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阻滞表现、畅通机制与保障措施

时间:2024-08-31

柴王军, 陈元欣, 李 国, 李杨帆

(1.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2.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3.南京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4山西财经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阻滞,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太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十四五”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如何顺应新发展格局,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以及如何落实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国内国际产业链上存在众多阻滞,面对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内需求市场持续扩大等多重影响,从学术界对体育产业发展“供需结构失衡”的共识出发,探讨体育产业阻滞表现、畅通机制与保障措施,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已成为时代所需。

1 “双循环”新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2020年,中央提出“双循环”战略,学术界针对这一热点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其中科学内涵是研究重点。综合而言,针对国民经济的“内循环”“外循环”通常从以下两种角度进行解读。其一,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将内循环理解为“内需”,相应地将外循环理解为“外需”[2];其二,从产品市场和资源供给的角度,将内循环理解为向国内市场提供产品服务和使用国内生产要素,将外循环理解为向国外市场提供产品服务和使用国外的生产要素[3]。陆岷峰[4]认为,国内”大循环”的重点是扩大内需。徐奇渊[2]指出,经济双循环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延续,不再是简单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涵盖了经济生产、贸易、分配、消费等环节。付万军[5]提出,双循环是为了统筹协调国内外总体形势。国内“大循环”的发展重点是充分挖掘国内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以及释放国内需求潜力,而国际双循环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充分发挥国内比较优势,形成规模经济。周跃辉[6]指出,国内大循环的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流通4个环节,涵盖了商品、资金、要素3方面的循环;国际双循环主要指货物、要素和外汇进出国内的过程;经济的双循环在于内外部市场和资源的全面、广泛、深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吕秀彬[7]认为,双循环是以满足内需为中心和出发点,依托国内大市场的优势,促进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与合作,促进国内外市场双向互联互通。一般认为,“双循环”是指在国际大环境发生变化之际,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双循环”力求改变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格局,形成内外经济循环促进,和平增长的新发展格局[9]。

综上所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以国内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政府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深化体育产业结构太级,旨在通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创造国内体育消费需求,并在国内良性循环中实现体育产业合理分配、流通,同时以国内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引导体育产业高质量供给;在体育产业的国内“大循环”基础上,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国际高水平赛事合作、适应国际体育环境、培育体育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推动体育产品与服务、技术、资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流动,使国内体育产业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发展更高水平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进一步反哺并带动体育产业的国内“大循环”,从而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全方位相互促进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的阻滞表现

2.1 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的阻滞表现

国内“大循环”主要是指体育产品和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周转,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构建新型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循环”,在体育产业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中,必须突破国内“大循环”的瓶颈。事实上,在国内“大循环”的各环节中,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均存在一定的阻滞。

2.1.1 供给侧:国内体育产业生产环节阻滞表现

就体育产业生产角度而言,主要表现在供给侧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供给内容。其中,政策制度环境对体育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体育企业的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体育技术创新存在“卡脖子”问题。在我国体育企业引进式的模仿创新发展模式下,发达国家采取只输出较为成熟的中高端技术而保留最先进的核心技术的输出策略,直接导致我国部分体育产业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形成了“路径依赖”。同时,国内体育产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以及基础元器件等方面面临“卡脖子”的困境。以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装备为例,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总体计划和任务分工方案》和“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科技服务保障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然而在体育装备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始终面临“进口依赖”和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10]。

第二,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其一,体育产业供给主体较弱,主要表现在缺少体育产业领军企业。目前,国内体育产业总体产量和规模较小,并且以小微企业为主,缺少具有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四经普”数据显示,体育制造业企业和体育服务业企业中均是中小微企业占绝大部分,体育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占99.34%(其中小微企业占96.43%),体育服务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占99.78%[11]。中小微体育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也存在不足。目前,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仍然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体育服务业缺少竞争力,企业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商业运作模式、产业服务方式、产品品牌塑造等方面。其二,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主导产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根据《2019年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2019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为831.9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6.1%;体育竞赛表演业增加值为122.3亿元,仅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0%[12]。

