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林国中,王振宇,谢京城,刘 彬,马长城,陈晓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191)
骶管囊肿是指发生于骶管内的脊膜囊肿,大多为先天性,是脑脊液由硬脊膜薄弱处向外疝出形成。疝出的地方常形成一种类似于单向阀门的结构,脑脊液只向囊肿内集聚而无法外流,导致囊肿逐渐增大引起症状[1-2]。按目前普遍认可的椎管内脊膜囊肿Nabors分型,骶管囊肿包括NaborsⅠB型和NaborsⅡ型[3],但在临床上还可见到一种特殊类型的骶管囊肿,即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4]。这类患者大多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 治疗上也有一定特殊性。2010年7月至2017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21例,于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本组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14~64岁,平均38.5岁;病程10天至10.5年,平均2.73年。
慢性腰骶部及会阴区疼痛15例,其中沿受累神经根分布区扩散的慢性自发性疼痛7例,双下肢麻木10例,双下肢无力1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2例。体格检查提示鞍区针刺觉减退7例,肌力下降10例,下肢肌肉萎缩3例,跟腱反射减弱9例、消失8例,下肢病理征阴性。
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X线检查均表现为骶管管腔扩大、骨质受压变薄,其中5例合并隐性脊柱裂。CT检查亦可见骶管管腔膨胀性扩大、骨质受压变薄,其中轴位CT及表观重建可见骶椎椎板的薄弱或缺损区。MRI检查均为骶管内单发囊性病灶,其中腰5至骶2水平4例,骶1至骶3水平6例,骶2至骶3水平6例,骶2至骶4水平5例。囊肿在MRI平扫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囊壁无强化。囊腔内可见终丝结构,大多因脂肪浸润增粗,同时合并脊髓圆锥低位(图1),其中1例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
气管内插管全静脉全身麻醉,头低俯卧位,腰骶部处于最高点,并接电生理监测,主要监测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在病变节段行骶管后壁切除术,显露囊肿,在显微镜下先分离囊肿背侧与椎管内壁粘连,由两侧及尾侧逐渐向腹侧分离,囊肿游离后在其背侧切开囊壁并展开,确认终丝及脑脊液漏口;沿囊肿头端正常硬膜背侧中线切开,显露硬膜囊内的内终丝结构,顺行找到内终丝突破硬膜囊的漏口。将内终丝切断,尾端内终丝及其突破硬膜囊的漏口周围少部分硬膜囊切除。将囊肿壁及外终丝分离切除(图2);向头端松解粘连,分离并切除一小段内终丝,以彻底松解脊髓拴系,直到马尾神经完全松弛。将硬膜囊末端适当游离,在漏口处严密缝合,重建终池。术后嘱患者俯卧7 d,切口区域压沙袋。
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改变,采用关键肌肉力量0~5级评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括约肌功能评分[5]评价膀胱功能: 0分,尿闭或尿失禁; 1分,排尿不尽感,排尿费力,排尿时延长,尿痛; 2分,排尿延迟,尿频; 3分,正常。手术后随访采用McCormic分级标准评价患者脊髓功能状态,随访时复查MRI,评价囊肿有无复发及脊髓拴系恢复情况。
手术时间1.5~3.0 h,平均1.6 h;术中出血量50~250 mL,平均80 mL。囊壁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7例;21例均将终丝分离切除,漏口严密缝合。无明显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7例患者有轻度肛周麻木感,在随访期内均逐步恢复。
术后标本均行病理检查,囊壁和切除终丝分别送检。病理结果显示,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呈囊壁样结构,少部分见内衬扁平上皮,符合脊膜囊肿;终丝增粗,其内纤维组织和(或)脂肪组织异常增生。
术前15例疼痛患者手术后疼痛缓解或消失,VAS评分从术前的(5.24±1.41)分降到术后的(2.01±1.33)分;13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手术后肌力提高1~2级;12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JOA括约肌评分从(2.09±0.99)分上升到(2.78±0.52)分。
随访3个月至7年,平均2.25年。随访期间,脊髓功能状态按McCormick分级标准,均达到Ⅰ级。末次随访期间行MRI检查仅1例囊肿有复发,余囊肿均无复发,脊髓在椎管内处于松弛状态,无拴系情况。
骶管囊肿是指发生于骶管内的脊膜囊肿,包括Nabor分型中的ⅠB型和Ⅱ型。NaborsⅠ型为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ⅠB亚型专门指骶管内的NaborsⅠ型脊膜囊肿,多位于骶1~3,常为多发性[3]。NaborsⅡ型是包含神经根的脊膜囊肿,又称Tarlov神经束膜囊肿,一般位于骶管内,也可累及颈椎、胸椎或腰椎神经根[3]。骶管囊肿以NaborsⅡ型Tarlov神经束膜囊肿多见,其次为无神经结构的NaborⅠB型囊肿[1]。NaborⅠB型囊肿内大多无任何结构,但是在临床上可见到一种特殊的骶管内Ⅰ型囊肿,其囊肿内虽无神经根,但有终丝穿行,我们称之为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4]。
