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格局重构及优化路径

时间:2024-08-31

郭修金, 张 樱, 陈玉萍, 奚凤兰

(1.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淮阴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3.临沂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一个集体育、休闲、旅游、文化和康养于一体的复杂经济社会文化系统。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公布了首批96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完善城乡布局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着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为指导和规范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2018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通知》,2019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仔细梳理、研读上述政策文件发现,无论是文件指导思想中的“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总体要求中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还是“有效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等,从一般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都非常强调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的功能融合、协调发展。“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实现的根本目标,“三生空间”的重构事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成败。

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内涵、逻辑与要素

1.1 “三生空间”的基本内涵

“三生空间”是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的空间载体,涵盖了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等生产、生活的所有空间[1]。生产空间承载着居民实现工、农业生产的功能,在空间总量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地发展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产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居民提供生计来源,小镇居民从过去的传统产业转向体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上,小镇成为居民乐业的家园。生活空间是实现小镇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交往为一体的生活常态化,同时在生产、生活的基础之上为小镇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小镇建设必须坚守的底线。生态空间是保障小镇生态环境、提太居民生活质量与游客体验满意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低碳体育产业、合理规划绿色景观设计,加强小镇的环境保护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统筹“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的根本。“三生空间”建设布局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小城镇”空间建设的延续和新形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向农村延伸、辐射和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尊重与利用,以及不同的空间层次的营造,加强了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空间、公共空间,甚至是社会空间的重构。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也就成为“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空间重构的重要实践。

特色小镇是我国旅游产业和社会生活形态发展变迁下出现的新兴模式,其建设和发展是实现城镇“三生融合”的主体场域。浙江率先将特色小镇付诸实践,并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与认可,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浙江经验也随即成为全国建设特色小镇的模式借鉴。在互联网与交通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建设生活功能配套以及与自然环境有机整合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新型社区,不仅会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小镇的经济辐射作用,而且会带动大众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这种变迁,即契合大众在市场化中的创新追求,也顺应大众对休闲生活的诗意向往。因而,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而言,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

图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逻辑关系Fig.1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the sports and leisure town

1.2 “三生空间”的逻辑关系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依托体育运动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中小城镇,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图1)。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是根本,只有实现了生产的集约高效与生态的山清水秀,才能实现小镇居民的安居乐业,才能让生活空间更加优化、美好。首先,生产空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发展模式,生产空间发展高效,则会提太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小镇的生态承载力也会不断加强;反之,则会导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压缩,甚至对生态空间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其次,生态空间为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提供生态服务和保障,为两者的发展规定了方向,绿水青山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必须坚守的生态底线[2]。再者,宜居适度生活空间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活空间既需要生产空间提供经济支撑,也需要生态空间提供环境支撑,但是因为生态空间的脆弱性,生活空间的无限扩张也必然会反噬生态空间,造成生态空间的承载能力降低。因此,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既互为依托、融合共生,又相互制约。要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绿色、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是关键,即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

1.3 “三生空间”的要素构成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分布于环渤海城市群、泛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政策环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成为影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3]。具体到每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其“三生空间”是在多种具体要素的聚合之下形成的,其主要包括生产空间(特色产业、专业人才、商业模式)、生活空间(社区管理、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生态空间(资源环境、绿色生态)等基本要素构成(图2),只有在各要素合力之下,小镇“三生空间”才能实现从规划建设、投入运营到持续发展。

图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要素构成Fig.2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the sports and leisure town

1.3.1 生产空间

特色产业、专业人才与商业模式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产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特色产业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产空间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外体育特色小镇无不以鲜明的运动休闲主题来提太当地的产业和资源集聚度。法国霞慕尼小镇以优越的冰雪资源形成了集旅游、培训、医疗、赛事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奥地利的奥茨山谷通过温泉中心的建设将体育运动、温泉理疗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打造了以体育医学、运动器械和疾病预防为一体的健康运动休闲综合体[4]。同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产空间产业建设还需要考虑周边区域的整体性,利用互联网、交通物流等系统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产业联系,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形成一条完整的运动休闲产业链,进而塑造出运动休闲特色产业空间,从而实现小镇生产空间的集聚化与高效化[5]。专业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决定因素,运动休闲小镇产业方面的规划人才、管理人才、运营人才、专业运动休闲人才等,是小镇生产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此外,选择契合度高的商业运营模式也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产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商业模式是通过生产运营获得实际收入、实现盈利的重要方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能否可持续发展,以及小镇生产空间的功能与大小都与其直接相关。

