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朱 艳 秋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影响着主渠道、主阵地育人功能的发挥。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要求》),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要求》阐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历史任务,进而揭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就是要坚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本文旨在从主要依据、内容的基本层次及提升的现实路径三重维度对思政课教师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三重使命进行诠释,以期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使命进行系统把握,丰富思政课教师使命研究。
恩格斯曾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站在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学者吴永生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国家意志与社会利益的高度,在真学、真信、真教三方面下功夫,切实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使命。[2]
1.思政课教师守土尽责的主要依据。首先,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一,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3]其二,事关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使苏维埃政权遭受重大挫折,造成苏联人民极大的思想混乱,为苏联政权更迭与东欧剧变埋下祸根。其三,事关华夏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历经漫长而又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岁月,无数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治世的药方却见效甚微,直至马克思列宁主义将华夏同胞联合起来共御外敌,中华民族才摆脱了西方列强的凌辱。由此可见,意识形态阵地坚守事关旗帜方向、道路选择、人心向背,以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其次,思政理论课程从开设之初就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建国初期《共同纲领》确立了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1966~1976年间思政理论课程暂停课业,之后“85”“98”和“05”方案改革,奠基了现阶段思政理论课程体系。2018年教育部印发《要求》阐明思政理论课程立足新时代必须要一以贯之坚持意识形态属性,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致力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因此,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政理论课程的根本属性贯穿其产生、挫折、发展之中。最后,思政课教师职业身份的政治性。其一,思政课教师的任职资格须为中共党员。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意见》从教师准入制度方面进行了政策规定,表明了思政课教师职业身份的政治属性。其二,思政课教师教授内容的合法性来源于党和人民的意志。***总书记高度概括的“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传道授业的顶层设计。综上,思政课教师从一开始任职就具有政治属性,同时肩负传播党的指导方针和国家政策的重任。
2.思政课教师守土尽责的基本层次。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方向关乎价值选择,事关立场、原则问题。高等教育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国外反动势力企图渗透、抢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域。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者,必然要遵循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真体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蕴含,牢牢把握高校学生最新思想动向,培养具有政治定力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第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阵地。问题是时代的注脚,学科前沿问题反映学科领域内重大理论争鸣和学术研究热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守具有价值领航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反映该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争鸣和学术研究进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也为明辨、剖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涌现的价值难题提供指导性参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对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领域学科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也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创新发展提供问题指南,有利于思政理论课意识形态工程的建设。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守护者,必须要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阵地,关心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前沿问题,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成果运用到思政教育课堂建设中,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学科问题意识的优秀人才。第三,牢牢掌握思政教育课堂话语主动权。语言表征着意识形态的思维外壳,谁先掌握了思政教育话语权,谁就率先占领了思政教育课堂高地。现阶段思政理论课堂形式发生多重变化,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时代一去不返,思政教育课堂话语权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思政教育课堂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权。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敢于言”,面对海量化网络信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基于正确的政治立场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思政教育课堂话语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善于言”,要自觉利用微博、微信、微视为代表的即时微媒介平台,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运用具有理论彻底性和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有效教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将“敢于言”与“善于言”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切实掌握思政教育课堂话语主动权。
3.思政课教师践行守土尽责使命的现实路径。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认真研读党的最新会议文件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文稿,深切体悟文件精神内在的价值意蕴,既要着重学习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切实领会文件精神中体现出的政治立场、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纷繁复杂社会事件背后的现实本质,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敏悟度,提高明辨是非的政治鉴别能力。其次,面向社会时政热点问题潜心学术研究。一般而言,空洞、纯粹的意识形态说教往往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实效。思政课教师要想坚守好社会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任何社会时政热点问题都带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时代思想观念的集中反映,应自觉利用线上及线下渠道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了解当前时代的呼声;另一方面,还应当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方法,抽丝剥茧、还原热点事件背后的客观真相,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剖析热点事件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学术研究,继而以学术研究成果反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最后,要立足传道授业的职责使命,讲好思政课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其一,思政课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对思政课程教材中内在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正确解读,又要将其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二,要善于运用微媒介平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行意识形态课程讲授,使社会意识形态课程成为可亲、可敬、可爱的课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其三,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实地考察红色博物馆、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者就要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讲、真用”,身体力行践履守土尽责使命。
2014年,习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4]思政课教师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肩负明道铸魂的价值使命。
1.思政课教师明道铸魂的主要依据。首先,各种社会思潮对主流价值观带来挑战。2017年人民论坛组织20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多次公众问卷调查评选出2017年中国十大社会思潮,这一评选结果客观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变化和价值选择趋向。诚然,社会思潮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契合当下民众的某种社会心理,但其兴起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带来现实挑战。一方面,社会思潮的兴起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价值观念的多元选择容易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困惑,部分社会思潮甚至利用大众心理的从众性引导社会舆论、误导民众。其中,历史虚无主义颠覆了部分历史伟人形象,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名恶意抹黑、曲解革命烈士,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事实上的冲击;另一方面,社会思潮造成人们行为失范,社会道德尺度被一再突破,局部地区发生群体性犯罪事件。如民粹主义与民主主义相互交织,表现为极端民主主义,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盲目抵制外货,打砸抢烧国人购买的外国商品,对国际间的正常经济社会交往活动造成了不良影响。其次,思政理论课程内核为主流价值观教育。思政理论课程作为我国系统化、理论化的课程体系,从学科属性来看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从课程性质来说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思政理论课程从开设之初就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究其本质是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印证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实践实际上是价值选择。现阶段我国思政理论课程的五门课业各有侧重,在不同层面承担着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其共性在于均是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的统一,核心在于德性教育,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可以说,我国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是教人求真、知善、悟美的学问,蕴含磅礴的崇德向善力量。最后,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一方面,肩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应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要自觉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入脑入心的教育实践工作;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属于社会高知群体,对社会舆情具有较好的认识、分析能力,面对社会思潮对主流价值观的现实挑战,思政课教师应担负起明辨是非、澄明社会舆论误区、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使命。
