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汪明华,马文友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在武汉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后,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跨入后疫情时期。所谓后疫情时期,是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的时期,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状态的阶段[1]。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政府和各级部门展开了针对性防疫、加强免疫的居家锻炼知识宣传工作,提高了全民体育锻炼的认识,普及了全民居家运动防疫的方法。为了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健身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2020年1月30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要求各地体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倡导居家科学健身,并指出要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居家健身的重要性,推广居家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疫情防控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指出,所有的新冠患者都将使用中药汤剂,另外将综合运用针灸、按摩、太极、八段锦等中医特色疗法。健身气功等传统功法介入新冠患者的治疗引发各方关注,健身气功在防疫期间成为了全民居家健身的“高频词”,这赋予健身气功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后疫情时期,如何让健身气功继续成为居家锻炼的运动项目,如何解决健身气功的现实困境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深度剖析了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发展的机遇及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在“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突发新冠疫情给我国体育事业造成了长期影响,也对当前并不完善的体育治理体系给予了一次沉重打击。就健身气功产业而言,新冠疫情同样给健身气功产业发展带来阻碍,但疫情期间的“居家健身潮”的兴起、民众对于健康和身体相关认知的觉醒、健身气功预防和辅助治疗新冠疫情的价值又给健身气功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希望。
随着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以及民众健身意识的提高,健身气功项目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身气功成为了被扶持项目;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广健身气功等养身保健方法,大力弘扬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中心印发的《2020年全国健身气功健康扶贫走基层系列展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健身气功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健身气功健康扶贫活动,发挥健身气功对于预防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积极作用。疫情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关于大力推广居家健身科学方法的通知》的基础上,要求各地健身气功中心、协会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疫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各地实际,广泛传播推广健身气功功法,普及健身气功科学健身知识,倡导疫情防控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广东省中医药局印发的《广东省新冠肺炎中医治未病指引》指出,健身气功可提高免疫力,预防新冠肺炎;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组组织专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指出,新冠肺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出院后,可采取多种功法习练;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出院后,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选择适当的传统功法习练。张伯礼等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指出,一些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也有助于增强自身抵抗力,如太极拳、八段锦等。综上所述,各种政策法规等为健身气功在后疫情时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居家健身在疫情的环境下,迅速地形成一种新的潮流文化[2]。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成为了疫情期间民众居家健身的必选运动项目之一。众所周知,健身气功是指在意念的主动控制下(即所谓的“气功态”),通过规范呼吸与肢体动作协调、使用言语暗示引导、控制意念入静、调动心理能动性的方式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使其趋于正常的体育锻炼方式[3]。疫情发生后,绝大多数地方健身气功协会在当地体育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第一时间下发了居家健身倡议书,暂停健身气功站点等各类户外聚集活动,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社会指导员在推广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倡导和推荐居家健身方法。针对本次疫情,各地也纷纷组织专家结合实际情况,宣传推广健身气功项目。如安徽亳州市针对小学生拍摄了校园五禽戏的教学视频,推广五禽戏,指导儿童科学健身,增强免疫力,调节身心;北京市通过北京电视台宣传了八段锦的健身功效;山西省组织专家创编“健身气功肺气功”并通过微信、优酷视频等在全省范围内加以宣传。
健身气功在疫情期间由于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受到了多方青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依旧面临了许多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传播途径、体医融合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往的运动场所与健身场所封闭或暂停使用,群众线下健身运动受阻。后疫情时期,随着防控疫情的常态化,运动健身场所的开放仍然有诸多限制,健身气功爱好者不能像疫情发生之前一样进入各公共场所(如公园、运动场、体育馆等)聚集习练,这无疑对健身气功的线下传播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线上教学、居家锻炼方式的兴起,健身气功也加入了线上传播的队伍。然而,健身气功的线上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健身气功项目受到其他健身项目如瑜伽、TABATA等的影响,难以在线上脱颖而出,发展新的健身气功练习者;另一方面,健身气功的原有爱好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这一群体线上获取、鉴别、传播和利用网上健身气功信息的能力较弱,很多练习者无法熟练使用移动可视化设备进行健身气功的习练;此外,线上传播的健身气功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且缺乏互动,这也难以满足中老年人习练者需要反复领做、纠错等需求。
