指标数据,就能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水平进行客观评判。评判的主要思路是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通过获取单一调研对象的评判集合,赋其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每个单一对象的综合评分并排序,最后划分层次,可得出被调查群体的国际化人才水平。

我们设定,评判集合为:指标权重集G(g1,g2,g3,…,gn),单一对象的评判集Qi{q1,q2,q3,…,qn},其中i=1,2,3,…,m,m为样本数量,n为评价指标数。

由此得出,调查群体的国际化人才综合评价集P,它是一个m×n阶矩阵:

又每一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由各指标加权求和得出,故综合评判集也可以表示为:

P=Qi×GT

例如,对调查群体中的第五个对象的C1指标进行评价,则P15为这名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评分。这里我们建立的P就是单因素评判矩阵,它将指标集合G与评判集合Q进行了一种综合关联,建立了它们之间的模糊对应关系。

研究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获取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生的国际化人才评价数据,利用上述方法评判了该大学的国际化人才水平。问卷针对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的15个指标进行了22道问题的设计,指标量化参考了该校正在实行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教务处认定的学科竞赛目录等体系,采用自评打分的方式收集数据。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78份,收回有效问卷457份,经过标准化处理,每个指标按照百分制计分,共得到了457个单一对象集合。调研对象的国际化人才评判矩阵为:

表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评价结果1

已知,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权重集G=(0.168 4,0.123 7,0.114 5,0.092 4,0.082 3,0.077 0,0.064 8,0.045 5,0.041 9,0.039 5,0.037 6,0.034 6,0.032 6,0.026 9,0.018 4),利用Excel公式MMULT计算出P为一个457×1的矩阵,并可由结果观测到所有调研对象的评分及排序。在此基础上,按照表6划分层次,可得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水平现状。

这一结果表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水平成正态分布,评价“非常好”和“差”的分别占据样本总量的9%和2%,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占总量80%以上,分值差异不大,分布相对平均。由此可以看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水平较高,学生国际化素质较好,普遍拥有成为优质国际化人才的基本条件;少数学生具备突出的国际化人才特征;也有较少的学生国际化水平较低,个别学生没有体现出国际化人才的发展特点。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研究

此外,本文利用457个有效样本进行了主成分分析,通过降维,抽取较少的几个主成分,建立原有变量的线性函数,依据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各调研因素的综合评分。在评分基础上,划分层次,以观测整体分布,验证评判结果。将457组调研数据导入SPSS软件构建数据库,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操作,得到结果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前8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率达80%以上。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5.403,它能够解释36.022%的数据样本,后面的特征值和方差率逐渐减小,因此,我们选择8个主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得出主成分回归方程分别计算8个主成分的得分,如表8。

我们继续用Xi(i=1,2,…,15)来分别代表解释标量,即国际化人才评价指标,Fj(j=1,2,…,8)来代表各主成分得分,可得主成分方程:

F1=0.506X1+0.724X2+0.648X3+0.707X4+0.434X5+0.225X6+0.683X7+0.689X8+0.689X9+0.758X10+0.259X11+0.287X12+0.687X13+0.609X14+0.693X15

F8=0.094X1-0.210X2+0.003X3-0.061X4+0.228X5-0.351X6-0.083X7-0.107X8-0.269X9-0.136X10+0.635X11+0.125X12+0.121X13+0.209X14+0.294X15

表7 主成分分析的所有解释变量

由此可以计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为了获得每一评价对象的主成分评分,需要依据提取的主成分因子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进行计算,这里设定FZm(m=1,2,…,457)为第m个调查对象的主成分得分,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λj是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从表7可知,λ1=36.022%,λ2=10.490%,λ3=8.053%,λ4=6.351%,λ5=6.230%,λ6=5.587%,λ7=4.593%,λ8=4.230%。进而,可获得457个调研样本所对应的主成分得分。依据AHP模糊综合评判最终结果的结构分析方法,我们将主成分分析结果也按照百分制进行结构划分,得出与前者相似的判定集合,具体见表9。