第三,体育产业政策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颁布,有效推动了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是体育产业政策也面临着政府难以实施的问题,究其原因:其一,地方政府在制订当地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时,不能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来发展体育产业,无法反映当地体育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其二,在政策落实层面,部门分工不合理以及缺乏协同联动执行合力,致使政策落实效果不佳。地方出台的体育产业扶持文件对各部门的职责缺少明确划分,具体分工仍有待细分和明确,部分省市缺乏针对体育产业的联席会议机制。其三,在政策成效考量方面,部分省份在考评体育产业发展效果时缺乏明确的考评体系和追责机制。如在体育税费优惠、体育企业用地、体育企业融资贷款等方面,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方面缺乏明确标准。

2.1.2 就业要素层:体育产业分配环节存在的阻滞表现

就分配角度而言,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具体到体育产业,主要体现在就业人口数量和收入分布上。在体育产业分配环节中对于公平和效率两者的兼顾程度会对消费环节中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继而影响居民对体育消费有效需求的释放。

第一,体育产业就业率低且报酬上存在极化现象。数据显示,2006—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相关领域就业人数从256.30万人增加至660.83万人。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就业呈现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还存在着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劳动者素质结构与体育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首先,体育产业就业率较低。最近几年,全球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全球GDP比重约为1.8%,其中,德国约为3.9%(2012年),美国约为3.0%(2015年),欧盟自2010年以来均高于2.0%。我国体育产业2019年就业人数仅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0.8%,比例较低[12]。其次,我国体育产业从业者产出率较低,且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以上海为例,2017年,单位人员的销售收入为45.52万元,即平均每个体育产业从业者每年可以产生45.52万元的销售收入,而韩国这一数据为98.66万元,是上海的2.2倍,韩国体育服务业的单位人员产出率更高,达到345.64万元,是上海的7.3倍[13]。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产业整体盈利能力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第二,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协调。当前地区间体育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且这种差距仍可能继续扩大。就具体产业分布的情况而言,截至目前已经公开2018年体育产业总规模数据的东部省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对应的体育产业总产出为4 295亿元、3 998.03亿元、4 000亿元、2 304亿元、1 496.11亿元,占当地的GDP的比重分别为4.17%、1.47%、1.45%、1.3%、1.7%;山西、安徽、湖北和贵州等中部省份分布对应的体育产业总产出为280.8亿元、986.2亿元、1 500亿元和213.7亿元,占当地GDP的比重分别为0.77%、1.1%、1.26%和0.63%[13];西部省份重庆、四川、陕西等体育产业总产出分别为423.99亿元、1 163.86亿元、225.17亿元,占当地GDP的比重分别为2%、2.8%、0.9%。由此可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产业规模较大,而中西部等内陆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并且这种地区间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也导致体育产业的成果在分配中存在不平衡现象。

2.1.3 资源要素层:体育产业流通环节存在的阻滞表现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要素流通受到阻碍较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职业运动员转会)、土地、人才3个方面。

第一,运动员交流转会政策存在诸多限制。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不顺畅,专业运动员和职业运动员的交流与转会限制诸多,不利于运动员的合理流动。根据《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规定,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及单项竞赛的运动员,在代表资格协议期或注册优先权期限内,经所属单位和行业协会同意并签署交流协议,方可变更注册单位。在职业运动员转会方面,以中国篮协为例,《运动员注册管理暂行办法(2014)》在第六十三条中规定:“办理转会须提交原俱乐部出具的《中国篮球协会运动员注销申请表》。”[14]由于大部分球队是地方体育局与俱乐部共建性质,俱乐部和体育局各占股份,导致体制和市场纠缠不清。

