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马小雅,翟立艺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区块链技术、交通网络等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各行业领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合作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全球化经济的演进也使得行业中的竞争压力骤增,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延伸发展的突破点。跨界融合在部分领域、先进企业和个人的创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性意义的范例,相关科学技术、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等创新性发展成为跨界融合的重要支撑。关于跨界融合的研究领域涉及传媒、教育、文化、图书馆等,研究内容从概念性界定、融合机理分析、路径创新等方面均进行了一定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多样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跨界融合的广泛应用具有应然性。但是,跨界融合当前的研究现状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纵深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对跨界融合进行充分的发掘。因此,对跨界融合进行可视化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以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数据和图表为依据,对跨界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明跨界融合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对各行各业应用跨界融合理念推动企业行业发展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指明研究方向。
Citespace 是由陈超美教授所研发的可生成知识化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可以进行关键词、研究机构、文献共被引、杂志被引等分析。陈超美教授曾发文和著书针对Citespace 的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具有很高价值的参考意义,并且该软件的使用具有方便性、规范性、标准化的特点,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严谨的科学依据。Citespace 在中国被用于各领域的研究已有十年左右的时间,相对来说研究领域较为广泛,研究体系初具规模,此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利用此软件对“跨界融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生成相关知识图谱。研究通过由浅入深、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从发文量、关键作者及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来进行逐步逐层分析。深度剖析“跨界融合”的演进过程,分析当下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跨界融合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本实验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跨界融合”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2001 年—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 年10 月10 日。为保证研究价值,选取来源于SCI、EI、CSSCI、CSCD 、北大核心的文献,并对搜索结果进行人工核查,剔除重复文献、公告报道、采访稿、无资源等情况,共得到737 篇文献用于研究。
通过对知网跨界融合相关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统计,可以总体性分析“跨界融合”在各个时间段的被重视程度。由图1 可知,跨界融合的发文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可以总结出两个关键的年份节点为2012 年、2016 年。跟进这两个节点将跨界融合的整个演进过程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2012 年前(含本数,下同)的初始萌芽阶段,每年的发文数量变化较小,并且都保持在个位数,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年的时间。第二阶段为2013—2015 年,这个阶段为稳步上升的阶段,每年的跨界融合核心发文量逐年小幅度增加,是一个体现跨界融合趋势向好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为2016—2021 年的高速稳步发展阶段,年发文量保持平稳,连续六年保持高产,核心文献年发文量均在80 篇以上。故预测未来几年,跨界融合依旧会受到重点关注。
图1 跨界融合发表文献年份分布
在2016 年,核心发文量有一个陡坡式上升,这代表在2016 年跨界融合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质量高效的核心研究阶段。基于2016 年作为跨界融合研究关键性的一年,对2016 年的核心发文量(如图2所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6 年发表跨界融合核心文献涉及“互联网”相关的主题的出现频次较多,如主题“互联网+”(意义相同,与“互联网+”合并)、“互联网+思维”(意义相同,与“互联网+”思维合并)、“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发文数量分别为11篇、6 篇、2 篇、2 篇,共21 篇。而2016 年单个主题发文频次大于2 的文献总计为39 篇,“互联网”相关主题占比达一半以上。结论是2016 年为跨界融合发展的转折点,其中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2 2016 年跨界融合研究主题统计分析
