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宋昱,张晴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8)
2016年12 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将思想政治价值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2],这就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
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源于中央关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以及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自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文件指出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后启动以学科德育为理念的课程改革;2014年起将德育列入教育改革重要项目,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并开始了课程思政改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以上海部分高校率先开设“中国系列”为引领,全国高校相继拉开课程思政建设的帷幕。
国内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优秀学者,他们的研究视角各有特点,总体来说研究主题集中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及构建课程思政的合理化建议等方面;对有关课程思政关键问题的理解,王秀阁(2019)认为首先要厘清体育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关系,着力破除体育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两张皮”的困境[3];高燕(2017)则强调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及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4];而李国娟(2017)研究了课程思政建设的5个关键环节,指出重视教师德育能力及学生的获得感[5]。关于课程思政建议措施研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课程思政建设的
着力点在于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各学科与教学全过程。张丽娟(2017)强调教师从教学目标设置及教学体系的构建入手促进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的交互与融合[6];而王涵(2017)则提出补充看法,她指出可将传统历史文化及热点案例作为融入点进行德育渗透,同时重视课外实践的隐性教育作用[7];闵辉(2017)则认为课程思政对于实现思政教育内涵提升与现代化转型意义重大,他提到加强思政教材审编以确保教材质量[8]。而有关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邵天逸(2017)研究了体育与实现立德树人的关系,他认为在体育运动中习得的运动精神与体育道德会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以此实现体育的育德价值[9];徐正旭(2019)从另一方面提出补充看法,他指出体育本身的价值自足性与通约性使之能通过建立社会联系实现德育教育[10];毕进杰(2016)认为通过运动竞赛建立的道德智慧与情感体验是实践德育的最佳载体[11]。已有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为我国体育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和宏观的方向指引,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文献研究主题大多集中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对于体育院校经管类本科课程思政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成为研究者的关注所在。研究者从体育院校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现状出发,调研和分析体院经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和问题,以期为今后一个时期体育院校经管类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课程思政是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它并不区别于课程外的活动,而是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最理想效果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我国高等院校历来有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传统,近年来,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普遍建立为契机,逐步拓展了课程思政的园地,把开展包括公共体育课在内的全部课程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经过多年探索,历经教学理论和育人体制改革,在部分高校已逐步形成了以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育人同心圆。以上海的高校为例,率先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主要有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强国”课程、复旦大学“治国理政”课程、同济大学“中国道路”课程、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课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课程、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课程、东华大学“锦绣中国”课程[12]。从体育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来看,除了前述上海体育学院通过“体育强国”课程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植入红色体育旅游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探索获得各类奖项之外,北京体育大学“冠军思政课”等多门思政品牌课也成为大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经过一系列课程思政改革,思政课成为内容迎合学生成长需要并贴近时事和生活的热门课,学生对思政课认可度和接受度普遍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也得到有效传播。但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院校建设课程思政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而体育院校应该如何正确定位并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促进课程思政真正落实贯彻尚需进一步探究。此外,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机制如何建立,尤其是怎样让学生改变对思政课和思政教育的看法,主动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实现德育目标,这是体育院校建设课程思政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体育院校经管类专业是培养体育产业相关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和“立德树人”教育改革思想方针指引下,体育院校经管专业需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相结合,构建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和突出思政导向的新型综合性课程体系。
体育院校经管类本科课程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培养目标及要求、课程结构和课程计划。我国体育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培养目标中均涉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学生首先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培养要求包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课程学习方面要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体育学等、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我国体育发展方面的政策与法规,熟练掌握策划、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技能,并能较好应用于体育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体育管理应用型人才。
表1 体育院校经管类部分专业培养目标Table 1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ome majo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sports colleges
体育院校经管类本科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三部分组成。目前,各体育院校初步形成了以体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体育经济)、体育社会学、体育赛事管理(体育管理)、旅游管理(体育旅游)等本科专业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体系。
表2 体育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架构Table 2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in sports colleges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来看,各体育院校均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以5门思政基础课程为主,从多方面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思政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体院德育教育的主要职责,同时与其他课程一起构成体育学院教学体系。为积极响应国家对高校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体育院校努力发掘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思政元素,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践行思政教育中呈现出“思想引领,以人为本,跨界融合,协调共生”的特点。
