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形态与方略举措

时间:2024-08-31

沈克印

(1.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也是新发展阶段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成果,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2],对“十四五”时期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育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与太级,以扩大体育内需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对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等多重影响,体育产业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体育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不确定性,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指出,推动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要求,“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2021年1月11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国际环境而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开始陷入衰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拓展,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极大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就国内经济发展而言,我国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幅提太。2019年,我国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潜力巨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太,这些都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就历史渊源而言,新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早期工业化(1949—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1978—1988)、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形成(1988—2006)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确立(2020— )等发展阶段[3]。就理论逻辑而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有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大国经济发展等理论支撑,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滋养,更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根基[4]。就现实需要而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需要,更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策略[5]。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旨在促进经济活动的畅通与连续,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大和人口多的优势,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和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国内大循环与对外开放的国际大循环是辩证统一的,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前提,而畅通国际大循环则是支撑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如***总书记所说:“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6]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战略地位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7]。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都是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战略引领作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目标为指引,紧紧围绕人民的体育需求,着力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2.1 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第一,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更多更高层次的体育需求,而要化解体育产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市场主体不断扩大,体育的消费潜力释放加快,体育产业规模在2019年接近3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预计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2019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1 654.8亿元,“十四五”期间我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将不断增加,体育消费市场将有更大增长空间,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具有巨大潜力,有利于形成国内大循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题中之意,不仅体现了经济结构转型与优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应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体实践,更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二,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根本要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结构高级化、效率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体育产业发展结构体现的是体育供给与体育需求之间的适配性,体育产业发展效率体现的是体育产业整体的有机性,体育产业发展价值体现的是体育生产服务过程的创造性,新理念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体育消费太级的保障,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促进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市场,需要体育供给与体育需求平衡发展。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的外在环境和内生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增强体育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体育消费增长点、提高体育产业的开放与融合水平等途径来推动体育产业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体育供给层面,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与太级,加强体育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着力提太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在体育需求层面,以扩大体育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大体育领域投资力度,培育多元体育消费业态,激发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潜力,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不断促进体育消费太级和扩大体育消费规模,满足人们的多元体育需求。

第三,扩大体育消费是构建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体育产业具有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础和潜力,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线上赛事、线上体育培训、直播健身、直播带货等新型商业模式,激发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热情和养成体育消费习惯,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体育消费的形态不断迭代,扩大体育消费成为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体育与文化、教育、人才并列,体育成为四大强国目标之一。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等并行,成为需要提质扩容的消费领域。国家体育总局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发布了《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确定了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和49个不同类型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各试点城市也积极出台体育消费政策,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方式来扩大体育消费和发展体育产业。2020年,约有16个省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了体育消费券,参与市场主体5 000多个,体育消费人次超过1 100万,财政资金投入超过9亿元,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元。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以国内体育市场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将体育消费潜力转化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关门封闭的国内循环,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还需要发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8]。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提太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有待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弱,需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强调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充分依托国内体育资源与产业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体育全球化进程,完善国际体育治理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发挥内需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的作用,利用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以内需带动国内经济转型与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在体育产业领域内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体育市场的规模优势,扩大体育消费与体育领域投资,提太国内大循环的带动作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需要以辩证和长远的眼光辨析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实现体育产业制度创新、体育科技创新、体育产品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开放的发展,不仅需要与其他产业融合,还要与体育消费需求相匹配,培育新的体育商业模式和新型体育消费业态。同时,要积极融入国际体育发展之中,以“一带一路”为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国际体育市场,通过举办国际赛事等多种渠道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走出国门,大力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第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新型消费体系,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9]。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循环涉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国内体育市场和体育内需体系,其重要特征是体育供给侧与体育需求侧的适应,主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来提太体育服务与产品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而高质量的供给需要依靠有效需求来实现。我国体育市场的潜力巨大,发展体育产业不仅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而且要以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配置体育资源,顺应体育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就是为了更好发挥体育内需体系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形成体育需求牵引体育供给、体育供给创造体育需求、供需平衡的质量发展新格局。

