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甘肃阳山金矿复杂地层钻探施工工艺探索

时间:2024-08-31

方国庆,杨 涛,蔡 隽,崔海龙

(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湖南 长沙 410600)

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钻探工程施工中遇到复杂地层的概率大大增加,给钻探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1]。阳山金矿是亚洲最大卡林型金矿,矿区内葛条湾—安坝矿段地层主要为厚的第四系堆积层和碳/钙泥质千枚岩,为典型的复杂地层。武警黄金部队在阳山矿区安坝矿段钻探施工的ZK3812钻孔,第四系覆盖层厚达200 m,施工过程中孔壁严重坍塌、掉块、缩径、漏失、卡钻等问题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制约矿区钻探施工的“瓶颈”[2]。因此,摸索出一套适合在该矿区复杂地层钻探的施工方法刻不容缓。

1 矿区概况

阳山金矿在甘肃省文县,正处川北陇南交界地,在岷山山脉北段与秦岭山脉西端,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1997年被武警黄金部队发现,截至2014年12月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90 t,是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

1.1 矿区地层情况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阳山金矿夹持于碧口地块、秦岭微板块以及松潘—甘孜褶皱系之间,主要受汤普沟—观音坝断层控制,区内褶皱、断层较为发育,破碎蚀变强烈。岩层主要由第四系覆盖层、碎裂岩、钙/碳泥质千枚岩、灰岩组成,局部地段发育有由斜长花岗斑岩、硅质岩及石英砂岩脉与千枚岩交错形成的软硬互层。

第四系覆盖层:主要由岩石碎块和黏土组成,厚度较大,最厚处达300 m。岩石碎块主要有灰岩、千枚岩、砂岩、斜长花岗斑岩等,灰岩碎块常为硅化后的滚石,可钻性为7~9级,大小不一,磨圆度中等,裂隙发育良好。

千枚岩:呈浅灰色,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绢云母化、硅化较强,千枚理发育,局部碎裂。

1.2 施工难点

第四系覆盖层厚且由碎石块和泥土胶结而成,胶结性较差,松散破碎(见图1);碳泥质千枚岩(见图2)为水敏性地层,吸水膨胀,易造成缩径。钻探施工难点主要有:

图1 第四系覆盖层

图2 碳泥质千枚岩

(1)全漏失,裸眼钻进,孔壁不稳定。地层松散,裂隙发育好,护壁堵漏极其困难,几乎为裸眼钻进,给本就不稳定的孔壁造成更大压力。

(2)取心钻进时极易发生堵心,回次进尺短。由于全漏失,岩粉未能顺利排出,易堵心,迫使回次进尺短,提下钻频繁,进一步破坏孔壁稳定。

(3)孔壁坍塌掉块,易卡钻、埋钻,提下钻遇阻,加杆困难。第四系覆盖层松散,加上泥浆从孔底漏失不能有效护壁,孔壁粗糙,坍塌掉块严重,在钻进时卡钻、抱死现象时有发生。频繁的提下钻进一步破坏了孔壁稳定,在提下钻过程中稍有不慎即造成孔内坍塌,提下钻遇阻,加杆困难。

(4)探头石出露切割钻具,易引发断钻事故。孔壁粗糙,灰岩石块出露切割钻具,钻具孔内磨损严重,再加上钻进时卡钻、埋钻等,极易引发断钻事故。

(5)孔壁不稳定,事故处理难。坍塌掉块,极易形成大肚子,发生井故后,一方面因孔壁的进一步坍塌掩埋事故头,另外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对井下情况了解不够,稍有不慎导致事故头处形成大肚子,给事故的处理造成更大的困难。

(6)碳泥质千枚岩遇水膨胀,孔壁缩径,钻进荷载大,易抱死。

2 ZK3812钻孔施工工艺探索

2.1 钻孔基本情况

ZK3812钻孔设计孔深710 m,倾角90°,位于阳山矿带安坝矿段38号勘探线上,孔口坐标(x:3657904.14;y:35466174.15;z:2041)。配备使用的钻探设备主要为XY-44A钻机、BW-250泥浆泵、SG-13钻塔、JS-600取心绞车。

