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吴 碧 莹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具体来说,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自此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开始不断扩大,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9%上升到2017年的42.7%。不可否认,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适龄青年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难点问题,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提出强化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意识,把提高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7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该报告反映出目前的本科教育离人民群众要求的优质本科教育的需求仍存在差距。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国家的教育政策等,但是教师的教学投入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知,国内学者对教学投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层次: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从高等教育层次去研究教师教学投入问题的文章还比较少。以高等教育层次为基础,从已有的文献看,对教师教学投入的研究最早始于1997年,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理论的探讨,如学者刘振天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理论的内涵、结构及其表征做出解释和说明,提出教学投入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总和[1]。二是对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现状的调查研究,如学者冯爱秋、杨鹏等在刘振天研究基础上,从高校教师投入的时间、情感和精力三方面制作调查问卷,得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职称、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教师,其教学投入的程度具有差异性[2]。三是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教师自身或者外来因素分析其教学投入不足的原因,如学者侯柱平主要以外来因素,分析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原因,认为政策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以至于在评定职称和待遇福利方面,教师对科研产生偏好,导致教学投入不足[3];学者张强、乔海曙、陈志强也从教师外部方面指出高校教师产生教学负偏好的原因是内外部激励制度的失衡[4]。也有学者基于教师自身分析其教学投入不足的原因,比如学者何妮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和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分析高校教师教学性投入的问题,将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原因归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缺失与不足[5]。虽然不同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理解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以下几点相似之处:一是他们都认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二是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存在 “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偏好;三是高校教师在不同方面存在教学投入程度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状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从教师行为出发探究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并未针对具体的教师行为给出相应的、具体的解决措施。本文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师教学投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从而为丰富促进教师教学投入的策略提供依据。
1.理论基础。行为是一种受大脑控制的外部能见活动。计划行为关系理论属于态度行为关系理论的一种。1975年,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直接影响行为意向,从而决定实际行为。[6]但是,经过研究发现,人的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由个体的主观意愿决定,于是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概念[7],并于1991年发表了《计划行为理论》一文,正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 TPB)(图1)。
首先,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直接决定了实际行为。其次,行为意向又会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的影响。最后,行为信念决定行为态度,规范信念决定主观规范,控制信念决定知觉行为控制。其中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某种行为本身的看法;主观规范是指个体感受到外部压力,对是否执行某种行为的抉择;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执行某种行为难易程度的判断。行为信念是个体关于某种行为产生结果的预估;规范信念是外来因素对个体执行某种行为的期望;控制信念是个体意识到的阻碍或促进某种行为的因素。总的来说,一个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在行为意向这一中介的帮助下,实现对人的实际行为控制。[8]计划行为理论集合了多方面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如学者王晓燕提出,人体内在的影响因素体现在人的态度,外部的环境和氛围体现在行为的主观规范,人体在行为方面的任务性感知则体现在知觉行为控制[9]。在计划行为理论被提出之后,它被普及到人的不同行为中,如饮食行为、学习行为、运动行为等。TPB为很多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也就成了研究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之一。[10]
2.教学投入行为的 TPB 模型。教学投入不足本质上是教师对教学意向实施的回避,也就是教学意向与教学行为之间具有差异性,最终表现为教师不能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间的关系角度来解释行为,这与教学投入不足行为的实质相匹配。因此本研究用计划行为理论建构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因素,试从不同因素的现状来探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如何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引导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理论依据。
(1)教师的行为态度是指教师对教学行为本身的看法,也就是对教学行为的喜爱程度。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否或对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教师对待教学行为的态度。若高校教师对教学行为本身有正确的认识,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就会增加教学投入的意向,真正投入教学活动中。
