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钟秉枢, 张建会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2.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化步伐放慢,国际体系的开放性和合作性下降,“强权政治、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横行,人类发展面临空前风险挑战,国际形势进入动荡变革期。”[1]面对疫情冲击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2]体育率先冲破疫情围堵,通过国际合作,复训复赛,以“空场比赛”“云比赛”等创新方式,为疫情下的社会复苏、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巴赫在2021年新年致辞中所言:“未来的几届奥运盛会都将成为黑暗隧道尽头的光芒,它们将把斑斓多姿的人类文明汇聚在一起,庆祝自己的团结与坚韧。”[3]疫情使人类社会对健康安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认知更加深刻,对体育促进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认同更加广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体育必将锚定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奋楫破浪,坚毅前行。在人文交流、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三大支柱的今天,清晰认识体育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价值,精准把握体育人文交流内涵,深刻总结双边和多边交流机制中体育人文交流的主要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挑战,探讨“十四五”时期深化体育人文交流的路径,对更好发挥体育主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词源》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4]。《辞海》中“交流”有相互来往、相互沟通和相互传播之意。广义而言,人文交流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来往、相互沟通和相互传播,涉及一切以人为载体的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5]。狭义而言,人文交流主要指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新闻及体育等领域的沟通和互动行为[6]。具体到国家而言,人文交流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民之间,为了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所进行的跨文化交往,包括直接交流乃至分享他们之间的不同理念和体验[5],具有文化、文明层面的意义,以人文领域的互鉴共享为目的[7],以人员交流、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为内容,获得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互信[6,8]。
在人文交流的核心本质中人是关键,双向实践活动是重点,促进相互了解是目的。开展持久、深入的人文交流,必须注重人民的主体性、活动的日常性和“人文”议题的广泛性[9]。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人文交流如同社会进程的孕育、开启、成长和结果,需要时间、需要经济进程和政治进程的共同协力一样,也需要将其作为整体性社会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获得其应有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7],其所具有的基础性、广泛性、先导性和持久性特征才能表现出来[6]。因此,体育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可理解为以体育人员为载体展开的文化交流实践活动,其本质是通过体育交流促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增进不同文化间的包容欣赏,化解不同文化间的抵制和冲突,厚植国家间的社会民意根基,为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关系的建立提供民心相通的基础,其作用需要通过开展持久、深入的体育人文交流活动来实现。就交流主体而言,人始终是体育人文交流的最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从根本上促进民心相通;就交流范围而言,既有政府间的体育人文交流,也有政府对民间、民间对民间的体育人文交流;就交流形式而言,体育人文交流是双向或多向沟通,旨在不同文明或不同体系间形成互动;就交流特点而言,体育人文交流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等特征;就交流原则而言,体育人文交流是体现平等与尊重、欣赏与共享、包容与互鉴、发展与创新的最佳场域;就交流效果而言,体育人文交流突出的是“春风化雨”式的潜移默化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带来的文化自信使中国人重新反思自身文化、文明的价值,并将对“人”和“文”的强调注入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解和构建,使得人文交流既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支柱,又成为当前和未来新型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10]。“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11]2019年10月,***总书记会见各国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及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主要官员时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体育对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成为指导体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发挥自身价值优势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彰显出体育在丰富人文交流内涵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将人文交流提太到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政府的创举[12]。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支持武术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深化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和重点体育项目发展等方面的合作。2019年,国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积极参与政府间人文交流活动,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体育交流活动。2019年,中芬“国家年”以冬季运动为主题,中芬双方在“国家年”框架内共举办活动62项,涵盖冬奥合作、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研、体育教育等领域,签署合作协议20多项,多名芬兰籍教练执教中国单板滑雪、北欧两项、冰壶和跳台滑雪队,近400名中国冬奥项目运动员在芬兰训练比赛[13]。在国家层面建立的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德、中南非、中印、中日十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体育从国家层面被确定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凸显出其在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成为深化人文交流的重要战略举措。
体育以世界各地都能看懂的“肢体语言”、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竞赛规则和运作程序,在人文交流中,尤其是在国家间矛盾和冲突上太的时期,更容易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成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重建国家间社会信任的重要手段。
2017年1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近年来,大国关系中的体育交流品牌正在逐渐形成。