对核心文献作者(如表1 所示)进行统计发现,本领域研究作者较少,发文数量在3 篇及以上的学者人数仅为11 人,共39 篇,约占发文总数量的5.29%。李凤亮为本领域的研究带头人,为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发表核心文献6 篇;唐衍军和朱成晨两位学者在此领域发文也较为活跃,分别为5 篇和4 篇。
表1 跨界融合研究发文作者排名
李凤亮主要研究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第一篇跨界融合核心文献发表于2015 年,主要意义在于对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进行的未来趋势的预测中提到跨产业、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导致业态重组加速,细化社会分工,引发相关行业、体制机制、人才培育的需求变化这一观点[1]。事实验证该观点符合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为文化产业及其他产业提供了发展方向,之后结合“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进行研究。唐衍军为近几年介入跨界融合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跨界融合理念下新文科人才的培育,跨界融合的应用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促进企业发展。这为教育学界应用跨界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结论为主要作者的研究都集中于同一领域,且研究具有一定成效。
通过对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的分析,可以获得跨界融合领域研究学者的合作密切程度。本研究将所检索的符合条件的导入到citespace 中,执行作者合作的相关分析,得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 所示)。该网络图谱中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为0.0831。从合作网络图可以看出各作者互相之间合作程度较浅,大部分作者还处于个人研究阶段,并没有形成研究群式合作关系,科研效能并没有发挥到最大。究其原因是跨界融合所涉猎的学科和领域较多,目前的研究体系较为分散,不同领域之间难以形成完备的合作模式,导致各作者之间合作难度较大,难以达成合作链接。图中唯一具有三人合作群组关系的顾继东、倪树培、严俊则都是在生物学本领域进行跨界融合研究的学者,这种外部进入较难并且跨界领域单一的跨界融合研究,更容易产生合作关系。
图3 跨界融合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从表2 可知,通过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频次最高为4 次,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发文频次为3 次,当前参与跨界融合研究的机构较多,但是各个机构的发文数量较少,发文数量在三篇及以上的机构仅为6 个,以高校为主要科研力量,其他为各研究院和图书馆等,明显单方研究机构的研究力度不够,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发文数量较多的研究机构集中于媒体、传媒领域。之后对各机构的合作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发现节点密度(density)几乎为0,故此处不展示合作网络关系图谱。这说明各机构之间合作程度很低,各机构现处于单个独立研究阶段。
表2 跨界融合研究发文研究机构排名
1.关键词分析
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代表在跨界融合研究领域中被研究的频次越高,被重视程度越高。研究的热度越大,节点的“靶心”为蓝色往外逐渐变为绿色、黄色、红色(注:上相关期刊数据平台可查清晰电子版),代表所关联节点的年份由远到近。将检索结果导入到citespace 中,设置“Key⁃words”,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进行关键词共现可以找到研究热点。可以看到在此知识图谱中(如图4 所示),字体越大代表该关键词被关注得越多,连接线越粗代表关键词之间联系越密切,关联程度越强。跨界融合的关键词(节点数量)=473,E(连接线数量)=776,密度=0.007。通过分析所得关键词主要为“跨界融合”“跨界合作”“互联网+”“产教融合”“媒体融合”“图书馆”“产业融合发展”等等,并且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较弱。一般情况下,中心性大于0.1 的关键词较为重要,经过统计仅有“跨界融合”“跨界”“媒体融合”“互联网+”四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大于0.1(具体如表3 所示)。其中,关键词跨界融合的中心性为0.38,处于关键词中的中心地位,与其他各关键词联系最为紧密,关键词跨界也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为紧密。综合来看,研究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表3 跨界融合研究重要关键词
图4 跨界融合关键词知识图谱
第一类跨界融合的概念性质意义类。在不同的行业领域,虽然跨界融合的概念略有不同,但是都是围绕“界”和“融合”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各热点基于跨界融合的内在需要、理念分析等等。跨界融合的理念在中国较早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真正逐渐被定义是2010 年左右在媒体业的研究,这种对跨界融合的定义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引发了各领域对跨界融合的应用。比如,在传媒出版业,关于出版融合的定义的研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相关学者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梳理分析,对通用的概念进行归类分析,为更好地推动出版行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概念性参考。随着跨界融合研究的深入,其应用的成效被人们关注,出现了企业绩效与跨界融合之间的关系等意义类研究。