第二,体育场地设施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体育场地设施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达标已成为体育产业传统业态和新型空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一,城市体育场地用地不足。因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虽有所增长,但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客观上制约了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业态的发展。同时场地设施更新换代慢,设施破损老化现象严重。其二,体育产业新型空间建设用地指标少、项目推进难度大。在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新型空间建设中,因涉及用地红线、供地指标等问题,乡镇或体育部门难以协调,造成项目推进难度加大。其三,体育产业用地规划滞后且用地标准缺失。体育产业用地规划滞后,不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与其他行业规划难以衔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如何破除土地现有政策壁垒、获取优先规划利用权已成为亟待破解的发展瓶颈问题。

第三,体育产业人才流通渠道不通畅。首先,供需结构失衡。在需求方面,作为服务性产业,体育产业建立在新服务方式、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较高,而当前体育产业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供给方面,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优质人才资源,没有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虽然我国设立了“中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鼓励运动员就业与创业,但效果没有明显体现。其次,在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及政策落实措施。在医疗保障、落户、住房等方面对海外高层次体育人才、青年体育人才等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不够、体育人才引入相对困难,客观上限制了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1.4 需求侧:体育产业消费环节存在的阻滞表现

消费者需要具备消费能力并产生消费意愿才能形成有效的体育消费需求。现阶段从需求侧角度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在消费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阻滞如下:第一,体育消费规模较小。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较低,我国体育消费还难以支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难以保障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二,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就整个消费结构而言,主要表现为实物性体育消费,而服务性体育消费占比相对较低。第三,居民体育消费意愿不强。一方面,公共消费率偏低,挤压居民消费支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消费不足,使得居民个人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居民自身体育消费意识表现薄弱。目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普遍不足,具有实际体育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的人口较少,有效需求水平无法支撑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2.2 体育产业国际“双循环”存在的阻滞表现

体育产业国际“双循环”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将本国体育产品与服务、技术、资本投入国际市场,使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流通,从而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体育产品与服务、技术、资本在国际循环中存在各种阻滞,严重阻碍了体育产业国际循环的顺利运行。

2.2.1 体育产品与服务进出口存在的阻滞表现

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国际循环包括出口与进口两个方面。第一,体育产品与服务出口层级较低。2018年,中国体育用品业运动服装类出口21.61亿美元,占中国体育用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94%;运动鞋类出口额为22.19亿美元,占比为12.26%;球类出口额为10.37亿美元,占比为5.73%;训练健身器材类出口额为32.12亿美元,占比为17.75%;其他相关体育产品类出口额所占比重为52.32%[15]。在中国体育用品业出口产品品类结构中,加工贸易依然占主导地位。目前,中国体育用品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38.18%,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56.80%,其他贸易方式占5.02%[15]。在出口贸易中,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然多以加工贸易订单维持生存,导致了中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处于产业链底端。第二,体育产品与服务对进口依赖度过高。2018年,运动服装类进口额为0.37亿美元,占中国体育用品业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74%;运动鞋类进口额为2.29亿美元,占比为23.13%;球类进口额为0.47亿美元,占比为4.75%;训练健身器材类进口额为1.88亿美元,占比为18.99%;其他相关体育产品类进口额所占比重为49.39%[16]。就中国体育用品业进口产品品类结构而言,运动鞋类、训练健身器材类的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较大,进口依赖度过高,运动服装类占比较小且有所下降。

2.2.2 体育技术进出口存在的阻滞表现

一般而言,技术的引进与对外扩散构成了技术国际循环的主要内容。首先,体育技术引进空间受限。目前,我国对体育智能科技和体育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面对日益蓬勃的社会需求,我们在体育智能科技和体育大数据的供给侧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我们的高端体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处于国际技术领先地位的体育科技企业稀缺,在竞技体育训练和研究中实际使用的大量科技产品主要来自引进及模仿国外体育科技成果;第二,体育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数据获取方式、数据维度、数据质量、数据标准、数据安全等许多问题还需要有效解决;第三,就整体而言,我国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和体育研究的成果尚不能充分满足竞技体育的实际需求,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际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无法做到利用科技手段方便快捷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次,体育技术扩散空间受到挤压。随着我国许多高科技手段被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的各个环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竞技体育的“训练—科技助力—保障”的新模式已经形成,并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我国的总体技术水平相较发达国家仍有不足,自主研发技术和拥有国际专利认证的先进技术较少,当以技术入股形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就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标竞争,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我国在海外的技术溢出、市场开拓以及国家影响力的快速提太。

