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胡亦江
(南京体育学院游泳学院花样游泳队,江苏 南京 210014)
2016年春季江苏队采用缺血力量训练方法,利用止血带绑住的上肢特定肌肉部位阻断血液流动,进而起到增大肌肉围度的作用,期望以这种方式去增大运动员上肢肌肉围度并提高运动表现。本研究主要研究缺血训练能否对于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力量和肌肉围度增长产生效果,通过分析江苏花游队备战13届全运会阶段8周缺血力量训练的实验数据,为如何将这种力量训练方法更好地运用到运动训练实践中提供参考依据。
以江苏花样游泳队一线队伍12名队员为实验对象。
表1 运动员基本资料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athletes
在实施8周缺血力量训练的前期,采用生物阻抗法测量运动员身体成分,采用生物阻抗法测量运动员上半身三维形态,采用1RM力量测试方法测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等上肢主要肌肉力量水平。8周的力量训练主要采用表2中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强度为65%~75%1RM,即各队员最大力量的65%~75%。此训练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强化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肌肉耐力,因为这三块肌肉围度若发生变化,可明显改善运动员上肢外观和围度。具体训练方法为:将止血带绑在上臂上1/3处,并尽可能勒紧使得血液阻断,在完成一组练习前勒紧止血带,结束后立即松绑。
运动员每周进行三次体能训练课,其中两次采用如表2所示训练内容,主要针对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缺血力量训练,并配合其他力量训练项目,每次体能训练约持续40 min,共持续训练8周。训练后采用同样测量方法测量肌肉体成分,肌肉围度及特定身体部位力量。
为证实抗阻训练对于上肢肌肉增大有效果,使用体成分测试,人体三维扫描测试和力量测试三种手段对队员8周中—高强度抗阻训练前后数据变化进行采集和反馈。
2016年4 月江苏花样游泳队12名队员进行第一次体成分测试,全队体重平均值为56.29(kg),体脂率为0.21,肌肉含量为41.9(kg),脂肪含量为11.70(kg),经过8周的缺血力量训练后,全队体重水平与之前无显著变化(P>0.05),而体脂率下降4.7%,脂肪含量下降4.9%,肌肉含量增加1.1%,经卡方检验体脂率,肌肉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有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缺血力量训练安排Table 2 Arrangement of ischemic strength training
人体三维扫描仪运用光学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进行三维人体表面轮廓的非接触自动测量,采集人体表面三维坐标的信息,并迅速高效地计算出高精度数据[1-2]。2016年4月份江苏队12名运动员进行上肢及躯干立面、数据和周长数据三个部分数据采集,并在同年6月份进行第二次采集。扫描时,扫描对象坐在测量位置,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侧举与肩平行,使用设备完成躯干、左右上肢图像采集,并通过计算机的转换得出人体三维数据(见图1)。
图1 顾X立面数据Figure 1 Gu X facade data
3.2.1 切面数据分析
图2 顾X切面数据(距离基准140mm)Figure 2 Gu X section data(distance to reference 140mm)
切面数据是根据各运动员躯干、左臂、右臂三个不同部位的固定位置,从肩峰处往下,0~200 mm等多个位置点进行人体横切面的数据采集。经卡方检验,第二次所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4可知,两次对比后较之第一次增加的百分比明显小于第一次的百分比,可能是脂肪在消耗并减少导致。
表4 躯干切面数据(%)Table 4 Data of trunk section(%)
3.2.2 立面数据分析
立面数据即为额状面数据变化的采集,取人体竖直方向的激光点,进行激光扫描,从立面方向进行人体肌肉围度分析和对比。
与切面扫描相同,立面扫描主要从人体竖直面对运动员进行点对点扫描并记录,通过卡方检验并换算成数据,直观地发现两次扫描采集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测试部位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立面数据(%)Table 5 Facade data(%)
3.2.3 周长数据对比
周长数据即为测量的三部分肌肉围度——躯干、右臂和左臂的周长,以此来对比8周训练前后肌肉围度增长大小。