第二类特定背景下跨界融合的研究。此背景主要是指大政方针、新兴经济运作模式、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视域背景,如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对创业农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扩大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构建创意农业跨界融合型发展模式;在产教融合政策下的多方主体的融合研究等。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大部分的研究着眼于“互联网+1”或者“互联网+N”的研究模式,以互联网技术来拉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在融合中的作用多于其他的融合主体,在这里互联网技术符合工具论,是作为一种对企业再造的“器”存在的[2]。这种“器”的使用要求互联网企业要与传统实体企业形成和谐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够达到最大效能,因而“互联网+”是一种“跨界经营”现象,这种观点下的跨界融合明确了双方受益者[3]。针对跨界融合对于互联网本行业影响的研究较少。
第三类定位某行业基于跨界融合的方法论研究。由最开始的双方融合发展到多维融合,由应用广泛的传媒业发展到教育业、旅游业、新兴产业等,在演变的过程中研究的内容逐渐细化,开始着眼于某一地区、某一细分市场等。
2.热点词聚类分析
将跨界融合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后能够反映各领域的研究情况。将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Q=0.7884,S=0.8097,说明该聚类分析具有合理性和显著性。该分析设置只展示前6 个标签,分别是“跨界融合”“跨界”“图书馆”“产教融合”“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每个标签下都囊括若干同类型的关键词(具体如图5 所示)。以下就图5 中重要标签进行分析:
图5 跨界融合关键词聚类图谱
第一,跨界概念研究。从广义上来说,跨界是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事物中运作,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狭义上来说,提到跨界主要指的是经济管理学中的概念。根据各项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跨界的范围逐渐扩大,跨界的概念是动态发展的。陈宪讨论了长期被作为非贸易品或不可贸易品的服务如何通过与制造业、农业等融合实现服务物化进行跨界的问题[4]。之后,罗珉将跨界定义为不同的领域、行业乃至文化、意识形态而碰撞出新的事物[5]。张骁等人将“跨界”扩大为企业通过一系列行业内或行业间的边界跨越活动来管理企业边界,既包括行业间的跨越与合作,也包括行业内的渗透与融合[6]。此时的各个领域的跨界已经基本实现可操作性,接下来的研究主要进入搭建跨界模式和跨界应用的阶段。
此处“界”可以理解成边界的意思,对于跨界中“界”的理解不同,对跨界的解释各不相同。将目前的跨界总结为在行业跨界、区域跨界、线上线下跨界、企业内部跨界新领域等方面的发展。(1)企业跨界。这是当前主流的跨界融合的形态,是最常见的对跨界的理解。从实现产业融合的目标来看,企业跨界是其中的着力点,是最普遍的跨界主体,能够为跨界融合的后续发展提供经验。(2)区域跨界。在区域跨界中,“界”可以理解成“地界”。区域既可以指的是国与国之间,也可以指比如城市之间等小范围地区。对于跨界融合中的区域划分不局限于行政划分,也可以是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的跨区域融合。Ramasamy 等人提出“Sister city”,所谓的姐妹城市注重文化和贸易的跨界[7]。我国的港深跨界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合作模式。区域跨界涉及的各方各面,一个区域存在各行各业,并且存在着经济差异、人口素质差异、政府颁布的地方政策差异等。区域跨界是跨界方式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协调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3)线上线下跨界。现在的线上跨界主体主要是集中在电商平台,线下的跨界主体丰富多样,主要还是以线上线下的产业跨界为主。常见的模式有电商生鲜跨界模式、电商快递跨界模式等。以电商快递跨界模式为例,王宝义提出来这种模式的产生是因为快递行业与电商行业共处于网购交易环节中,而且二者的市场都需要做出新调整,现实基础和利益驱动促成了电商快递跨界[8]。盒马生鲜的线下超市也是线上线下跨界较为成功的案例,徐芬等人通过购买者行为理论构建的模型得出盒马生鲜由线上延伸到线下的新零售模式,对线上线下的购买都产生显著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9]。(4)企业内部跨界新领域。随着企业的逐渐做大,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设立新的领域的公司,基本上都会是在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上向前向后延伸或者是进入相关产业。在跨界的初期,企业所涉及的领域技术水平不高,进入风险较低的领域。
以上这四种跨界模式相互融合互相交集,还会逐渐发展出许多混合跨界的模式。不论是哪种跨界模式都是由各个企业或单位之间的跨界来呈现的。
第二,跨界融合中关于“融合”的研究。跨界融合并不等同于跨界合作,它是跨界合作的进一步延伸。很多研究学者在界定跨界融合时,普遍认为其定义与产业融合极为相似。跨界融合是产业融合从企业层面来定义的;而若从两者本质来看,基于产业与企业的互动性及内在逻辑,其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10]。产业融合的定义已经比较成熟,刘晓明将其基本上定义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由于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经济现象[11]。这种现象的出现造成了大到行业小到企业的边界模糊,并且催生出许多新生的领域。而在某些领域,跨界融合被定义为是产业融合的最新阶段,跨界融合属于产业融合的范畴,是产业融合打破边界感的新突破。陈颐指出“融合”是指跨界的产业在相互渗透中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框架结构,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未来将集中于新兴技术、新兴业态等方面[12]。夏毓婷将融合方向划分为技术、市场、功能、产业演化四个方面[13]。目前跨界融合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跨界融合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来说界定较为模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结合前文内容来看,跨界融合是借力于产业融合的发展基础,出现在产业融合之后的新突破新发展。之后交易模式的跨界、大区域的跨界等都会被纳入跨界融合的范畴。跨界融合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是以一种经营思维存在,引领行业打破线上线下固化边界、区域固化边界等,实现立体多维发展。