(2)教师主观规范是指教师感知到外部因素对于教学行为的支持或阻挠。大部分教师主观上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校其他工作都很关心,并且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但是,由于外来的种种原因或压力造成了高校教师无法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教学中,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3)教师知觉行为控制是指高校教师感知到执行教学行为的难易程度。教师感知到执行教学投入行为的难易程度受到教师个体或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通过对这些影响教学投入的因素进行感知控制,从而增强或减弱教学投入的行为意向,影响教学投入的倾向性。行为控制越强,教学投入意向越强。
1.教师行为态度影响教学投入。(1)教学信念。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密切相关。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信念,且信念强烈的程度也不同。教师教学信念微弱,自我监控能力也弱,一旦教学效果不佳,即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进教学。教学效果低下使教师的信心受挫,对教学萌生消极想法,执行教学的行为意向也就随之减少。刘振天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其职业的看法有以下三种:一是一种专门性的工作,二是一份终身追求的事业,三是一种谋生手段。[1]将教师职业仅看作谋生手段的这部分教师,以找到工作环境舒适、工资待遇稳定为目标,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毋庸置疑,拥有这种观点的教师必然对其教学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投入产生影响,导致教学投入不足。
(2)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授予,二是作为学生人品及学问上的榜样。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遵守教学活动中的规章制度,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可以说,职业道德良好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他愿意投入教学工作中,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强烈的教学意向。学者陈贵超的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忘记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而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第二职业,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1]当前我国大学教师师德问题的关键在于职业意识淡化,以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引起了大学教师敬业精神衰落和无责任化倾向加剧。这类教师缺少积极向上的教学热情和敬业精神,教学投入的行为意向不强,从而导致教学投入不足。
(3)职业倦怠。部分教师把自己教学上的缺失与失误归因于外来因素,认为外来因素自己无法控制,而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想法,放弃主观努力,导致对教学工作越来越丧失信心。拥有这种心理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种种压力时,怯懦、孤僻等性格使他们不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应对、解决面临的困难,最终形成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共同影响教师教学的态度,导致教学投入程度不足。学者傅端香研究发现,在高校中,教龄越长的教师更容易有职业倦怠感[12],原因在于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易造成他们的厌倦和疲惫状态。在教师患有职业倦怠的时间里,他们会感到目前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无法胜任一些不断变化的教学工作,也不能适应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心里有挫败感,进而在教学上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同时,这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满意度低,对教学工作的热忱减少,表现出烦躁、易怒、忧虑等负面情绪。加上个人成就感降低,认为教学工作枯燥乏味,时间越长,对教学的激情和精力逐渐下降,教学积极性不断减少,从而导致教学投入不足。
2.教师主观规范影响教学投入。(1)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科研一直以来都是矛盾体。对于学校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排名,获取更多的资源,要求教师定期提交科研成果,来自这方面的压力让高校教师从教学中分散了注意力。对于高校教师的发展而言,职称评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职称评聘的最重要条件就是科研要求。再者,教师想要获得科研项目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充满强烈的竞争。与此同时,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现教学上的不足,改进不适时的教学方式。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者赵斌在2014 年对全国大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工作压力主要在于科研[13]。看重科研项目的教师想要申请研究项目,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就会减少教学投入,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从而导致教学投入不足。
(2)教学管理。教师拥有优良教学行为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这要求高校内部要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若高校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观念落后,或者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极易造成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投入。外聘教师胜任工作的要求和本校教师不一致,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随意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岗前培训就承担起了教学任务。甚至部分教师思想上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更加不能高标准要求自己遵守教学管理的守则和要求。加上学校管理层对教学过程管理不到位,教学任务安排不合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教学过程管理没有评价方案和细则,且没有严格的奖惩方案,更加容易造成教师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学投入不足。
(3)教师的社会期望。人们把高等院校看作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把高校的学术水平看作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标志,高校教师往往还是地方项目发展的“领头羊”,因此社会对高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但在期望背后隐藏的是不满意。期望低时,不满意程度轻,不容易对赋予期望的人造成伤害;反之,期望高,不满意程度高,也更易对赋予期望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这种来自心理的伤害,影响教师教学工作,使其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意向。由于社会对高校教师赋予了极大的期望,使得教师承担教师角色的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过度的社会期望造成教师无法忠实地扮演本职角色,越活越累,筋疲力尽,成就感降低,从而影响其教学投入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投入不足。