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术中可见囊肿多在终丝突破硬膜囊处与终池相通,因此,推测此处硬脊膜的薄弱是囊肿发生的解剖基础。此类囊肿常合并有先天性脊髓拴系综合征,如本组21例均合并脊髓低位,其中15例有脊髓拴系综合征症状,提示这类囊肿可能也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与目前认为椎管内脊膜囊肿大多是先天性的观点一致。正常脊髓圆锥过渡为内终丝,内终丝于骶2水平硬膜囊末端突破硬膜过渡为外终丝。此处结构与神经根袖相似,所以,这类囊肿的形成机制与骶管Tarlov囊肿类似,系发育过程中硬膜囊在终丝突破处闭合不牢,在脑脊液搏动和重力压的作用下形成漏口,脑脊液通过此漏口不断向外聚集,最终形成囊肿。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的囊壁一般由外终丝包鞘形成。
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罕见,临床上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需要认识该病的特点。这类囊肿一般病程长,且随着囊液增多,囊肿增大并压迫周围结构,引起会阴区疼痛。随着囊肿内压逐渐升高,压迫症状逐渐加重[1-2],多数合并有脊髓拴系症状,如慢性腰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肌肉萎缩、大小便功能障碍等[4,6]。本组有15例患者合并鞍区痛,13例合并下肢无力,12例合并大小便功能障碍。
上述症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影像特征才能做出诊断。MRI是骶管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7]。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呈囊性病变,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囊肿内或囊壁可见终丝,部分终丝有脂肪浸润呈线形脂肪条带影,部分脊髓圆锥低位;增强扫描多无明显增强[4]。对于没有脂肪浸润的终丝,可能与神经根相混淆,但终丝一般较粗大,且通过连续观察轴位MRI,可追踪到从脊髓末端到囊肿内逐渐变化的终丝。以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大多需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是出现骶神经根激惹和(或)脊髓拴系症状,前者以骶神经支配区的疼痛为主,后者症状较为复杂,如慢性腰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肌肉萎缩、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其手术方法与常见骶管囊肿有所不同,除了将囊肿切除外,还需要切断终丝并松解脊髓拴系,硬膜漏口的修补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步骤包括骶管后壁切开、囊肿切除、拴系松解和终池重建。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一般较大,但骶管后壁切除约1.5 cm 即可,切除范围过大容易损伤骶后孔的神经,也不利于术后伤口愈合。显露出囊肿后沿囊壁钝性分离,囊壁周围可能有重要的骶神经根,操作要轻柔,一定要确认无神经后才能进行电凝与锐性剪断。需沿囊肿壁向头端分离,找到正常硬膜囊后,再沿硬膜囊末端背侧中线切开。显露出蛛网膜下腔中的内终丝和神经根等结构后,要保护好神经根,沿内终丝向尾端寻找,即能找到其突破硬膜囊处,此处即为脑脊液漏口。延长硬膜切口至漏口处,将内终丝仔细剥离,电凝切断,松解脊髓拴系[8]。将尾端终丝及其突破硬膜囊处硬膜一并切除,硬膜囊末端适当游离,缝合硬膜囊末端漏口,重建完整硬膜囊,形成终池。继续分离切除尾侧囊肿壁,如远端囊壁粘连紧密,或由于囊壁菲薄而难以分离时,可将远端囊壁搔刮后旷置。术后嘱患者俯卧位,以减轻漏口压力,促进漏口愈合。
终丝和末端硬膜囊漏口的处理是该手术的关键步骤。如果仅切断外终丝,而不在硬膜囊内切断内终丝,很难实现脊髓拴系的松解,而且突破硬膜囊处的终丝不切除,就难以将漏口彻底消除。硬膜囊漏口的处理与大多数NaborⅠB型囊肿类似,需进行缝合封闭漏口[9],但漏口周围的硬膜一般较为菲薄,直接缝合较为困难。将漏口周围硬膜切除后,适当游离硬膜囊末端,用漏口头端相对正常的硬膜缝合以重建硬膜囊终池,效果更加确切。本组仅有1例复发病例,也说明该方法可靠。
术中EMG监测对于手术的安全进行非常重要。囊肿壁周围一般有神经根经过,终丝上也可能有神经根伴行,有时难以依靠肉眼进行分辨,可能造成骶神经根受损,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手术中当神经根受到机械刺激或电刺激时,EMG可实时提示手术医师在操作区附近有神经根存在;必要时可采用探针进行刺激,判别是否有神经穿行,辅助术者进行囊壁的分离和决定终丝切断的部位[10]。本组患者在术后仅有7例有轻度肛周麻木感,无其他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表现,说明该方法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但也反映了EMG监测的不足,即无法反应感觉神经的功能。
本组21例患者术后获得满意疗效,术后平均随访2.25年,神经功能均恢复较好,仅有1例复发。因此,我们认为,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虽然罕见且病情复杂,但通过切断终丝可松解拴系,切除尾端终丝及其突破硬膜囊处硬膜,重建终池可彻底消除脑脊液漏口,缓解神经受压症状,降低复发概率。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