相对于普通综合性院校,体育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更大难度,教学效果常常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办学环境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关。体育院校的办学传统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导致学校在软硬件设施上更侧重于体育运动教学训练,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上均以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为主;校内体育场地资源丰富,体育生人数较多,体育训练气氛浓厚而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竞技运动的成果导向使体育院校对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课学习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尚未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德育素养对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体育院校部分思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目标上,容易机械地解读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考虑经管专业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要,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独白式”单向灌输法,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互动,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思政课“抬头率”低也是目前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而其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和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仍秉持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政老师的责任,不在自身教学范围内,教学内容中没有主动融入政治信仰与家国情怀,也未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契合点,割裂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影响体育经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在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可以从网络、媒体中获取信息和知识,但他们对于如何辨别和理解外界信息存在疑惑,极易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体育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观念,易被新事物吸引并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思维活跃但缺乏对时事的深度思考,尚未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个体本位主义但缺少家国情怀,政治参与意识不强,难以将自身的成才过程与民族家国命运等宏观问题联系起来;思维上呈现明显的“二次元倾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而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等同于政治宣传,内容没有结合当下时事热点,使经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距离感。同时,课堂上缺乏参与主动权,学生的思辨力和自主性得不到发展,难以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共鸣。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经管类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面临边缘化的境地,思政课堂管理缺乏制度规范,有部分学校出现发书不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仅是“点名课”的状况。由于思政课主流开展方式基本上以4本教材为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而在内容设计上,没有植入鲜活事例,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也比较教条。思政课堂上普遍是教师照本宣科,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环节极少,学生仅仅是对思政内容有所了解,但缺乏情感的共鸣与体验,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低,对历史和时事不感兴趣,思政学习出现“学一科、考一科、忘一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此现状下思政课难以承担起引领青年思想的义务和职责。
***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开好一堂思政课是建设中国特色课程思政的第一步。体育院校首先要推进经管专业思政课教学改革,优化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得思政课程不仅内容充实且能讲出特色,做精思政课的“盐”才能把课程思政的“汤”做得更好[14]。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思想政治的角度看待实际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思政课引领下,体育院校经管专业可以深入发掘文化课、体育课中的德育因素,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育与品格教育的关系由来已久,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始终重视体育本身的教育价值,洛克曾提出绅士教育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育,其中体育占教育第一位,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勇敢、礼貌等重要德性,达到良好的身体概念认知[15]。“现代体育之父”阿诺德也提出通过“竞技运动自制”教育模式培养勇敢、合作、遵守纪律等“基督绅士”品格,将文化课堂中要求学生遵守的规范通过体育运动来习得。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中国通向富强之路在于体育、德育与智育提高国民素质,其中体育为先”。从中西方体育与品格教育的历史溯源可看出体育自身发展历史与教育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体育表面由规则构成,实则是一种人类的伦理价值实践活动。而我国近代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中指出“通过恰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参与者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品质,通过运动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养成依道德意识行动的习惯,这些意识和习惯会迁移到社会生活中”[16]。经管专业体育教师要牢牢把握体育的迁移价值,在体育课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升体育素养。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体育素养为依托开展思政教育是体育经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
做信息时代的好教师,不仅要及时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储备,还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铸魂育人,让广大学生在深刻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7]。课程思政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两方面的素养,首先是家国情怀,其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各专业教师都应主动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经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丰富自己的思想,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历史重任,自觉地将自身成长成才融入关系到社会和国家前途的发展洪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要以“传道”为己任,做好思想引领,明确学校教学工作要点,强化政治意识,秉持融合互通的大思政理念,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体育经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架构重点就在于找出经管专业学科通识知识与思政教育间的联系和契合点,这就对各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保持对思政元素的敏感度,善于捕捉德育时机,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承载的德育内涵与功能。如知识讲授中渗透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展示他们的坚强意志品质和爱国精神,让学生感受体育魅力的同时,也体会竞技体育中的爱国情怀[10]。探索学科知识渗透的途径和方式,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乐于教,采用画龙点睛、案例嵌入、潜移默化等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和创造性的思考,从而达到“找准切入点,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
2019年8 月国务院发布《体育强国规划纲要》,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绘就了美好蓝图,现在正是扬帆启航之时。要想实现“中国梦”框架下的“体育强国梦”,体育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经管专业要聚焦体育强国梦,实现课程价值引领与时代引领的统一。在教学中挖掘体育课程的人文内涵,以体育精神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梦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反映,就是实现体育强国梦。加强体育院校经管专业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使他们能够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体育事业,帮助学生树立投身体育事业的信心。