中俄体育人文交流。2000年12月,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开展交流合作。2007年7月,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后,合作领域扩展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和青年等8个领域[14]。根据《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中俄青少年世代友好宣言》,中俄体育人文交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体育合作分委会会议自200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中俄青少年运动会,2006年起轮流举办,至今已举办8届;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中俄大学生冰雪嘉年华,2016年起举办。此外,“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丝路杯”冰球联赛也是两国着力打造的品牌体育交流活动。它们为中俄两国开拓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俄青少年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中美体育人文交流。2009年,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建立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写入了《中美联合声明》。2010年,中美双方在北京共同启动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在此机制内,展开了一系列体育人文交流活动并形成了品牌。中美体育研讨会,由国家体育总局和美国国务院体育联合办公室共同发起创办,自2014年至今已举办6届;中美大学生体育文艺周,由中国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美国帕克十二联盟共同主办,自2012年至今已举办8届;中美大学体育教育峰会,自2015年至今已经举办5届;中美高校体育论坛,自2016年至今已举办4届。此外,中美大学生女篮友谊赛、女排友谊赛、女足友谊赛,中美篮球训练营等也是两国着力打造的品牌体育交流活动。它们为中美两国体育专家、学者、大学生等提供了沟通互动的平台,有效增进了两国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夯实了两国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为中美关系不断积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英体育人文交流。2011年,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立,成为继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和战略对话之后中英关系的第三个支柱。在此机制内,中英双方签署了《中英奥委会体育合作备忘录》《中英体育协议》《关于青少年足球“明日之星”计划的谅解备忘录》《通过足球发展体育教育谅解备忘录》《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赴英留学项目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合作交流协议,形成了中英大学生体育文艺周、中英大学生英式橄榄球友谊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英国训练营等体育交流品牌,其中,中英大学生体育文艺周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主办,自201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这些体育人文交流品牌,不仅为中英双方在奥运会、足球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基础,更为两国青年朋友们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交流与友谊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中法体育人文交流。2014年,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立,交流领域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妇女、体育、青年、旅游和地方合作等10个领域。在此机制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法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在巴黎签署了《中法校园足球合作谅解备忘录》,约定双方将在校园足球教练员留学培训、校园足球队伍培训、交流与比赛、学术活动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中法大学生体育文艺周,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法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联合主办,自201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中法大学生足球挑战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法国训练营等交流活动逐渐形成品牌。这些体育人文交流活动为两国青少年互相深入了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中德体育人文交流。2008—2017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与德国内政部签署《中德体育合作意向书》,由双方共同创办、轮流主办的中德体育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为两国专家就体育主题进行广泛研讨提供了平台。2017年,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为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5个领域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双方开展了中德青少年国际营地论坛、中德足球合作成果展、青少年足球精英教练员培训班、中德大学生足球赛、中德中学生足球训练营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夯实了中德两国长久合作的民意基础,有利于双边和多边文明互鉴。
除了大国关系中的体育人文交流逐渐形成特色和品牌外,在其他双边交流机制中,体育人文交流也逐渐深入。在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内,我国在武术、乒乓球方面为印尼运动员提供强化训练,为印尼体育运动队提供技术指导等;在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妇女、智库、媒体、旅游等领域共同推动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新格局;在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内,两国在2020年庆祝建交70周年活动中共同举办了武术交流活动、中印体育友谊赛等[15],印方在华举办印度传统体育相关活动,中方在华举办中印国际太极瑜伽大会和太极瑜伽交流互鉴研讨会[16];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内,双方确定2020年为“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相互支持办好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奥运合作为纽带,提太两国体育领域交流合作水平,并同意将此势头延伸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17];在南太平洋区域,乒乓球运动成为联通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两国民心的重要桥梁,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平台[18]。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合作机制、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框架中,体育人文交流成为重要的内容且形式越来越丰富。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各种形式的体育人文交流活动成为有效的载体,实现了从政府间体育交流的单一“平面”,到政府、民间、企业相互合作的“立体”格局的转变[19]。中非双方在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合作重点实施的人文交流行动中提出了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的发展计划。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开创了一条中国与东盟各国友好交流的现代“丝绸之路”,搭建了民心相通的大舞台。