2.2.3 体育资金进出口存在的阻滞表现

体育投资资金的国际循环主要包括投资资金的输出和输入两个部分。第一,体育投资输出方面。近年来中国资本倾向于投资海外体育产业,主要收购各类位于足球产业链上游的足球俱乐部。截至2017年,已耗资超15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超过25家海外足球俱乐部[17]。与传统的海外投资相比,体育投资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高的位阶,面临的政治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存在着东道国法律监管、国内政策调整、文化冲突风险等。第二,体育投资输入方面。随着体育市场全域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国体育产业不仅施行“走出去”战略,更布局“引进来”战略。从2019年7月30日起施行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加大了对文化、体育类外商引入的支持,包括体育场馆经营、健身、竞赛表演及体育培训和中介服务等领域,体育相关产业多次被提及。2018年,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749个,比上年增加273个,同比增长57.35%;2019年,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804个,比上年增加55个,同比增长7.34%[16]。虽然外资已经开始积极关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总体投资结构主要在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场馆运营业,缺乏对职业联赛和职业俱乐部、职业运动员的投资,这些体育产业的核心资源还没有引起外资关注,不利于国际循环发展。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阻滞的畅通机制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在国内“大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4大环节,以及国际循环中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技术、资金的流通等主要方面均存在阻滞,制约了两个循环的各自畅通运行和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不利于我国体育产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积极开展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体系,提升体育产业供给质量;通过开展体育产业需求侧管理,积极扩大体育内需消费能力提升;通过创新驱动体育产业升级体育产业三大机制,疏通当前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中关键环节的主要阻滞,并进一步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作用下畅通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图1)。

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体系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质量提升机制,在“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引领”和“收入提升”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疏通体育产业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阻滞,促进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畅通。

第一,“体育产业供给结构优化”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体育产业存在诸多矛盾和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供需结构失衡方面。一是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虽然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大数量多,但产业普遍缺乏竞争力,缺少龙头企业,产业供给结构失衡[18]。二是供给结构缺乏合理性,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就需要从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扩大体育产业供给规模,提高供给精度,从而提高供给效率。这种产业供给端结构的持续优化,将直接促进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并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作用增加整个产业链条的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疏通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在生产环节的供给结构性短缺的阻滞。

第二,“创造引领”和“收入提升”效应。体育产业供给侧质量优化机制通过“创造引领”和“收入提升”效应的作用促进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体育消费的瓶颈。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消费需求为抓手,通过“标准化+体育”战略,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国际化标准,引导体育消费走“正确的供给道路”,进而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19]。我国消费者已经通过了消费需求的“生存阶段”,开始产生新的消费“发展阶段”的需求,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精确化。通过优化体育供给侧结构并促进体育产业升级,最终满足居民体育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精准化需求变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通过创造引领体育需求,也带来了新的体育就业岗位,从而带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将促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从而实现消费升级,疏通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在消费环节的阻滞。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侧质量提升机制,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仅可以解决中国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中高质量供给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也可以为体育产业生产环节高质量供给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也解决了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和体育消费意愿不足的阻滞问题。

图1 畅通体育产业“双循环”阻滞的作用机制Fig.1 Smoothing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blocked sports industry under dual circulation

3.2 需求侧改革提高居民体育消费能力机制

202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刘鹤副总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文,文章指出:“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20]由此可见,第一,“需求侧管理”是“新发展格局”这一大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理解“新发展格局”就要把握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第三,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同样需求侧管理也需要高度重视;第四,需求侧管理的要点在于扩大内需。双循环核心是扩大内需,抓手是畅通内循环、出台促消费举措、推动配套制度改革。