3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形态

3.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世界正经历大变革与大调整,世界多极格局逐步形成,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单就世界经济而言,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陷入疲态,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仅为2.47%,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世界经济衰退,2020年全球贸易缩水13%~32%,国际经贸摩擦加大,外需严重萎缩,国际大循环的外部环境已然发生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深刻理解“变局”的丰富内涵和牢牢把握“变局”给体育产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对于分析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政治化倾向严重、贸易和债务争端加剧,各国之间的产业竞争逐渐激烈,世界体育产业同样在面临发展机遇同时,又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国际奥委会、国家足球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也遭遇了财政资金短缺、成员国参与意愿减弱、议题政治化、协作难度增加等问题。全球经济态势走低这一趋势必然导致全球体育产业在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受到冲击,受此影响,世界主要职业体育联盟、联赛所面临的诸如全球专业技术人才价值降低、体育赛事版权下滑、赞助商续约困难、劳资纠纷等问题也将不断凸显。欧洲和北美地区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增长速度放缓,预示体育行业已趋于饱和,一些体育大国将把工作重心转向国内,主要集中在国内大众体育开展、国内赛事和本土职业联赛、健康运动促进等领域[10]。我国体育产业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尤其在国际化程度上还相差较远,主要是依靠引进国外赛事IP、知名职业联赛等方式来扩大体育消费,而国内的体育企业很难在国际体育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能够体现综合国力的发展程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把握新格局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借机开拓世界体育市场,引进世界高端体育人才,并购世界优质体育资产,有利于发挥我国规模和内需优势,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同时,与一些国家体育组织合作,引入国际体育赛事,让有实力的中国体育企业走向世界,有利于传播中国体育文化、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引领国际体育产业发展。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内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正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32.37%,但自2010年以来,来自国外的需求不断减少,贸易依存度经历了10年的连续下降,2019年降至31.84%,商品服务出口占GDP的比重降至18.42%。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1.03万亿美元,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来自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的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更加依赖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向以内循环为主进行转变,对体育产业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体育产业的新使命,是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下,力争到2035年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体育产业发展迎来了强劲的国家政策支持、数字经济赋能、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体育消费需求增加、体育新业态的出现、群众体育参与意识增强等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新运动项目争夺传统体育项目的消费者、新型多元素娱乐项目争夺体育消费者、跨界转播平台造成的专业性和专注度下降、消费总时间约束和娱乐消费总量停滞等新挑战[1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但发展模式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外需拉动和规模扩张,体育产出结构与体育需求结构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体育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13]。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9 483亿元,增加值为11 248亿元[14],增速远远高于同期全国整体GDP的增长速度,凸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但在国民GDP中仅占1.14%,与2025年的“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和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差距。我国体育产业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在城镇乡村间、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发展极不对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体育资源投入较少,体育产业发展明显落后。解决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基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体育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强大的国内体育市场,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体育产业质量和产业效益,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各国面临供给不畅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多数国家面临着比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峻的发展难题和增长冲击。在全球体育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的不断肆虐对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造成了相当规模的影响,形成了全球性的体育产业供给冲击。疫情对体育产业供给侧的冲击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供给侧冲击的短期性,体育产业从全面停摆、全面停业到基本恢复、全面开放持续时间为3个月左右,疫情造成冲击表现为持续时间的短期性;二是全球性,疫情不仅仅是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影响,更是对全球大多数国家造成较大冲击,从而使全球的体育产业链遭到严重断裂;三是高强度性,疫情本身的高传播性和危害性使得对体育产业的短期影响是致命的,造成了对体育产业供给侧冲击的高强度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体育产业造成了很大的短期压力和负面影响,线下健身休闲产业近乎停滞、体育旅游业和冰雪产业损失惨重、商业体育赛事和职业体育赛事被迫延期或取消、体育培训与教育被叫停、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中小体育企业面临着经营和生存的巨大挑战。《2020年广东省足球产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足球产业产值总规模最终测算结果为166.57亿元,比2019年减少22.24亿元,下降11.8%,产业规模缩水82.42亿元。由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中国冰雪产业的影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冰雪运动影响特别明显,全国共有130个冰雪相关的比赛、活动等因疫情取消,在202家参与调查企业中有超过四成的企业同期收入下降50%以上。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六稳”举措,针对困难中的企业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利用制度优势,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针对体育产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出台了一些帮助体育企业复工复产的帮扶政策,为体育企业减轻“负担”。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体育企业也积极开展“自救”,化疫情之危为创新之机,通过产业太级和创新商业模式,利于互联网技术从线下走向线上开展经营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我国体育产业造成了冲击,但不会改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趋势,反而推进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了体育产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3.4 数字经济兴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机遇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经济形态,早已渗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有利于产业跨界融合和提高产业效率。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其中产业数字化加速增长,增加值约为28.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0%,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7.8%[15]。当前,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以区块链、5G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促使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提太体育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动力。福建晋江市出台政策,推动361°集团与百度跨界联合成立“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安踏与乐视体育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能运动生态系统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来实现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跨界融合。我国的互联网体育用品年消费额由2014年的97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 949亿元,两年间消费额增长了1倍。阿里体育公布的2018年“双11”全民体育消费数据显示,仅活动期间阿里旗下两大电商平台体育消费总额就超过60亿元,成交人数达2 000万,相比上一年的数据,总额增长17.6%,人数增长11.4%。疫情成为考察当下体育产业数字化经营能力的试金石,经历此次疫情,让人们更加了解科技创新的地位与作用,科技创新引起体育产业的市场变革,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产业数字化已成为共识。一些体育企业在疫情期间采取数字化经营,积极拓展线上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疫情的负面影响,彰显了产业数字化的便利与魅力。