疫情期间民众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同时也提出了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4]。体医融合是指基于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的科学健身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康复中,做到“体中有医”“医中有体”,两者相互渗透交融,全面促进全民健康[5]。在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的健身效果和在预防、辅助治疗新冠肺炎等方面的价值被大众所认知,体育系统和中医系统在疫情期间各自宣传推广了健身气功,但“体”与“医”尚未达到真正有效的深度融合,体育和中医两个系统没有成立跨部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体育和医疗在健身气功促进全民健康的理念、技术、业务、资源等方面的关联度、共享度、重叠度、对接度和协作度较小,没有“破壁”并形成同频共振;两者“各自为政”,没有发挥体医合力、协同促进健康的作用,仍然是“体育治体”“医学治医”,健康促进效率低下。具体而言,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双方的组织体系相互独立,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沟通媒介及政策支持,双方相关部门协作困难,难以融合在一起。因此,健身气功在后疫情时期要想取得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体医融合”之困。
《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从事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批准的健身气功功法辅导和管理的人员,均可申请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统称“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气功)”。第二十三条规定,申请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气功)技术等级称号,均应向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提出,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规定提供相关材料。目前,我国健身气功教学采取的是紧凑型模式,即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培训辅导员进行功法传授,辅导员需持证上岗[6]。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的调养身心、预防疾病的健身价值得以凸显。在后疫情时期要推广健身气功必然离不开推广其医学价值。但目前我国的人才储备并不能完全满足后疫情时期推广健身气功的需求。健身气功社会指导员大多为体育院校出身,他们熟悉健身气功的招式、套路、比赛竞技规则等,但大部分社会指导员缺乏与健身气功相关的中医理论知识;同样,中医从业人员虽然了解健身气功的中医原理与功效,但对人体运动原理、运动科学也了解不足,不能开具运动处方,即使能开具运动处方也无法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及督导,这一局面导致健身气功的健身、医疗效果不能凸显,阻碍了健身气功的传播。
疫情之下各方的危机应对引发民众对身体认知的理性再思考,为身体素养启蒙提供空间,体育与健康的关联将会更加密切,进而引发体育改革和理论发展的新思考,民众体育参与的模式也会有新的转向[7]。在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将面临新的境遇,其中既有严峻的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本研究将通过对其所处境遇对症下药来寻求解决方案。
疫情期间,民众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健康信息的积极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各类自媒体平台,如公众号、视频网站、运动类APP等也涌现了大量关于健身的信息。后疫情时期,推广健身气功项目极有必要改变以往线下传播的方式,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手段,扩大健身气功的线上传播途径,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通过公众人物(如影视明星、武术明星等)大力宣传健身气功,公众人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号召力,借助中老年人熟知的武术明星宣传健身气功,可以在全社会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中老年人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提升中老年人使用新媒体检索健身气功相关教学信息的能力;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中心聘请资深专家开展线上直播教学。此外,针对各类人群需求创新健身气功功法内容,如“助眠方”“降压方”“颈椎方”等健身气功处方,创编一些针对疫情期间的功法,扩大健身气功的受众面,如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委托河南中医药大学编创研发成人版明目功,这为疫情期间缓解人们视力疲劳提供了解决之道,可谓是实现了健身气功的创造性转化,更利于其在线上的传播。总而言之,健身气功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线上传播的优势,推进健身气功传播,拓宽健身气功传播渠道,创新传播途径。
在疫情期间,健身气功养肺方对轻型新冠疫情患者和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康复疗效,中医系统发布的新冠疫情指导意见或诊疗手册均指出了健身气功对预防、治疗新冠疫情及康复的积极作用。健身气功是一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其在健身养生方面具有独特效果。因此,在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应走“体医融合”发展之路。后疫情时期,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仍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抓住健身气功的中医价值,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体育系统和中医系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走“体医融合”多主体协同的发展模式。加强顶层机构上的合作与协同是当下推进体医融合的必经之路,体育、医疗卫生融合共生,有赖于政府顶层设计部门构建协同框架[7]。
人才是推动健身气功项目的实践者,是推广健身气功的基本保障。在民众对健身产品、健身知识服务更加迫切、更加多元化的后疫情时期,要推广健身气功,就需要建设“运动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中医医疗团队作为重点,要联合体育系统的优秀社会指导员进行健身气功授课培训,使其掌握科学健身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医医疗人员向“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转变[8]。中医医疗团队在向周边居民、慢性病患病人群开展医疗服务时,融入健身气功,使中医医生能够开具“运动处方”,提供个性化健身气功锻炼指导,将健身气功作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健康防病“关口”前移。另一方面,为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中医学理论知识培训。在健身气功社会指导员等级培训中,通过引入优秀中医师资,把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康复医学等医学知识与技能作为培训必选内容,并增加其在培训总课时中的比重,提高健身气功社会指导员对中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鼓励高校跨专业实施联合培养计划,为健身气功的发展储备复合型人才。
健身气功基于自身治未病与预防新冠肺炎的功能受到青睐,迎来发展机遇。但是在后疫情时期,健身气功的发展所面临的“老问题”和新困境束缚着其发展。因此,必须尽快破解健身气功传播途径之困、体医融合之困、人才队伍之困。
鉴于此,提出拓宽健身气功传播途径、构建健身气功“体医融合”机制、完善健身气功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后疫情时期的健身气功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健康之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