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中晓,徐金寿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加强本科教育。据统计全国1 200所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8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育了六千多万的本科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应如何进一步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毫无疑问是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研讨会,分别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这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研究,夏建国等提出地方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存在思想观念桎梏、依附性发展逻辑固化、协同办学机制缺失、组织与制度性障碍、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弱化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1]朱为鸿等认为建立产业学院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转型发展重要推手,并归纳出产业学院的不同运行模式,探讨了产业学院的设置机理,进而提出了建立产业学院的基本步骤,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建立适合的产业学院提供参考。[2]本文以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结合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分析人才需求特征,进而提出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思路。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而应用型高校如何发展,新工科建设毫无疑问是其必须面临的问题。
1.实然分析:新工科建设视角审视应用型本科发展。(1)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新举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前校长范·海斯曾提出 “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1],应是对地方高校服务面向定位的最好诠释。我国新工科建设中也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动向,紧跟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如浙江省目前正在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2016年颁布的《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发展五个产业集聚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集中力量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交通运输设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八大主导产业。根据2015年浙江省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目前有42所本科高校进行应用型建设试点工作,占比67.7%。这些高校必须加强新工科建设,紧跟浙江省产业调整和升级,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相融合,才能切实为区域经济服务。
(2)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安身立命”的发展新路径。当前国内外高校竞争异常激烈,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找准定位,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工程型人才主要是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相关的设计、规划、决策等工作;技术型人才是在生产活动现场从事直接生产劳动的工作;技能型人才也在生产一线工作,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就在于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主要依靠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任务。[3]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全面了解掌握企业技术进步所需技术创新服务,结合办学优势特色为地方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服务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和谐发展。
(3)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培育的新要求。各高校应科学定位,集聚优势,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加快建设,形成特色,争创一流。例如,浙江就启动了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改变千校一面局面,将高校分为多科性和综合性,两个维度结合,划分为六种类型,即综合性研究为主型、多科性研究为主型、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教学为主型、多科性教学为主型。各高校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多科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更要在办学过程中立足自身专长,锁定地方需求,强化特色专业,体现地方性、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2.问题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现实瓶颈。(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颇。在升本建院的过程中,受传统思维模式和固有办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层次也在逐渐提高,甚至瞄准研究型大学,沿着本科-硕士-博士路径发展。固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培养硕、博研究生的可能,但其最终目标还是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偏离了最初的目标轨道。
(2)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从浙江各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情况看,传统学科所占比重较大,新兴学科建设比重偏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业设计、自动化、新能源开发、环境工程、动漫画制作、医疗保健等领域人才培养缺口较大,并且在高分子材料、电子科学技术、材料力学、生物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高科技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
(3)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产业要求有不断的技术革新,如果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只能满足技能培养要求。在杭州、宁波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而在温州、台州和金华等地区,企业的升级换代急需高级技工人才。要适应该变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加快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培养更多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增岗位及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
(4)专业培养缺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希望把学校办成“综合型”院校,而目前的状况却是特色专业较少,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大同小异,忽视了“应用型”的特色。应用型院校培养的人才强调职业性和操作性,这就需要应用型院校与地方产业集群经济结合,建设特色专业。
1.调整方向:产业结构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浙江省产业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针对短缺经济大力发展轻纺行业,率先推进农村、乡镇工业化;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十五”末期,紧抓对外开放特别是中国入世的机遇,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第三阶段是“十一五”至今,主动应对全球市场重大变化,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02年的8.6∶51.1∶40.3调整为2017年的3.9∶43.4∶52.7,进入到现代服务业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据统计,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39.6%提升至2017的57.0%。2017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约1.25万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1%,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达37.1%。八大“万亿产业”不断壮大,其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9.4%,比重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高新技术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2.3%、39.1%和26.5%、12.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5 787亿元,占43.6%。浙江省的产业发展策略主要体现在大力推进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产业,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加快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八大“万亿产业”;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持续加强以“互联网+”“标准化+”“机器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4]
2.需求特征:新型工科人才定位分析。新工科人才具有与传统工程人才不同的特征,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更强调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5]国际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美国工程院、世界经济组织等都描述了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6];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7)、新工科“天大行动”也提出了工程师核心素质和能力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工程师核心素质和能力标准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明确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特征,才能针对性调整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展人才素质结构的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浙江省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
1.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师和学生产出结果。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强调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是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没能激发学生的潜能。[7]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企业设计与生产一线。而企业关注的是毕业生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堂教学由“教”转为“学”。[8]教师应明确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扩展学习机会,强调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保障学习成果不仅包括学生所感知、理解、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也包括学生形成的价值观和心理情感因素,更涵盖学生经过长期广泛的实践、内化于心、持久存在且能外化于行、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和技能。
表2 浙江省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通识教育,注重适应变化和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是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多学科交叉复合知识、新工科领域前沿知识;二是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非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非专业能力方面,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变通能力、适应能力等。而当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和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尤为重要。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如果一味忽视通识教育,则难以培养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事实上,就当前通识教育在技术本科院校中发展的现状而言,更加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设和发展新工科过程中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协调。[9]
3.加强应用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对接。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须密切跟踪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结合学校实际,着力打造一批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形成若干个学科专业群,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对接,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贯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精神,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学校内外部资源,针对本科院校重点遴选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大力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二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与产业、企业对接,着力建设一批与信息、环保、新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三是对接市场需求变化,扶持发展社会必需但又相对长线与冷门的基础科学领域专业,积极保护具有师资、设备等教学力量优势的专业,尤其是具有地方资源、支柱产业等经济力量优势特色的专业,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衢州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绍兴文理学院的轻化工程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建设借助服务区域经济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适应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4.深化产教融合,发挥校外和校内联合效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当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多元协同体系,由高校、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发挥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的联合效用。一是要融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提升学生适应变化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行业特色学院”,如浙江树人大学的红石梁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大宗商品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的华策电影学院等。二是打组合。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资源库、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转模式。可以引企入教,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成立中软国际大数据产业学院,推行“2.5+1.5”协同育人模式。引企入校,以联合培养及训练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核心,构建协同创新的校企全面战略合作体系。
5.创新教学方法,贯通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以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同样也给应用型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改革方向。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力呈下降趋势[10]。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志趣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面对面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选择采用“异时异地”+“随时随地”+“线上空间”的MOOC模式以及SPOC模式,同时引入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贯通线上与线下教学空间,充分实现“教师课堂”向“学生课堂”转变、“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及“以结果评价课堂”向“以结果过程评价课堂”转变,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