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高尔夫国际名人邀请赛、CACXPO“网球之友”联谊活动、中国—东盟大众体育合作发展论坛,以及中国—东盟国际藤球邀请赛、桥牌邀请赛、篮球邀请赛、龙舟邀请赛等系列赛事,为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太级,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人文领域的互联互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了更多合作的桥梁。另外,在东盟东部增长区中,中国与文莱在文化、卫生、教育、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交流合作,以推动文莱在深化人文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20]。在南太平洋区域,乒乓球运动为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平台[18]。在金砖国家人文交流领域,2016 年10 月,印度果阿峰会期间举办的17 岁以下少年足球赛是金砖国家在体育领域内的首次集体合作。2017年,金砖国家运动会作为金砖国家人文交流一大亮点在中国广州举行,运动会在弘扬各国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普及传统体育项目、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促进人民友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金砖国家合作夯实了民意基础[21]。另外,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期间签订的《金砖国家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未来金砖五国体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22]。上合组织成员国一致认为体育是深化民间友好合作的有效途径,共同签署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主管部门间体育领域合作协议》,建立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体育部门负责人会议机制,定期举办“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和“上合伊塞克湖马拉松赛”活动[23]。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合作”)框架中,体育人文交流是6大领域之一,大学生冰雪嘉年华、大学生冬季运动节、中国—斯洛文尼亚冰雪运动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陆续开展(表1),无论是在体育合作机制建设上,还是在合作内容上,体育人文交流的深度不断扩展。
表1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合作”)体育交流内容Tab.1 The sports exchange contents Of China-CEEC Cooperation (‘17+1’ Cooperation)
在多边合作框架中,除了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主要对口磋商单位外,地方政府也成为体育人文交流的主要对口实施部门,推动体育人文交流合作走向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合作领域。江苏省体育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体育人文交流活动,仅2017年就为186批735人次的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办理出访手续,赴国(境)外参加各类国际比赛、学术会议、技术指导等体育交流任务,同时还打造了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带一路”品牌赛事活动。广西省体育局2014—2017年共接待越南、印度、加拿大、菲律宾、老挝等东盟国家40多批次655人次的运动员培训工作,并与东盟各国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交流活动。云南省体育局积极开展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开展了东盟“4+2”国际自行车穿越赛、“七彩云南·一带一路”国际足球公开赛、“一带一路·七彩云南”国际汽车拉力赛、中缅瑞丽—木姐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活动,从2016年开始至2018年8月间,先后接待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体育管理人员100 多人次来云南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和体育管理培训[25],为湄公河—澜沧江区域以及GMS(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间的人文交流注入了体育的魅力。青海省体育局积极开展的环湖赛、国际冰壶精英赛、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果洛无人机挑战赛、权力之巅WKF世界自由搏击争霸赛等国际品牌赛事,成为宣传青海的“金字招牌”和人文交流的纽带[2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体育人文交流作为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长期、多层次、多领域、参与者众多的社会交往进程,必然涉及大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以及周边国家关系,在当前的复杂局势下,开展和推进体育人文交流必然面临诸多挑战[7]。
当前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英国脱欧、美国“退群”、欧洲右翼影响势力上太、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各国抗疫边界封闭等一系列逆全球化行为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这种影响蔓延到体育领域,体育人文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内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网络安全战略报告》《国家情报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威胁。在此背景下,涉及中国的一些体育事件,可能给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带来制造国际舆论的机会,从而抹黑中国,为体育人文交流正在建立的民心基础带来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因素。如2019年10月5日,火箭队总经理达瑞尔—莫雷错误涉港言论(莫雷事件)导致中美双方的舆论博弈及外交较量;2020年1月6日,德约科维奇在谈及澳网是否会受到澳大利亚山火影响时,表达出的对中国空气质量状况的看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承办的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延期或易地举办,中国国家队海外备战参赛遭遇各种困境等。同时,一些西方政客频频借香港、台湾、新疆、西藏、人权、疫情等问题大做文章,时不时地鼓噪国际社会“抵制北京冬奥会”。这些体育事件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引起激烈的国际舆论争论,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其仍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挑起国际争端的借口,进而影响到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体育人文交流进程及实效。
虽然我国先后建立了十个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强化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中,我国目前执行对外人文交流的机构不仅涵盖中央多个部门,还涉及从中央到地方、从公营企事业单位到私营、非政府部门等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团体[27]。制度安排上,各实施主体间协调性、系统性不足[28];政策具体落实上,由于部委间复杂的层级设置,其相互之间衔接相对较弱[29]。人文交流项目大多既缺乏整体设计又缺乏有机衔接,导致交流项目分散化、碎片化,某些交流项目形式主义严重[30]。在体育人文交流领域主要表现为:第一,就机制设置而言,与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由外交部直接实施体育人文交流战略的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统筹协调各实施主体;第二,就顶层战略设计而言,将体育人文交流目标有效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时,还缺少国家层面的总体性战略计划;第三,就体育人文交流项目实施效果评估而言,缺乏衡量交流活动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第四,就体育人文交流理论体系支撑而言,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制约着科学推进体育人文交流的发展与建设进程。