1.3.2 生活空间

运动休闲元素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有特色的运动休闲元素就成为小镇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培育好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运动项目成为小镇生活空间规划的重中之重。文化是生活的精神内核,其赋予了小镇生活空间鲜活的灵气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特色运动休闲文化不仅可以彰显小镇的个性,展示小镇独具一格的人情风貌,更能提太小镇的生命力与核心竞争力[6]。故在小镇的生活场域里要着力推进特色运动休闲文化与小镇的融合发展,特别要注重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域特色运动休闲文化以及红色体育文化等,运用“文化+特色”助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活空间的培育。以蹴鞠闻名的山东临淄,将齐文化和足球文化相结合,通过产业布局建成了临淄蹴鞠小镇,并致力于将小镇打造成产、学、研、赛于一体的休闲足球产业新地标,使其成为弘扬中国足球文化的制高点。社区管理也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居民实现生活常态化的基本要素,小镇社区不仅是满足商业功能的旅游景点集群,更是小镇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尤其在小镇居民和游客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小镇的运营与管理,就变得尤为关键。在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单位、团体、组织以及居民等社会力量,积极参加特色小镇共建,实现社区自治也就随之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7]。概言之,生活空间需要加强小镇的生活服务功能,以打造出便捷、完善、繁荣的“生活圈”“服务圈”和“商业圈”。

1.3.3 生态空间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态空间的基本属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态空间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绿色生态涵盖了自然资源、园林景观等元素,其蕴含的“健康”“生命力”等生态伦理与运动休闲小镇居民生产、生活的追求具有高度耦合性。如浙江百丈体育小镇就是围绕“飞云湖”建设的集优美自然风光、健康休闲旅游、时尚体育基地于一身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百丈体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山水资源依托,把运动和自然生态相融合,打造出环湖绿道景观旅游带,使百丈小镇成为一个体育运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相生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因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态空间建设既要尊重自然,深入推进绿色、创新、共享发展,还要考量产业发展和人口增加等因素对原有生态格局造成的冲击,从而以构建生态长廊、加强对当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树立系统观念与整体思维来解决出现的各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统筹生态系统治理,协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三型社会”[8]。为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构建生态屏障,加强对当地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培育形成绿色生态理念,在对待生态环境时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以构建起系统化的绿色“生态空间”。

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建构面临挑战

2.1 “生产空间”:产业链条有待补强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三生空间”融合,并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生产方式是运动休闲小镇居民生产空间的集中体现,也是居民获得生存资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多数小镇并没有实现产业集聚。首先,源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规模定位不够准确,一般都选择在城乡结合地区进行规划建设,由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很多运动休闲相关产业不愿入驻小镇;其次,由于地域限制,产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并吸引相关产业人才入住。甚至有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房地产化”,房地产企业虽然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有既往经验的支撑,但未必能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运动休闲小镇的“特色内涵”。如果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成后仍然是单一产业模式,不能给小镇带来持久的生产活力,反而会造成小镇生产空间的萎缩。张家港凤凰镇贝贝足球特色小镇,拥有张家港凤凰镇大江纸业职业足球俱乐部,以及贝贝足球学校和“贝贝杯”少儿足球赛等,虽然在足球事业的发展上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小镇的核心赛事规模小、知名度有限,难以支撑小镇的特色发展。小镇产业空间布局联动性差、旅游产品结构失调、体育产业单一,尚未形成产业链[9],单纯以赛事为主导的足球产业模式造就的生产空间单一,既难以支撑贝贝足球小镇的发展,又无法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产城融合”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原则,不仅要发展独特、合适的特色运动休闲产业,又要使特色融入城市发展,完善特色体育产业链。