3.教师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教学投入。(1)教学水平。作为高校教师,其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缺少自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要讲透内容,否则学生很难掌握课堂知识,因此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只听、极少发言。他们注重知识的传递,不了解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给教学水平和质量带来的提升, 对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没有认知, 忽视教学方式对学生及课堂的意义。来自教学方式的阻碍最终会使得这部分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教学投入意向降低。
(2)获取资源的能力。教师出于课堂教学的目的,对相关资源怀有强烈的意向和愿望,希望能从多种渠道获取所需的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课程内容资源相对分散,没有形成系统性。对于教师来说,大多数教学资源不容易获取详尽,要想挖掘良好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投入。不同的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与快捷程度不同,对于获取资源能力不足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学阻碍。高校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越多,来自资源方面影响教学投入的阻碍越少,对教学投入行为的知觉控制越强。教师除了从不同渠道收集资源,还要针对教学内容感知资源对教学适不适用,感知是否有用,感知是否易用,若觉得拥有的资源对教学不适用、无用或者不易用,就会感知资源对教学活动的阻碍,减少资源的使用意向,执行教学投入行为的意向减少。
(3)抗压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受到来自家庭和事业上的压力,无论哪一方的压力,如果教师的抗压能力软弱,不能及时处理教学事务,压力带来的紧张不安和焦虑情绪让教师更易疲倦,教师感知自己压力过大,所预期的教学工作阻碍增加,对教学投入行为知觉控制减弱,因此无法全心投入教学工作中。麦可斯调查显示,压力较大的高校教师主要分布在两个年龄段:第一个是在31~35岁,该年龄段的教师受到事业和家庭两方面的压力;第二个是41~50岁,该年龄段的教师受到职业生涯中的晋升和科研压力。除了事业方面的压力,还有生活方面的压力,比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问题。由于高校缺少对教师心理压力的关注,无法及时提供疏导途径,让教师减压,教师承受的压力会反映在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上,从而减少教学投入意向。
根据教学投入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为引导高校教师教学投入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调整高校教师的行为态度,促成教学投入行为。高校教师的行为态度受其行为信念影响,要促成积极的行为态度需要加强其教学行为信念,从而引导教师投入教学。无论教师学历高低,教龄长短,都有自己的教学信念,并且这些信念会对他们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同时,教师的教学信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教学效果状况的反馈做出调整。对于学校和教师自身来说,要意识到教学信念的重要性,重视教师教学行为信念问题,将教师的教学信念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思想上形成教学意识,培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引导教师加强教学信念,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态度。具体来说,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应把其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条件,选择热爱教育行业的教师。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学信念上的培训及考核,考核通过才能正式上岗,对于考核不通过的教师应继续培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重视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学生习得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对内容的吸收及运用,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内容。学校要更加关注拥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尊重这部分教师,提高其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同时,多为这部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让其从倦怠中尽快走出。
2.改善高校教师的主观规范,激励教学投入行为。高校教师的主观规范受其规范信念影响。从这方面来说,学校及社会要加强高校教师主观规范的作用,即让教师预期的执行教学投入行为的期望值增加。比如,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从教学、德育、政治思想、考勤、师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科研方面的比重降低,增加教学方面的比重,甚至在考核、评职称时可以增加学生的投票环节,这一环节的依据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运用等。其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并督促改正。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随机抽调人员不定时地听评教师课堂授课,并对听评授课的情况进行通报,避免听课流于形式。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虽然社会赋予了高校教师更多的角色,但高校教师要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明白教师最为重要的职能是教书育人。同时,社会也不应该盲目增加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增加高校教师的压力。
3.增强高校教师的知觉行为控制,激励教学投入行为。高校教师的知觉行为控制受到控制信念的影响。从知觉行为控制方面来说,高校教师要增加教学投入的行为意向,就要增强其感知行为控制。在教学水平上,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不断更新对教育的看法,了解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的重大影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从资深教师处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加强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行为的意向。由于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高校教师从网络中获取教学资源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网络资源对教学也确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几种主要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才能更有效率地找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源。面对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也要学会如何鉴别和保存,思考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便使用时能快速找到,减少来自教学资源方面的阻碍。高校教师还需加强辨识压力的能力,判断是积极压力还是消极压力,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减轻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情况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奋斗目标。
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导高校教师增加教学投入的方法不能只从教师自身出发,还应该从社会、高校等方面积极引导,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加大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意向,增加其执行教学投入行为的可能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