表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评价结果2

从表9看出,通过主成分评分,处于“非常好”和“差”两部分的样本量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2%和5%,中间水平占据总量超过80%。由此看出,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AHP模糊分析评判方法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分布以“比较好”和“很好”区间为主,具有国际化基础素质的学生数量较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较好。

另外,由主成分方程系数亦可观察到主成分的因子载荷,即主成分对各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第一主成分能够较好地解释11个变量,对价值观、潜力素质和知识技能等各个维度的指标都有比较好的解释能力,其中,第二、三、五、六主成分分别对国际交流经历(0.548 0)、理论应用能力(0.592 3)、专业学习能力(0.511 9)和组织领导力(0.620 0)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结合其余主成分,提取的8个主成分较好地解释了全部变量。因此,第一主成分较好地体现出了全部变量的水平,第二主成分能够辨识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水平,第三主成分能够识别学生将所学理论转换应用于学科比赛和学术论文中的情况,第五和第六主成分分别能够测度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参与学生组织工作的情况。

在AHP专家打分赋权中,专业学习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被赋予了较大权重,分别位于总权重排序的第三和第四位,代表了高校对基础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充分重视,这是高等教育实现质量提升的基础,是高校为各行业培养专业性人才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可以用第三和第六主成分来测度整体样本的专业学习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

为了更加清晰地观测两种方法的结果,我们用直方图分表来表示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国际化人才水平分布,如图1、图2。

从直方图来看,两种方法综合得分的分布相似度很高,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样本数量非常少,样本主要分布在代表中间水平区间内;各相邻区间分布的样本量差异不大,分布比较均匀;根据两种方法测算的最大样本量都在“比较好”的区间内,对样本的估计结论一致,说明评判结果比较稳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成分分析法得分的结果里,处于“非常好”和“差”区间的样本量较AHP模糊评判法同类区间更多,这可能是因为在提取主成分的过程中,减少了部分解释变量的影响力;也可能是在问卷调查中,自评部分指标得分普遍偏高,赋权重计算后,方差变大。

四、结论和建议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水平整体较好,学生普遍具有比较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素质基础,学校具有充足的国际化发展潜力;其国际化教育理念正在接受创新元素的影响,以价值观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仍占主导地位;在进行国际化人才评价时,价值观和素质教育比知识技能更重要;外语能力依旧受到重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北京市属重点高校,北京生源比例虽逐年减少,但在绝对数量上优势明显,北京生源学生构成该校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基础素质较好,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实践创新基础,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生源。近年来,该校大力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倡导国际化办学理念,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往来,为各层次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国际化专业比赛和文化沟通的机会,学生能够充分在教学部门、学生组织和公益组织等机构中获取国际化教育资源,打造自身的差异化的教育背景,并获得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此外,该校“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定位锚定北京建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在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加。201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正式颁布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学分体系进行管理和监督,从制度上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由此可以预期,学生创新探索意识、批判创新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将延伸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客社区、社团组织、国际机构等平台,形成互相作用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和高水平人才的基地,良好的公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依旧是高校应当牢牢把握的重点内容。研究表明,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素质能力占据主体地位,它们比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为重要和复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涉及更广泛的内容。上述与该校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实证研究较好地评价了该校目前的国际化人才水平和培养现状。

本文实证研究的过程和结论不仅能够反映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育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而且为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启示。

1.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国际化目标。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社会变革和国际竞争的主要动力,为了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话语体系,高校应当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加大创新探索意识、批判创新力教育,更好地服务当前形势和国际社会。

2.推行国际化素质学分运行,推动教学国际化改革。良好的制度设计是推动政策实施的关键,可以将强化外语基本功、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参与国际交流作为国际化素质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师资保障,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背景提供可能性。

3.拓展国际化发展平台,带动立体式国际交流。在现有国际交流项目基础上,推动海外实习、合作科研、联合竞赛等发展平台的建立,横向拓展国际化培养的内容,纵向深化国际化培养的层次,带动不同层次和多领域的立体式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氛围。

高校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紧扣时代特征,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学生特点,完善评价体系,丰富培育手段,注重个性培育,激发学生潜力,更加有效地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通过提升国际化人才水平,推动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