2.2 “生活空间”:基础设施有待夯实

在城镇化进程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同样面临着“留得住人”的问题,珍视历史遗存,将特色小镇作为乡愁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真正留住乡愁,留住风情,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源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生活空间规划,导致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重叠,同一空间即用于生产又用于生活,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居民的居住意愿和幸福感;其次,由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更多聚焦于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小镇建设过程中,多以景区化、园区化的模式来建设,生活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小镇居民生活空间被严重挤压,难以满足居民生活所需。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曾是传统的煤区,近年来,贾汪区打造出了“一轴、四片、五大主题”的体育特色健康小镇,以健康疗养、运动休闲和文化产业为核心,但是由于占地面积过大,且在规划建造时没有充分考虑小镇居民需求,导致分区碎片化,各片区间无法形成有效联结,形成割裂之势。同时,由于居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并未实行分区,导致居民的生活空间与游客的游览空间重叠,小镇居民要在游客涌动、嘈杂的空间中生活,居民的居住意愿因此大大降低,为贾汪特色健康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蒙上了阴影。因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生活空间”的打造,在激活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保留本土气息,从产业发展与居民精神诉求两个层面彰显特色小镇的“特色”,让居住其中的居民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最终成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内生动力。

2.3 “生态空间”: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生态空间是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产品再生产的空间载体,保护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态空间,是生态产品供给与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与内容。长期以来,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虽极度重视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建设,但收效甚微,多数的小镇生态空间失衡,一方面,源于在土地财政的逻辑下,城市地区寸土寸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多用现存的生态用地进行开发建设,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源于保护、建设生态空间的责权利不分明,成本与收益之间并不匹配,从而制约了各级主体提供生态产品的动力和效率。在此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态空间虽有建设和保护,但都极其脆弱,生态系统并没有形成有效循环,且在短时间内也难以修复。临沂航空运动休闲小镇以许家崖水库生态区为依托,集飞行旅游观光、体验培训、节庆赛事活动等一系列全产业链航空运动服务体系的小镇,拟规划建设成为国家级航空飞行运动营地示范区、富有特色的主题低空旅游目的地、体育运动与旅游带动的特色乡村发展模式实践区和国家级低空飞行运动比赛基地。但许家崖水库是饮用水源保护区,航空小镇的规划建设必然会对水源地生态造成破坏和污染,就建设情况而言,由于主体项目较多,多数农田和湿地被征用,虽然后期进行了一定的植被恢复,但裸露的黄土,飞扬的尘埃与周边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格格不入,“生态空间”呈现割裂之态,且一时难以修复,背离了航空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初衷。因此,在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过程中,应重视对“生态空间”的保护性利用,积极营造不同层次的生态空间,同时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其他政策协调发展、协同推进,避免出现破坏生态系统的现象发生,真正实现运动休闲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

2.4 “三生空间”:类型特色有待优化

由于每个城镇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就“三生空间”的视角而言,特色小镇所具有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三种功能的重要程度和相互作用方式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有着不同的空间结构。从“三生空间”的理念来认知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可以将特色小镇划分成生产型特色小镇、生活型特色小镇、生态型特色小镇和综合型特色小镇四种模式[10]。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大致可分为产业型(生产型)、康体型(生态型)、休闲型(生活型)、赛事型(综合型)等。产业型(生产型)主要以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为主,同时延伸至培训、研发设计、会展、互联网等领域,结合多个产业链环节,形成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康体型(生态型)主要突出当地养生资源特色,打造良好的养生环境。同时以体育项目为载体,以健康养生为目标,结合旅游、疗养等方式形成的康体型小镇,康体型小镇是体育与大健康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休闲型(生活型)通过加快环境的美化、设施的完善,旅游休闲、体育项目的引进、景区标准化创建等举措,融合基础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体验于一体,提供多样的体育休闲运动。赛事型(综合型)以体育赛事为核心,延伸发展与赛事有关的服务,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同时提供运动休闲体验活动,将运动比赛与旅游休闲结合。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严守“四条底线”: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避免“五种类型”:盲目把体育场馆、体育基地、旅游景区、美丽乡村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帽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体育特色,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布上,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打造特色。

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格局重构

在“三生空间”理念的引导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根据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以现代城市“三生空间”的格局为蓝本,再结合农村的地域分布进行规划。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突破了原有农村在空间规划上重物质空间、规划模式与生产或生活方式不匹配的局限[11],通过对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及其相对应的“三生空间”的优化调整,形成了既辐射农村又连接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模式。