体育院校经管本科育人机制改革需要从整体出发,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考核标准等多方面内容。在课程教学的目标上着力突出思政导向,建立覆盖各学科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教学内容上,结合体育时事热点、体育历史文化等专业内容等进行德育传授,既要与经管专业学习内容相关,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制定教学内容,在培养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各方面体现出思政教育要求,增强德育渗透性,加强各学科间的沟通和共建,也避免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内容机械化地讲授与浮于表象的理解。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标准予以修订,要立足于体育院校经管专业课程和学生特质,考试内容多以灵活的主观题为主,注重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而非直接套用背诵的知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增加实践考核环节和分值权重,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思政实践。
“课程思政”旨在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系统化、非机械化的思政教育。体育院校经管专业可以从传统优秀文化、经管专业知识及特色品牌课程中发掘德育内涵,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5.2.1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掘德育精神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各种文化思想道德传承的成果,凝结了无数的智慧和经验,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国学经典。体育文化历史、体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人的“六艺”教育中,其中“射、御、乐”就包含体育的内容,实现了传统的体育与美育、德育的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孔子就主张通过“射”与“御”使学生实践和体认体育的伦理价值,达到内在的自我反思与认识,实现“仁”的伦理价值教育与灌输,亦作为考察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手段。在众多国学经典中亦有相关体育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经管类专业知识相结合,给体育文化课程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带来了生动的国学经典的植入,增强专业课程内容上的新意和延展性,使学生对专业文化知识有更精准的把握,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加强对体育经管专业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知识培训,力图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体育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经典文化、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内容,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5.2.2从经管专业知识点中提炼思政元素
图1 体育院校经管类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图Figure 1 The mentality ma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sports colleges
***总书记在会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时指出:“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8]体育经管专业知识中蕴含丰富的运动文化知识、体育发展历史、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依托。体育经管课程可以从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来谈体育的独特品牌带动力量,梳理我国体育史不难看出,其发展轨迹也见证了我国社会的曲折发展历程。从近代体育“强种救国”的需要到新中国“提高国民素质,强健民族体魄”的根本宗旨;从容国团夺得首个冠军的高光时刻到“乒乓外交”后打破隔离坚冰;从振奋人心的女排精神到享誉世界的北京奥运;从全民健身计划到奥运争光计划再到体育强国梦,不管是体育健儿的榜样引领还是体育的时代内涵,始终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连,通过体育发展史向学生传递新中国体育背后的制度自信。在教学中将体育精神纳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经管本科专业课程中,确保其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把脉学生关注的热点与兴趣爱好,准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将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乒乓球教师在讲述裁判规则时,通过播放比赛视频,将裁判误判后得分选手主动示意纠正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在习得比赛规则的同时领悟到运动员的优秀体育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品德教育,最终建立起专业课与思政课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育人共同体。
5.2.3 从特色品牌课程中强化思政效果
体育院校经管专业应根植专业学科特色,借鉴“中国系列”课程、校园大师剧、高校党政上讲台以及优秀运动员开讲思政课等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结合体育时事和学生偏好,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打造深受广大学生们喜爱的体院特色品牌课,致力于开发“国球思政”“冠军思政”等系列课程,完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如上海体育学院以大师剧《蔡龙云》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一课,通过戏剧的方式生动展示并传承了中华武德,让学生通过具有精神魅力的大师剧增强对传统武术和武术精神的理解,推进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乒乓球馆探索“馆课融合”教学模式,率先开设“冠军思政课”,将讲体育与讲德育相融合,传承国乒精神。北京体育大学推出“奥运冠军开讲思政课工程”“现役运动员班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探索”“思政课智慧课程建设”等品牌课程,利用奥运冠军和优秀运动员的影响力和榜样引导力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天津体育学院举办中国舞课程思政汇报表演,将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融入特色舞蹈表演中,寓教于舞,将德育教育以舞蹈的方式展现,引发师生关注。体育院校加大对仪式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感,营造出全周期和沉浸式的育人生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特征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对宏大的叙事不感兴趣,更倾向于关注身边的具有鲜活色彩和生命力的事物。因此,思政课从教学内容到形式都必须针对年轻一代的特质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新时代育人要求对课程内容做全新的注解,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独白式”教学,采用“唤醒式教学设计”,细致深入思考专业课内容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建立广泛连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创造性思维。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从而为学生创设出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体育课程育人氛围,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要义于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之中,增强学生获得感。在思政教材中出现的较难理解的典型问题或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课堂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使经管专业课堂的德育教育更趋于个性化和趣味化,使德育教育深入人心,不断增强经管专业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强调将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侧重于行为锻炼与情感体验。体院加强育人外圈建设,通过课外实践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的壁垒[19],提高德育覆盖面。体育院校经管系要与团委、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实行思政实践学分制,学生参与红色教育讲座、红色旅游、红色地区体育赛事、社区实践服务、志愿服务等计入课程学分。编写修订思政课外教材,以红色文化资源打底,融入体育历史文化,内容上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新颖鲜活题材为主,传承红色体育记忆,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尝试“互联网+思政”模式,体育院校教师开设微信公众号,建立微思政平台,通过分享思政内容,防止学生陷入消极思想漩涡。学生在受教的同时未感到自己被说教,这是最好的教育效果。微思政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也强化了对经管专业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课堂、讲座与实践三个情境多措并举形成合力[20],实现育人立体化,最终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体育院校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聚焦价值引领,传播体育正能量,大力弘扬爱国精神,着力形成“三全育人”的特色举措,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以特色课程为支撑的课程育人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与方向,从课程体系改革、思政元素探索、学生需求把脉、课外思政实践多角度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统筹各学科与课内外教学资源,实现经管本科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体育院校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以培根铸魂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以兴体报国为追求,增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将个人小梦融入中国梦之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