目前,体育在国家人文交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体育人文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但就实现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目标而言,仍存在薄弱环节:第一,在我国与西方大国展开的体育人文交流中,存在西方大国对华输出多、需求少的现象,而且这些大国往往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运动项目与我国展开交流活动,无形中就会产生交流不对等和不平衡的问题;第二,在双边和多边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交流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类似,存在单一化和趋同化的现象。与不同文明与文化所在国建立体育人文交流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国别与区域体育研究作为支撑,特色鲜明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第三,由我国政府部门主推的一些双边或多边体育人文交流活动往往连续几届在固定地点举行,且参与单位也限定在固有的目标对象之中,可能导致体育人文交流活动区域不平衡、参与不平衡的风险;第四,“一带一路”倡议自实施以来,一批冠以“一带一路”名称的体育赛事在中国一些重点城市火热开展,但这些体育赛事以在中国境内举办者居多,参赛队伍也以国内运动员为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度不强,赛事影响力弱,赛事品牌效应低[31];第五,因体育人文交流参与门槛较低,易导致体育人文交流项目实施主体参差不齐,价值认知和理念不同,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
对于体育人文交流而言,国际传播能力还面临以下问题。第一,语言障碍是体育人文交流首先需要克服的挑战。在涉及体育人文交流的双边和多边机制中,语言复杂多样,就“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而言,涉及2 400多种语言,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其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共计78种,涉及汉藏、印欧、乌拉尔、阿尔泰、闪—含、高加索及达罗毗荼等主要语系[28]。第二,国际通用型体育人才严重不足。北京体育大学于2017年在外语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意识的开放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为国际通用型体育人才积极储备后备力量,但由于人才成长需要周期,国内专门培养国际体育人才的高校也不多,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人才短缺的状况。第三,国际话语劣势地位明显。与世界一流媒体相比,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仍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难以获得充足的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2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指出:“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由此,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家间人文交流,成为顺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因此,“十四五”时期,深刻理解体育在人文交流中的战略深意,更好发挥体育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作用,需从以下方面重点加强体育人文交流的实施路径。
当今国际竞争日益变为战略和文化的竞争,软实力事关国家外交的品质和品位,人文交流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柱[32]。印度为实现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实施了以人文交流为驱动的国家外交战略“季风计划”,以在印度洋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谋求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33]。瑜伽作为印度重要的软实力象征,在莫迪总理的亲自推动下,2014年12月11日,联合国第69/131号决议正式宣布将每年6月21日定为国际瑜伽日[34],这一决议标志着印度体育人文交流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澳大利亚为实现建设富有创造力的中等强国的目标,通过实施《体育外交战略2015—2018》《体育外交2030》,来增进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周边国家的关系。我国要在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体育成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必须做好体育人文交流的国家战略设计。首先,加强对体育人文交流的引导,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提太其战略地位,将之列入国家总体外交和国家战略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面对日益增加的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体育人文交流要有战略重点,体现出战略逻辑;再次,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沟通,积极利用好现有的体育人文交流资源平台,通过共同举办“国家体育年”等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战略思维、国际思维和法治思维推进各项体育人文交流活动,化解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理念、模式的疑虑和偏见,从而真正从战略层面提太我国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人文交流并不必然导向民心相通。2019年10月15日,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由韩国对阵朝鲜,在平壤金日成体育场举行,这是自1970年起两国首次进行的正式足球比赛,由于韩朝互不承认对方的国歌国旗,导致双方体育交流一直存在些许障碍,所以比赛对球迷和外媒封闭,仅国际足联和亚足联的少数官员被允许进入球场,最终双方以0∶0握手言和。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时常会伴有浓浓的火药味,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国家间更大的安全事件。此外,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日益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的联动效应明显[35]。2018年,台湾岛内所谓的“东京奥运会正名公投”活动,即是政治安全问题在体育领域的体现。因此,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35],加强体育人文交流中的风险应对。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高度风险防范意识。体育人文交流双边和多边机制中,涉及国家众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各不相同,在实施体育人文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对于未来的风险预判,除底线思维外,也要适度运用极限思维。其次,建立体育人文交流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要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应急风险化解体系(特别是预案和指挥),第一时间主动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和实操方案做好有效应对,以免引起与对象国及其民众之间的舆论分歧。最后,做好体育人文交流中的风险评估。在体育人文交流中要根据我国与大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使命和任务要求,分层分类,梯次推进各种体育人文交流项目,跟踪体育人文交流项目所在国动态,及时评估进展与风险,确立更精细的政策引导,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关系。