第三,媒体行业融合研究。近年来,受到互联网技术、自媒体行业等的影响,传统媒体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纷纷进行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则能加快传媒行业的传播渠道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加之当前为信息化时代,而新兴信息技术与传媒行业联系紧密,所以在传媒行业应用较广。新旧媒体的融合涉及内容、渠道、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融合,新媒体的融合可以通过转型升级和兼并重组路径进行[14]。研究还结合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从上到下进行融合创新。媒体企业的跨界融合改革要想成功,就要抓住时代特色,摸清经济发展脉络,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被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所抛弃。
从图6 中可以看出跨界融合在2005 年左右被引入研究,在2007 年—2010 年大多的研究围绕艺术、传媒领域进行。近五年,跨界融合的研究更倾向于多点拓展式,结合“新业态”“乡村振兴”“数字文化”等进行研究,但是都未形成规模较大研究热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各个领域学术研究只在乎抓住时事热点,所进行的热点研究成果时效性强,首创性和可引用性弱,很难在此研究基础上做广泛的扩展和深入探究。
图6 跨界融合文献关键词时空图谱
直至2015 年出现近十年来最大的节点——“互联网+”,曾经的研究主战场媒体行业也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开始结合“互联网+”融合推进“数字出版”的研究。“互联网+”研究热度的猛增不仅仅是因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因为2015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017 年,首次明确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之后便引发了“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成为继“跨界融合”之后的首个研究爆点,至今为止热度较高的节点,到现在依旧对图书馆产生着重大影响。
从核心文献发文时间来看,跨界融合的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高发文的平稳趋势,跨界融合近5年一直备受关注,总体发展向好。
从发文作者之间的联系来看,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的学者较少,并且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薄弱,多为单独研究,研究成果停留在一个角度的表面,对一个关键节点的研究不够深入。
从发文选题的关键词选择和定位看,论题紧抓社会热点,通过“互联网+”新兴技术、新业态等现实场景,将跨界融合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跨界融合的应用和发展。但是总体来看,跨界融合研究广度具备,但其研究深度不够。
1.催生出能为企业跨界融合提供咨询和服务的中介公司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跨界融合需要考虑对方企业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人才引入的情况,同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拟跨界到相关领域的信息作为支撑。而现代社会信息冗余庞杂,新的政策信息层出不穷,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构建不够完善,反应灵敏度不高,信息攫取速度不够快,数据分析能力不强。跨界融合自身可能会催生出类似于中介机构的企业,以对整个大环境中的企业、产业进行数据的搜集、整合与分析,为中小型企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信息咨询和跨界服务。如果市场上出现此类型的企业,说明跨界融合即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也是打破信息制约、资金基础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重新分配,也会对产业结构、公司内部结构产生影响。
2.行业巨头与相关领域的中小型企业群进行跨界融合
作为行业巨头不但是利益的集中地,也是带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发动机”。行业巨头的跨界合作可以不急于吞并相关领域的小企业群,而是利用小企业群的集思广益促进自身的发展,避免造成利益固化,失去创新能力。比如,2020 年,光伏产业巨头隆基与各个电站行业签约,旨在通过跨界合作,探索光伏的新业态,实现跨能源的融合。这一的跨界融合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过去,由于新兴产业的知名度不高,大多制定的战略都是利用传统产业带动新型产业。而当前大数据技术、5G 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到来,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技术基础。新兴信息技术既能促进各行业打破边界进行融合,又能够推动其他各行各业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如何充分发挥新兴信息技术在未来产业融合中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