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熊双,蒋毅
(广东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对象是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广大青少年群体,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根本任务。2018年5月,***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表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总书记对“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教育工作的本质,为我国教育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教育事业前进之路上的灯塔与方向标。
***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架构、目标方向与“立德树人”相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全面型人才。体育课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体验感、参与度,很好地契合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这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了学理基础。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教学较多关注运动技术的传授以及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往往忽视了体育课程思政部分,弱化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丰富教育意义[2]。基于此,本文从体育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挖掘出发,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场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献计献策。
“课程思政”理念滥觞于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中的讲话明确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也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提出了要求,鼓励各学科充分发掘和运用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此,课程思政理念逐渐具体、清晰,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尝试与行动也越来越多,由此正式拉开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体育课程思政是在体育课程教学语境中挖掘和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使体育课程思政成为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渠道,共同搭建一个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力争为国家、社会培育出更多身强体健、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全面型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大计。体育作为“五育”组成要素之一,是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主要阵地,关系到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现阶段,党中央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鼓励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也加快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在体育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把“强体”与“修德”进行融合并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行动,既有对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养的关注,也有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重视,这无疑为培养体魄强健、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的全面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往往注重体育课程的“强体”价值的发挥,各项考核工作也是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评价指标,这种片面的认知不仅弱化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教育意义,也无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时,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入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毋庸置疑,体育课程教学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其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政元素,譬如在运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坚韧不拔、拼搏向上、责任担当、集体主义、家国情怀、团结互助、勇攀高峰、为国争光、文化传承及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公平理念与心理适应等,这对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与培育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与意义[3]。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基于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使学生在超越自我(内在超越、外在超越)的过程中形成自信坚强、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及正确的胜负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塑造的意志品质以及所展现的体育精神能够很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深化人们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4],发挥其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与路径[5],“育体”是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根本价值的体现,也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特征。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育体”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升华,体育课程不再拘囿于身体训练和运动技能传授,还应该把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作为课程的内容组成,共同推动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其实是体育课程“铸魂”价值的具体表达,通过体育课程的影响与教化,帮助学生铸就忠诚爱国、健康开朗、积极进取、意志坚强之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发挥“育体”与“铸魂”价值的极佳路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育体”与“铸魂”价值的实现彰显了体育教学最为本真的内涵意蕴,这也是所有体育人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
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体”功能具体表现为帮助学生形成应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体力和身体素质,使其能够在体育参与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体验和社会认知[6]。与此同时,通过思政元素的注入与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将自我发展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紧密连接起来,铸就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之魂。体育课程思政在“育体”的过程中寻求“铸魂”的终极目标,两者内在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育体”构筑了学校体育“铸魂”工程的基础,“铸魂”明确了学校体育“育体”工作的目标指向,两者共同推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7]。平心而论,社会大众对于体育教学的认知还存在许多不足、偏见,体育课程思政对于“育体”与“铸魂”价值的追求很好地回应了这些社会偏见,成为了体育教学寻回真义、实现价值的行动基础。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高度来重新理解和审视学校体育教学,要着力创新“育体”的方式与路径,将其紧密对接“铸魂”的需求与目标,以正确的目标指向引领体育教学教育价值的发挥。
2019年3月18 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学校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为国家、社会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概言之,大力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关乎国家发展的未来,兹事体大。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也相继出台,其中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定义、培养的路径与规划都作了细致的指引,这为教育实践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体育课程思政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通过体育课程教学的设计,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融入更多的课程思政元素,使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真正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落地,切实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提供助力。
体育课作为高校“以体育人”的实践平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动作技能,并通过练习与比赛将动作技能内化,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交互性,这也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条件。“知行合一”也是体育课程思政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实践性、交互性的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理念强化并内化,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真正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指示高校教育的立身之本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这就要求把将学校教育打造成为对于课程思政理念具有较高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平台,推动各级学校在全面育人格局中的高质量发展。
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决定了其能够高效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强化,不再是“书斋式”的说教,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直接内化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助力学校的全面育人与内涵式发展。
2020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在这一潮流中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首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其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实到一线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构建完善、清晰的践行向度,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输出[10]。从丰富课程内容架构到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提升认知,全方位助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推进。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架构的编排,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课程内容的设计成为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实现的根本载体与手段[1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体育学科独特育人优势的发挥也一定是基于课程内容编排的,如何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接入方式和切入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仅仅将课程思政内容机械化地“生搬硬套”进体育课程教学之中,这样不仅事倍功半,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普及与推广。体育课程教学融知识、技术、体能、技能、情感、道德于一体,通过“身—心—身”的认知路径实现对动作技能、运动知识的掌握,这种认知方式赋予了体育课程教学独特而深远的育人价值[12]。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使其发挥出体育课程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这就成了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而言,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切入一定要自然,努力为学生创设思政教育的现实场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产生跨越时空的体验感,真切地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例如将运动场景设置在红色主题公园、在恰当的时机下引入案例、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好现象与好行为等,把价值观引导与课程知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有效地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的价值与功能[13]。
教学评价是任何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14]。在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格局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育人效果如何,这亟需建构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与检验[15]。据调查发现,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积极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但大多还是沿用以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案,并没有将课程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这样的体育课程评价不利于学生对课程思政形成正确认知、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精准把控以及学校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管理,最终影响了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该更为全面、科学,要将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还应该把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过程性评价作为突破口,因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过程性的转变,是缓慢的甚至是曲折、反复的,这就需要对过程性评价进行精心设计。首先,可以将学生在课堂训练和比赛中的言行举止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其次,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自我纵向对比,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16]。总而言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形成一个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并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大势的产物,对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体育课程思政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在以往的受教育阶段以及技能培训阶段都没有进行过特殊强调,使得体育教师群体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不清楚体育课程教学中蕴藏着哪些“思政元素”,这严重阻碍了体育课程思政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落实。学校和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和谋划者,他们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直接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向度与落实水平,关系到体育在“立德树人”育人大局中的价值发挥。同时,学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其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影响了学生群体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如果学生群体对体育课程思政未能建构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其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并感知课程教学的思政意蕴,有时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效果。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新时代,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灵活地开发学生与教师群体易于接受的宣传材料,帮助学生与教师深化对体育课程思政理念内涵以及体育课程思政行动措施的认知,而非仅仅通过政策文件下达以及会议精神传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各参与主体对于课程思政理念内涵和行动措施的认知是决定相关工作最终成效的关键,也是决定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向的关键。因此,应该着力提升师生群体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以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够沿着一个清晰、正确的目标方向前进。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进行挖掘,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提供行动建议。体育课程思政虽然是一个新兴概念,但它其实早已存在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只是没有对它进行特别的强调以及细心的梳理,这就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不断的思索与总结。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以思政元素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补充、有机融合。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亟待完善与精进。因此,鼓励学校体育工作者主动学习,深化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认知,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解读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以及研究学生的认知习惯,设计开发出更多适宜的、优质的体育思政课程,为学校体育培养出身体强健、人格健全、才德兼备、志向高远的新时代全面型人才夯实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