人文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要以人为本,久久为功,善于做人心的工作[32]。人文交流难以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社会学家Stephanie Coontz认为:“人们需要共享的故事和仪式把大家凝聚到一起,加强社会团结。”[36]实现心与心的交融,需要有一个双方认可的能够直入心灵的故事,而体育这一超越肤色、种族和国界的通用国际语言,最盛产的也是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共鸣的体育故事。正如Jan Haut所言,单一的运动员奖牌,如果没有特殊的值得记忆的故事,人们会很快忘记他。奖牌本身不会产生和创造归属感,只有相关杰出竞技表现的故事才能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37]。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双边和多边人文交流机制中非常重视体育人文交流,正是看到了体育的正能量、暖力量价值。***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8]因此,需要讲好体育人文交流中的中国故事。首先,提太利用体育软力量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体育人文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与不同国家进行体育人文交流时要立足双方,根据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特征,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择故事主角、故事叙述框架进行意义表达,让对象国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并理解中国所言、所作、所为。能力提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其次,挖掘具有国际交流潜质的中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除了重视武术、龙舟等项目外,还要注重挖掘开发与周边国家地缘和文化传统相似的传统体育项目,做到既能够通过武术、龙舟等项目与大国开展持久的体育人文交流,又能与周边国家通过特色民俗体育项目保持地缘相亲的邻里关系。最后,利用体育赛事平台讲好中国故事。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接力影响巨大,是因为8 000名火炬手中90%的人都有一个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愿景相关的暖心故事;2014年索契奥运会开幕式主创者向人们讲述俄罗斯的国家故事,使得全球人们看到了俄罗斯的多样性,感受到了俄罗斯人们心中的爱,并从中学会了理解和爱。这些经验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中国故事讲述提供了优秀的借鉴范本。
在国际关系中提高领导力,必须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纵观目前十大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人文交流开展的情况,与我国进行体育项目交流的国家,均是利用在国际竞技体育领域具有超强实力且在本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优势运动项目,从侧面阐释了双实力建设在体育人文交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39]因此,提高体育人文交流的硬软双实力至关重要。首先,确保硬实力和软实力保持平衡,发挥这种平衡产生的智能力量。这就需要摒弃单纯为了提太软实力而忽视硬实力建设的传统观念,正如当前我国与欧美国家展开的足球和冰雪等运动项目交流,需要在项目交流中学会使用巧实力,快速提太我国在这些运动项目上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进行对等交流。其次,体育人文交流中的双实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即时之利,而是滴水穿石之功,切不可急于求成[8]。再次,要培养一支致力于双实力建设的体育人才队伍。鼓励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的跨国别、跨文化的体育交流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提太我国在全球文化、人文领域中的形象是主要目的。制度化、长效化的合作机制与规范化、常态化的合作平台是开展和推进人文交流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8]。新阶段的人文交流必将把发展重点放在机制化、常态化和大众化方面,完善体育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首先,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体育人文交流的专门工作平台,聚焦国家战略,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官方和民间的具体实施,推动各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其次,建立并完善国内多元联动合作机制,不断推动体育人文交流的模式创新与机制协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激发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动体育人文交流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创新体育人文交流方式和形式,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具体项目运作。最后,加强体育人文交流研究的科学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做好体育人文交流的理论研究,从而为中外体育人文交流合作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提供智力支持。增进国内体育学术研究机构和智库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建立多元化认同体育科研合作机制,在人文交流框架下就体育的系列主题联合展开科学研究。
传播力等于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面对复杂多元的国际压力与挑战,提太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话语权是应有之义。体育人文交流对象国众多,压力和挑战不可避免,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和学习中提太体育文化传播能力与国际话语权。第一,提太传播意识和能力,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体育人文交流的国际传播品牌,通过品牌设计提高体育人文交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第二,设立专门机构统筹体育人文传播工作,完善体育人文交流视觉形象符号系统化、视觉化策略。第三,以体育赛事为传播载体,开展全媒体传播。体育赛事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媒介在塑造现代社会“公共历史”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记忆的深度”[40]。体育人文交流要利用好各类体育赛事,将宏观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既要有专业和战略层面的传播,也要有人文和公众层面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第四,加强与体育人文交流合作方国家媒体的互动,共同发掘能够引起共情的体育故事,增进中外民众的相互理解,及时做好舆情监测工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1]。体育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具有穿越时空,跨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力量,因而成为国家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的重要内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了国际社会的民意基础。展望未来,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的国际形势下,体育必然会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民间友谊之桥”和“文明共荣之桥”,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