表6 周长数据对比(mm)Table 6 Comparison of perimeter data(mm)
表6为12名运动员躯干周长均数,以“140 mm”作为基础点——即从肩峰处垂直往下140 mm处为例,训练12名运动员周长均值为(918.3±32.6)mm,而训练均值为(932.0±28.5)mm,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第二次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施止血带训练时,计划安排主要集中于使用止血带的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但是躯干肌肉围度的增大说明了在缺血力量训练时,非血流量限制的肌肉和被限制血流量的肌肉一样都能获得肌肉围度和增长肌肉力量。
经过8周有针对性的止血带抗阻力量训练后,左右上肢的肌肉围度均有增长,而左臂较之右臂要稍加明显一些,这说明作为优势手臂,右臂对训练计划的适应性较高,同样的训练负荷和计划对右臂起到的成效稍有下降。
整合三维扫描仪三个部分的扫描纪录——切面数据分析、立面数据分析以及周长数据从三方面可明确指出通过8周止血带力量训练,12名参训运动员在上肢肌肉围度上有明显增长。增长趋势依次为躯干>左臂>右臂。
上肢骨骼肌耐力测试取训练前后两次测验成绩,主要测试部位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等上肢主要肌肉力量,测试强度依照固定重量,记录在此重量下个人一次性能完成的数量。测试动作为前臂弯举(180°~0°)、臂屈伸(0°~180°)以及肩上推举。运动开始计时,直至该负荷运动终止,视为疲劳力竭,该段时间为运动持续的时间。三项测试前后个数分别增长42%、57%以及33%。
表7 上肢骨骼肌耐力测试数据对比Table 7 Comparison of test data of upper limb skeletal muscle endurance
各项测试数据由仪器采集并换算,由Sas Jmp进行统计与比较。
缺血力量训练方法主要应用于中高强度的抗阻训练(即60%~85%1 RM),这种训练可以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和卫星细胞活性,并减少蛋白质水解[3]。国外研究人员Yasuda在测试肌肉肥大变化时发现,使用止血带进行卧推训练后,肱三头肌和胸大肌厚度增加8%和16%,但在普通力量训练时变化有限(分别为1%和2%)。其他研究者观察了6周的缺血训练的低强度下(30%1 RM)卧推训练上臂和胸部肌肉的横截面区域变化[4]。经过相关试验得出,肱三头肌和胸大肌肌肉增加了4.9%和8.3%。日本研究人员安倍利用8位志愿者进行2周止血带训练,发现每天利用止血带训练,使得骨骼肌增7%~8%,是传统的训练方法中3~4个月才能达到的训练效果[2-5]。
目前对于缺血力量训练的研究表明,低强度的抗阻训练结合血液流动限制从而引起肌肉围度增长,对于缺血限制的四肢和非缺血限制的躯干和臀部肌肉都有影响[3]。而肌肉活动的强度对于肌肉的增大有重要作用,对于缺血限制的肌肉只有收缩强度达到最大等长收缩的10%才会增加肌肉围度,而要使非缺血限制的肌肉围度增加,收缩强度必须达到最大等长收缩的20%才会增加肌肉围度。所以通过分析证明,只有中—高强度的抗阻训练结合血液流动限制对训练部位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与意义[4]。
体能是任何项目达到高水平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花样游泳的比赛场上,新颖的编排、快速的变化和流畅的水域游进都要依赖强大的体能系统做支撑[5]。中国女性运动员,尤其是花样游泳运动员得益于中国体育独特的体制,拥有科学的训练手段和专业的技术指导,但由于亚洲人偏瘦的体态特征,在水中完成自选动作时难以凸显存在感,使得动作完成质量难以提高。2008年,花样游泳日籍教练井村雅代女士对中国运动员身体体格提出要求,认为外在肌肉条件也是花样游泳队员在比赛场上获胜的条件之一[6-7]。
江苏花样游泳队12名参加第13届全运会的运动员于2016年4月进行生物阻抗法测量身体成分,采用人体三维扫描仪测量人体上半身三维形态,以及采用1RM力量测试方法测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等上肢主要肌肉力量水平,经过8周的抗阻力量训练并结合血液流动限制后,进行再次测试。从数据中可观察到队员体成分、力量和上肢肌肉体积均有改善和增长,说明中—高强度抗阻训练并配合止血带对本队运动员上肢肌肉增长有明显作用[8]。
经研究证实,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通过数据整合证明,经过8周训练后,缺血训练改善了运动员的体成分、肌肉围度以及上肢骨骼肌耐力,是一种短期内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可以用于运动员力量训练,用来提高运动员力量的同时,增大肌肉围度;
(2)对于专业女运动员,缺血训练是一种更有效的、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员肌肉围度的训练方式,可在今后花样游泳训练中广泛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