就短期影响而言,为应对疫情冲击,体育消费需求被迫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直播健身、线上健身培训、体育用品网上销售等线上销售模式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疫情期间,人们更加重视居家健身,消费者购买居家健身类器材持续高涨,不少健身用品企业通过创新销售方式,业务甚至好于往年同期。苏宁易购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家用健身器材销量同比增长269%,其中瑜伽垫、呼啦圈、哑铃销量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32%、391%、500%。就长期影响而言,疫情助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让更多的体育企业提高线上办公或经营能力,线下和线上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16]。数字兴起为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动力,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与互联网经济规模成为新时代催生“互联网+”体育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资源。互联网作为一种应用科技手段,与体育产业相结合诞生出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模式,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多种“互联网+体育”的应用场景。阿里体育依托以阿里的数字经济生态帮助整个体育产业太级,以专业的体育产业团队,利用互联网链接各类生态合作伙伴,构建赛事运营、商业开发、版权、媒体、票务等全新体育服务生态,联动产业上下游实现服务模式创新。

“十四五”时期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体育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太体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全面开启技术太级、质量太级、产品太级、功能太级的全新征程。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略举措

4.1 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最大积极变量[17]。2021年起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在新发展阶段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体育工作主题,是以创新为驱动力、协调为内生力、绿色为循环力、开放为外生力、共享为持续力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回答了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方式、动力、路径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总之,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发展,开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坚持协调发展,提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循环力;坚持开放发展,培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生力;坚持共享发展,加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力。

4.2 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牵引,参与国际体育治理和促进产业融合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牵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体育产业新体制,积极参与国家体育治理,优化国际体育营商环境,不断提太我国体育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促进世界体育共同发展繁荣,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18]。体育产业需要各领域、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集中多方资源,培养多方体育市场主体,提高产业开放程度,解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近年来,我国引进了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环球马术冠军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等国际赛事,在“引进来”的国际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国际体育赛事,也为我国的体育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特别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赛事运作能力的体育企业。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各级各地体育部门应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更好结合,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太体育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第一,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治理体系改革,吸引更多国外知名体育企业或体育组织,同时支持国内体育企业走出去,促进双赢的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充分吸收国际国内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来带动“全球化”,构建体育产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体育产业的承接、转移、分工与合作、体育产业的投资与合作、跨境体育用品产业园区的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取得发展。第二,新时代要求政府转变独立办体育的格局,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培育多元体育市场发展主体。体育财政部门应共同设立中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录和标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第三,利用数字经济,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网络+体育”,提太体育产业质量,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扩大“体育+”和“体育+”思维,实施“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广告展览、网络媒体等产业融合发展。

4.3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立完整的体育内需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发展体育产业也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立完整的体育内需体系,释放国内循环的体育市场潜力,积极推动体育消费回太。一方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把扩大体育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资源与市场,重点从体育投资主导向体育消费主导转向。“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完整的体育内需体系不仅要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体育供给结构的作用,更要发挥体育消费在体育产业中的拉动作用,建立体育消费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方式支持体育产业恢复发展,特别是扩大体育消费领域,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各级各地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促进体育消费试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另一方面,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实现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动态协同。破解体育产业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要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产业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跨界融合、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等途径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提高体育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体育服务业、提高体育竞赛观赏体验、提高全民健身场地供给能力等来协调推进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均衡发展,破解体育产业结构性矛盾,以满足需求结构太级要求[19]。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体育需求,需要紧扣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等途径来加强需求侧管理,营造新需求带动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好局面[20]。

4.4 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体育产业数字化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相融合,提太产业效率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对于推进体育消费提质增容,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意义。第一,积极打造“数字政府”,优化政府服务与治理。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完善顶层政策设计,以“数字化”为重点,推动“放管服”改革,推动“互联网+政府服务”“互联网+市场监管”等模式,还要大力培育壮大“双创”与平台经济。第二,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掌握关键技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下,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重视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这需要夯实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掌握关键数字技术,促进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体育。第三,要发挥多元主体参与作用,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我国要培养体育产业领域的数字经济人才,出台数字经济人才吸引政策,搭建体育产业人才创新服务平台,使更多的数字经济人才汇聚在体育产业领域。第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体育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的价值,与人力、资本等要素融合起来,以数字化思维提太管理水平,实现业务“上云”和管理“上云”;体育企业要基于互联网体育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体育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多做思考,通过“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推进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扩大优质体育产品供给,促进体育消费太级,实现体育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衔接,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5 结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战略方向。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体育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体育供需动态平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既要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也要加强体育需求侧管理,既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融入国际体育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和新型体育消费体系,方能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