体育产业需求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扩大体育内需,提高体育消费能力,主要抓手包括居民体育消费、政府财政支出、优化出口结构3方面:第一,畅通国内体育产业大循环,主要通过“提太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制度改革,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规模作为扩大体育消费重要政策目标,优化体育产业收入分配结构,破除妨碍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体育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放宽体育服务业消费领域市场准入等。第二,在提高体育消费规模中,政府消费是应有之义,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体育消费劵,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需要加大比例。第三,体育产业出口是针对外部需求,通过本国体育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产品销路。

3.3 创新驱动体育产业技术进步转化机制

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产业技术进步模式由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促进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创新驱动体育产业技术进步转化机制,疏通体育产业双循环阻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从引进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体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高端核心技术的供给能力,提供解决高端重点领域技术投资的瓶颈问题,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帮助突破供给环节的阻滞阻碍;第二,在就业要素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对体育产业就业人员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吸引高素质劳动力从事体育产业,进而促使劳资结构合理化;第三,在资源要素方面,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体育产业深度应用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对接,减少在信息、人工、物流等方面的支出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突破体育产业发展流通环节的阻滞;第四,在需求侧方面,技术进步将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激发居民的消费潜力,同时,大数据、5G、云计算等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也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供给质量和个性化消费升级,打破体育消费环节的阻滞。因此,体育产业可以通过创新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化机制,更好地满足居民体育消费需求。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除体育产业阻滞的保障措施

4.1 持续深化体育产业“放管服”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推进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阻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诸多弊端不断消除,体育产业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太,体育产业发展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仍有优化空间:第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产业政策精准到位的体育产业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体育产业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太政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二,要健全职业体育发展机制,尊重市场规律,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职业联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的权利与义务,提高行业协会自治水平,推动行业协会发展。第三,构建体育产业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一方面,可由发改部门或体育部门要牵头,联合相关部门,针对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等阻滞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方案。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构建以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为主要依据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加快建立覆盖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体育从业人员等的行业信用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市场监管机制。

4.2 加快实施体育产业需求侧改革政策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没有体育消费的支撑,体育产业就像空中楼阁,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要在国家制定的体育消费政策基础上,深入推进政策在地方层面的实施,准确把握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和规律,促进体育消费增量提质。第一,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以“三大球”和户外运动为主的传统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等新兴运动项目产业,不断丰富体育赛事体系,引领体育消费太级;第二,地方政府要准确把握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针对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新业态,鼓励企业围绕新业态、新需求开发体育服务和产品,创新产品供给方式,增加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体育消费;第三,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鼓励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的传授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尽快出台促进体育消费的相关政策,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形式,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4.3 推动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是促进体育产业供需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通过有效的市场扶持结合有效的政府调控,加强体育产业链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技术进步的转化机制,加快形成体育产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方面,政府应综合运用体育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对微观主体加强鼓励和引导,使其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并提高投入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制度支持,继续强化原发式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努力跨越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壁垒,以及将其运用到体育产业实践中的政策障碍,合理增加对符合市场需求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的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投资,优化体育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推动体育产业中高档产品供给增加,加快形成体育产业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4.4 持续推进体育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一,合理降低体育产品进口关税,进一步扩大外贸,加强国内外市场的经贸合作,促进体育产品与服务更好地“走出去”和“引进来”;第二,立足国情,有效利用外资投资发展国内体育产业,并合理减少负面清单,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第三,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一带一路”等平台,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利用国际资源,拓宽和强化国内体育产业链;第四,深化国际体育商业环境改革,参照国际一流标准,不断优化制度建设,确保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促进体育产品与服务、技术、资金的国际流通,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5 小结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的逐步顺畅,将形成更新、更强的比较优势,有助于解决体育产业“双循环”面临的阻滞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技术及资金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同时,我国将以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水平、更强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并以体育产业“双循环”促进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的运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