2.思政课教师明道铸魂的基本层次。第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价值意蕴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中国梦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深切契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还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个人梦,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个人价值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中国梦才能有所依托,才能使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行不悖。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道者需要深切领会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在精神蕴含,助力民族复兴宏伟蓝图的实现。第二,推动社会崇德向善价值氛围形成。一个有信仰的社会,才能始终葆有源头活水的力量。一种社会风尚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理念彰显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崇德向善价值氛围凝聚具有助推作用。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道者就要自觉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引导人们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众维度探索真善美的价值境界,推动社会崇德向善价值氛围形成。第三,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体有意义生命价值自觉。大学生要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才是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真谛。一是培育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政课教师只有将爱国主义理念根植于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才能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二是培育敬业精神。未来归根到底还是青年人的未来,只有将爱岗敬业理念渗入每一位大学生价值观念中,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葆生机,蕴含无限发展动力。三是培育诚信担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之基离不开诚实守信,个人成长成才也以诚信担当作为人生底色。其四是培育友善意识。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共赢是当今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现实选择。
3.思政课教师践行明道铸魂使命的现实路径。首先要用好教育引导,阐明主流价值观意蕴。思政课教师作为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道者要用好教育引导路径,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意蕴。一是利用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客观比较,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意义与历史使命。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线下思政理论课程和日常生活的交往实践中,使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学生头脑中,培育大学生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事实认知与价值认同。其次,要讲好价值观故事,增强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将知性知识与德性知识进行有效区别,在德性知识基础上进行价值观故事构建,力求做到结合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将思政课教材由知识性的传授转化为价值观的故事讲授,激活思政课堂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从无到有,始终葆有蓬勃生命力的故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讲好方向决定道路,始终如一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走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价值选择故事;“中国近代史纲要”要讲好中华民族在苦难中重塑历史新辉煌的民族复兴故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讲好人生选择、人生理想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间寻求最大价值平衡的故事;“形势与政策”要讲好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价值导向故事。最后,要做好榜样示范,传递价值观正向能量。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高知群体,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思政课教师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榜样示范的正向力量影响人、鼓舞人。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作为公众知识分子要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无论在线上微媒介平台还是线下日常工作生活中都始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用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真情实意打动人;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积极发出自己正能量的时代声音,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社会思潮,利用马克思主义学科素养及专业知识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对各种非理性声音予以坚决回击,践行明道铸魂使命。
高等教育的落脚点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是高校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生产实践。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最稳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的灵魂——价值观,它区别于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一般外在表现形式,是最为稳定的部分。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他对客观事物包括他人、物及事对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及意义的总体评价,支配着人的行为与活动。换言之,教育人就是要引导人,实现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思政教育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讲就是要实现人的价值观念的塑造。从江泽民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理念引导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思政教育正是一项将体现党的科学意志的价值观与时代精神融入人们头脑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核心就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引导。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承担着高校思政教育育人使命,应当自觉做好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的教育指导工作。其次,新时代思政理论课程的育人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要求》阐明了新时代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任务归根到底是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立足当下建构与社会价值相契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面向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理论课程的实际承担者就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认真领会教育部文件精神,把握好思政理论课程的育人要求,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的青春奋斗梦想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宏伟蓝图。最后,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使然。思政课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同时兼任高校学生思想灵魂的人生导师。2017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学者张耀灿指出,“我们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一种使命,这就是对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为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观察问题的方法,打下一个比较牢固的基础”[6]。因此,思政课教师肩负传授知性知识与德性知识的双重责任,是学生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引路人。
2.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基本层次。第一,立信念之德,引导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理想信念是思想灵魂的价值底色,理想信念愈加崇高,人生境界愈加开阔。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的生力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肩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因而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要系好关系人生价值导向的纽扣。立德树人首先从理想信念之维来讲就是要引导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以科学的理论信仰武装自己,补足自己思想上的“钙”,跟随千年思想家马克思的脚步,续写奋斗青春的辉煌篇章。第二,立社会公德,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马克思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经典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这表明现实的人的存在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相反人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并通过交往实践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因而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接受党和人民的培养就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立德树人基于社会责任担当之维就是要立社会公德,培育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愿精神。生命的长度虽然有限,但生命的厚度却没有上限,新时代大学生要将有限的生命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心系人民,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负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新期待。第三,立个人品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关键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同心协力,是亿万中华儿女个人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7]。立德树人从个人价值实现之维来看就是要立个人品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现实路径。首先,传道者本身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时代新人,自身就要实现崇高。一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将理想信念融入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中,时时以共产党员的初心严格要求自己。二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指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方法,让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让具有理论彻底性和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吸引、感召学生,提亮学生理想信念的人生底色。三是胸怀青春奋斗之心,不断锤炼自身专业技能,始终葆有拼搏向上的力量,学习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自觉引导学生在最美韶华时光确立奋斗、拼搏的人生目标。其次,发挥思政理论课程的育人作用。一是整合思政理论课程的育人资源,深刻领会其内在精神蕴含,利用思政理论课程的育人属性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青年。二是将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既要讲好思政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论,还要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以知促行,以行补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帮助他们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三是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在学科交流中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更好地发挥思政理论课程的育人作用。最后,运用社会实践平台定期开展育人活动。思政理论课程的学习仅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难以达到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还须帮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与行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校周边的红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堂,在红色实践活动中讲解革命英烈们是如何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启发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现阶段的人生规划,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下基层、进企业、做公益,将课堂与书本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应用到具体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砥砺成长,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