3.1 生活空间“宜居”:多元化、便捷化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运动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外来游客生活居住的空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城乡建设联动发展,尤其是要加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小镇之外的运动休闲者蜂拥而至,外来资本与人才等各种要素也不断涌入小镇,将推动相关基础生活设施的完善,使生活空间多元化、便捷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将带来交通设施改善、园林绿化面积增加、科教文卫设施配套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等加快发展,提太小镇的宜居性,增强小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知。生活空间的不断改善太级也会增强运动休闲小镇的活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小镇建设,盘活小镇各项资源,极大地促进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国外运动休闲小镇通常以人口为主要载体,如美、德等发达国家六成以上的居民都生活在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人以业生,镇以人兴。运动休闲小镇在关注由“生产、加工、销售”所构成的相关运动休闲产品产业链的同时,还应格外关注小镇居民“生活空间”的重构,重视对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不断推动小镇居民在生活空间上向多元化与便捷化演变。重庆龙兴体育小镇就特别重视对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该镇是以大学城为核心向外辐射,在积极打造特色体育项目外,加强教育、医疗配套建设,建成了医院、影视城、中小学、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逐渐形成了领先的教育设施,生活空间多样便捷,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在这里定居。让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引得来人,留得住人,住得下人”,真正实现产、镇、人的融合,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是小镇建设的初衷之所在[12]。

3.2 生产空间“宜业”:规模化、集群化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核心产业,以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发展空间大的核心运动项目引领,培育或引入精品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以服务城乡居民、满足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多点位孵化“体育+”新业态,形成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核心的生产空间。随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断引入极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项目和赛事活动,小镇的体育相关产业日益集聚化,并形成特定的运动休闲特色产业集聚区,进而推动小镇的生产空间由传统产业区向运动休闲产业区的规模化和集群化演变。云南安宁温泉国际网球小镇最初选择地产项目开发,但是最终选择了网球特色项目,建造出红土网球中心。近年来,安宁网球小镇每年要举办20多个国际、国内的各级别网球赛事,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并形成了以品牌赛事为核心,集场馆经营、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旅游、体育健身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运动休闲空间规模化与集聚化发展,成为典型的样本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产空间的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有利于降低相关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提振小镇创新创业氛围、培育健全运动休闲产业链、扩张运动休闲产业集聚规模、提太小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3.3 生态空间“宜游”:低碳化、绿色化

新型城镇化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建设中,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原则[13]。特色小镇追求特色化的发展,生态环境更具景观化,品质要求也会更高。体育特色小镇以体育为特色,以观赏和体验为参与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自然景观是体育小镇建设的必然要求[14]。《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建设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体育特色小镇。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一种将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更强调自然区域的保护、游客的教育和社区的经济利益[15],是以良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为依托,采取绿色先行的生态方式,开展的一种“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为一体的全新旅游模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态空间将向绿色、低碳方向逐渐演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不断提太,生态服务系统的供给功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要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空间区域的相对独立性,绿色植被、园林景观以及人居环境都达到了理想状态。生态空间的低碳、绿色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生态屏障,将绿色、低碳与运动休闲融合发展逐渐成为运动休闲小镇的重要特征。浙江德清莫干山体育小镇,就是一个以低碳、绿色为主题的体育特色小镇,其将自然资源与体育、健康、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以山水为特色形成了极限探索、户外休闲、骑行等运动休闲业态,在各类体育小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模式”的典型代表。随着生态空间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公众对生态空间重要性认知的加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态空间必然会不断向低碳化、绿色化演变,并在空间区域上实现“三生融合”发展。

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优化路径

4.1 强化高质量规划引领,精准对接国家战略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营造,需要从顶层用高质量规划进行引领设计,以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经由“顶层设计—精准招商—产业落地—项目运营—推广营销”组成,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起点。在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指引下,各地应着力做好顶层规划设计,从历史文脉与自然生态中发掘运动休闲小镇的特色,结合现实需求做好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安排与功能区划,从小镇未来发展的趋势寻找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模式。为获得科学有效的高质量规划,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需要吸收专业的体育人才或者文旅规划公司进行调研,在小镇的设计与建设中,细化运动休闲项目选择、IP赛事打造、运动休闲空间布局等,以满足小镇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元融合发展,并通过小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提太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品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而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重要抓手助推国家战略的实现。

