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林 悦,孙素梅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互联网进入Web 2.0时代后,社交网络(SNS)异军突起,用户的参与、分享与交互成为网络应用的主要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从移动端获得互联网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多。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比为98.3%。[1]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APP微信不仅可提供快速免费的即时通讯服务,还具有便捷的交友、分享和关注等社交功能,迅速蹿红为移动互联网下中国社交网络平台的第一巨头。2018年第一季度微信用户数达10.4亿,占中国移动流量消耗额的34%。[2]微信为广大用户创造了方便、快捷、全方位的社交圈,构建了移动互联网下的网络社交模式,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几乎人人都是微信用户,微信对其社会交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步入大学后学生即将完成由学生身份向社会公民身份的转变,其基于微信的网络社交行为与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群体,不同性别的个体亦具有不同的互动意愿与行为。女大学生因其固有的女性气质,在微信使用中的自我呈现、行为表现、互动动机、关注焦点都会与男生群体有所差异,因此,围绕女性大学生在微信平台的互动意愿与行为,尤其是交往行为与人际关系构建维持之间的关联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交换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包括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行为互惠平衡时,才得以维持。根据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女大学生的微信互动也是一种交换,本文将基于社会交换论构建女性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的模型,实证研究影响女性大学生微信互动的因素,尝试探索网络社交环境下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与行为动机的内在关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霍曼斯将古典政治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的概念和观点相结合,开创了行为主义社会交换论。霍曼斯认为社会行为是发生在不少于两人之间的,要么获得报酬、要么付出成本的交换活动。报酬为社会交换中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并认为得到相应的报酬能激励和强化行动者的交换行为[3]。布劳把霍曼斯的报酬概念扩展为社会报酬,并认为社会报酬可分为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前者主要是来源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的报酬,如赞美、感谢、认同等;后者主要指功利性的物质利益,如金钱、帮助、商品等从社会关系外获得的报酬。[4]社交网络兴起后,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社会报酬对社交平台用户的交互意愿有积极影响,如Faraj、Johnson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研究发现,在线社区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模式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互惠模式[5];Surma J通过对Facebook上志愿者数据的分析,发现参与者所传播的互惠信息数量的增加会提高信息阅读者的互动反应[6];王杨、陈作平根据社会交换理论,通过分析微信用户互动中投入的资源与获取的社会资本回报,指出互动不仅能获得信息、情感和经济等方面的即时回报,还能满足用户在个人魅力声誉、社会认可等社会资本方面的需要[7]。霍曼斯还认为,人们自我披露是期望得到回报,平衡的人际关系需要交往双方的自我披露均能得到回报,自我披露也是一个交换领域。 郭英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开展人际交往时,信息沟通与自我披露是重要的行为因子[8]。
霍曼斯更倾向于从个体的心理角度出发,解释并推导出整个群体的行为,是从微观小群体角度研究人际交换行为,缺乏从社会整体层面的考量。布劳的结构交换论更倾向于从整个社会结构的角度,考察人际交换的过程,认为社会结构复杂,不能由个体的心理现象解释,而是具有整体效应。布劳将社会交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拓展到宏观领域,还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交换的概念体系,除了社会报酬和自我披露,还提出信任、需求满足等结构交换概念。信任指相信并且敢于托付。在社会交换中,信任是个体顺利进行社会交换的支撑点,由于时间滞后性质和社会交换的不平等性,交换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布劳曾提出,交换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社会交换的关键因素,只有彼此互为信任关系,才能建立交换关系,并让个体认为其付出行为在未来能够得到回报。许多社交网络用户互动行为的实证研究也认为信任是发生互动行为的关键,如Chiu C M、刘艳等在研究社交网络用户的内容分享行为时发现,信任对分享意愿产生正向作用。[9-10]布劳还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发生交换行为的倾向,是因为需要其他人拥有的资源,这些资源会激励产生交换,如果交换能顺利达成并满足各自需求,这种交换关系就能够持续。也有学者在研究微信用户互动时持类似的观点,如彭正银、汪爽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视角,探讨了青年用户群体持续使用微信的影响机制,指出互动效果的有用性对青年微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11]。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吸引也是一种社会性报酬或奖励,但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际吸引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可以看成是情感上的一种亲和倾向,能激发人们的互动交往。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吸引对社交网络用户的互动意愿有积极影响,如代宝、刘业政指出相似性、个人外显特征等人际吸引因素对社交网络用户间建立好友关系有显著影响[12]。
基于上述论证,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社会报酬对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有正向影响;
H2:自我披露对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有正向影响;
H3:信任对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有正向影响;
H4:需求性对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有正向影响;
H5:人际吸引对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有正向影响。