4.2 指导多类型错位竞争,优化比例协调发展

在国土空间绝对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形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中任何一个空间比例的增大都意味着对其他空间的挤占,“三生空间”比例协调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的本质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地域空间重构,其显著特点是区域性休闲与运动空间的再造[16]。在运动休闲小镇建设过程中,“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而生态空间提供的生态服务自我调节能力约束了生产、生活空间的发展规模和方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都以打造完整体育产业链条为目标,聚集体育产业高端要素,培育体育产业集群,围绕“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康养”“体育+教育培训”等,形成以体育为核心内容,以吃住行、游购娱、运健学为综合服务的产业聚集区。与此同时,一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产空间粗放式开发,生活空间无序化扩张,导致生态空间严重不足,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关系。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既需要足够的生产空间为其提供就业场所和经济产出支持,也需要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17]。“三生空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具有共生融合、相互制约效应。因此,需要优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三生空间”互动的结构关系,促进“三生空间”比例规模协调发展。

4.3 培育多主体协作运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离不开政府、企业、市场多元参与,因此,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是特色小镇运营的主要方式,进而形成运营的多主体协作模式(图3)。

图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政府、企业、市场导向图Fig.3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market orientation map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a sports and leisure town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则以推动冰雪旅游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较为均衡的产业结构,促进冰雪旅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一定的资源要素,统筹小镇“三生空间”规划设计,坚持保护性开发,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企业进行规划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强运营管理、开发运动休闲产品等,负责小镇“三生空间”的开发、建设、运营过程中各项目的推进;市场为小镇“三生空间”规划提供多种商业模式选择,如PPP模式、委托经营模式等。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分散财政风险,激活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政府负责小镇空间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等,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投资方负责小镇空间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在一段时间内拥有小镇的各项实际经营权,到期后归还政府或政府通过购买一体化服务的方式将小镇移交政府,社会资本撤出[18]。因此,在小镇“三生空间”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多主体协作运营模式,这样既可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保障作用,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4.4 提升全方位公共服务,切实夯实基础设施

健全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合理布局并不断优化太级的根本所在,也满足了居民和游客对多元化服务的迫切需求。政府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的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是推进小镇“三生空间”功能不断完善的重要推手,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太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加快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并举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供给方式多元化是提太运动休闲小镇“三生空间”功能太级的关键。政府主要负责完善道路交通、公共信息、运动项目、旅游安全、行政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此外,还需充分考虑小到休闲椅、公厕,大到银行、交通、医疗等便民性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与外来休闲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市场则负责资金引入、解决就业等问题以实现公共服务体系供给的多元参与。只有在政府、市场、公众等多方参与的合力之下,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维系,特色小镇才能长远发展。

4.5 整合多业态优势资源,推动融合特色发展

特色资源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根脉和灵魂,各镇皆有其独特的资源,要做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落俗套、彰显特色,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重要作用,基于特色资源,进行运动休闲特色产品与项目设计,推动体、旅、文、康、养等业态的融合发展,让特色资源成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灵魂。因此,需要根据地域及文化特点,深入挖掘、整合各类特色资源,如革命老区在举办马拉松赛事或其他赛事时,可将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作为赛事的起点或终点,以弘扬革命精神;在有湖、林等自然资源的小镇可根据地域条件开展环湖自行车赛、漫步、垂钓、水上高尔夫、龙舟赛以及康体疗养等项目。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三生空间”营造中,需要把小镇运动特色资源、地域文化基因与现代化的体育需要偏好等进行有机结合,要坚持体育特色资源为根本、文旅产业为基础、康养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并且以运动、宜闲、安居、乐业为主轴,促进体、文、旅、康、养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形成以运动休闲、赛事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多功能支撑的产业链。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背景下,运动休闲也逐渐常态化、全民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在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自然生态等元素的不断聚集及融入下健康发展,并融入城乡统筹发展之中。随着国家体育总局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的验收,预示着作为体育产业重要抓手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三生空间”融合发展规律,从高质量规划引领、多主体协作运营模式培育、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以推动多样化的运动休闲活动与项目在小镇的空间集聚与繁衍,最终打造出集运动休闲、旅游度假、乡镇社区为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综合体”。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实现产业、功能、形态、机制的强强联动,以防止“千镇一面”“房地产化”“新瓶装旧酒”等问题的出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助推体育强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的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