本研究于2018年4月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问卷,回收问卷523份。 在回收的问卷中,剔除对研究没有参考价值的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436份,占问卷总数的85.2%。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使用频率、通讯录群体等基本信息,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得知92%的女大学生每天多次使用微信,这也证实了微信已成为女大学生主要的社交软件之一。问卷第二部分是测量因变量互动意愿及自变量5类影响因素的23个题项,如表1所示,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方式,5~1分别表示完全赞同、赞同、既不赞同也不反对、不赞同、完全不赞同。
表1 观测变量及其题目描述
1.信度与效度检验。(1)信度检验。信度是指测量结果之间的内部一致性,通常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确定检验信度。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得出各观测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社会报酬0.914,自我披露0.882,信任0.832,需求性0.862,人际吸引0.855,互动意愿0.906,均大于0.80,说明测量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2)效度检验。效度是指问卷测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用于检验量表的结构是否与预期设定的一致。常用的效度指标有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问卷量表在使用国内外较成熟的量表基础之上,咨询了社交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的3位专家,并通过了预调研,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本课题用因子分析法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检验。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测量量表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观测变量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由表2可见,各变量的KMO系数均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都为0.000。通过检验,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表3是各观测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
表3 观测变量因子分析结果
从以上各因子分析表中可以看到,社会报酬可提出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2个因子成分(特征值>1),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和人际吸引各变量均可提出1个因子(特征值>1)。各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0.6,表明各变量的结构效度符合要求。
2.相关系数分析。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的相关准则判定变量间的相关程度,研究社会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人际吸引与互动意愿的紧密程度,结果见表4。
表4 互动意愿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在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根据表4的相关分析可见: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人际吸引在水平0.01(双侧)上显著相关,说明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人际吸引与互动意愿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回归分析。将外在报酬、内在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人际吸引作为自变量,将互动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各变量VIF<10,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F=107.21,通过F检验。t检验的结果显示内在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和人际吸引5个变量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对互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在报酬的影响不显著。调整后的R2为0.785,也就是说对于互动意愿,有78.5%可以通过内在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和人际吸引这5个变量来解释。
表5 互动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注:*为p<0.05,**为p<0.01。
本文以社会交换论为理论基础,探索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实证分析表明,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与社会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人际吸引显著相关。通过回归之后的结果显示,社会报酬(内在报酬)、自我披露、信任、需求性、人际吸引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显著的正向影响着女大学生微信的互动意愿,而社会报酬(外在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该对问卷中此变量涉及的问题Q4、Q5、Q6进行删除。女大学生使用微信互动更多关注心理上的回馈,如感谢、赞美、关心等,而非物质性回馈,故社会报酬中的内在报酬因子对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在报酬因子对互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适当的自我披露引起好友关注的同时也激发对方进行相似内容的自我披露,共同的爱好、话题能增加互动的有效性。信任是影响女大学生使用微信交友及互动的重要因素,她们更愿意在社交平台上选择自己信赖、可感知的渠道建立好友关系,如从手机通讯录中导入、QQ关联、好友名片分享,而对于不正规的、风险较高的渠道,如微信“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避之不及,究其原因,应该是出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虑。需求的产生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女大学生因兴趣添加微信群,为获取信息关注微信公众号,为购买需要添加微商,这些行为都是在需求性的刺激下产生,需求性对互动产生显著的正向关系。人际吸引让女大学生在互动中有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增加互动的意愿和互动的频率。
微信已成为当前女大学生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从社会交换论视角研究女大学生微信互动意愿的影响因素,不仅对女大学生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微信,以及如何优化微信功能为女大学生的社交带来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丰富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内容。然而由于作者能力和文章篇幅所限,本文的研究仅是一次初步探索,要想获得更大的研究价值,还需要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后续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