2.2 ZK3812钻孔初次施工

根据地层柱状图,钻孔结构设计如图3,使用金刚石回转钻进,Φ150 mm薄壁金刚石钻头开孔,开孔后工艺参数如下:低钻压,1~5 kN;低转速,<200 r/min;低泵量,52 L/min;岩石碎块裂隙发育较多,钻进时全孔漏失,为节约成本,采用膨润土+纯碱配制普通泥浆的钻井液;套管护壁方式。

图3 初次施工钻孔结构设计图

按上述工艺参数施工,施工过程中孔内坍塌掉块、加不上杆、卡钻等现象频繁,严重制约着钻探施工。在下入2层套管后,施工至77.21 m时探头石切割钻具,发生断钻事故,钻具遗留孔底,虽进行全力处理,但孔壁坍塌严重,事故头无法找到,未能成功处理,只能弃孔。

钻进施工耗时近一个月,最终止步于77.21 m,通过分析、总结此次施工失败的原因如下:

(1)钻压、转速优化不合理。采用低钻压与低转速,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孔壁,但因此造成进尺速度慢,增加了裸眼持续时间,不利于孔壁稳定。

(2)钻井液使用未能发挥实效。地层裂隙多又宽,选用的普通配比泥浆全部漏失,未能起到有效护壁的作用,孔壁极不完整,坍塌掉块、加不上杆、提下钻不畅、卡钻、断钻等时有发生。

(3)套管护壁不及时。在钻进速度慢、全孔漏失、孔壁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仍坚持钻进至20和50 m时才分别下入Φ146 mm、Φ127 mm套管。由于钻进速度慢,下入套管前孔壁处于裸眼时间过长,孔壁已严重破坏,井故频发,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效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3 ZK3812钻孔第二次施工

吸取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二次施工工艺改进如下:

(1)提高钻压和转速。钻压:3~8 kN,转速:<400 r/min,并根据孔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2)采用小口径打、大口径扩的施工工艺。先使用小口径金刚石绳索取心(Φ95 mm)工艺,然后再进行扩孔:一是能减少提下钻次数,保护孔壁稳定;二是减小钻头唇部面积,利于进尺;三是多采用小口径施工,在钻进时,能有效缓解钻具被抱死的现象发生。

(3)钻井液中添加随钻堵漏剂,同时适当提高密度和黏度。

(4)遇不稳定地层,采用孔口倒浆、投水泥球、投袋装水泥干粉等方式灌水泥浆进行护壁。

(5)钻进至稍稳定地层后及时下套管护壁,选用小一级口径钻进至设计深度时再提套管、扩孔,直至把套管下到预定深度。

通过改进钻探工艺,第二次施工钻进效率显著提升。但所使用的孔口倒浆、投水泥球等灌水泥护壁方式效果不佳,在施工过程中,孔壁坍塌掉块、卡钻埋钻、提下钻困难、无法加杆等问题相比于第一次施工虽有所改善,却依然存在。在施工至72 m时,因探头石切割,发生断钻事故,经过捞、返、磨等处理后,最终遗留的钻具被挤入孔壁的大肚子内,新下钻具能顺利绕过而得以继续施工。在使用Φ95 mm绳索工艺钻进至125.61m时(仍未穿过第四系覆盖层),发生断钻事故,钻具(内含内管总成)和钻杆共计12 m遗留井下,使用丝锥进行打捞,因孔壁坍塌、钻具被埋而打捞失败。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又引发孔壁坍塌和之前在72 m处遗留的钻具从大肚子内掉出,孔内彻底被埋死,处理起来困难重重,故弃孔。

2.4 ZK3812钻孔第三次施工

根据第2次施工至125.61 m处仍为第四系覆盖层,判断该孔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将可能达到200 m。结合前两次施工所遇地层情况,选择Φ172 mm开孔,设计钻孔结构如图4,并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

图4 第3次施工钻孔结构设计图

(1)采用小口径打,大口径扩,灌水泥,下套管相结合的工艺。即先使用小口径绳索取心钻进,钻进时一旦遇不稳定地层,及时灌水泥浆进行护壁,再继续扫孔钻进;待钻进至稍稳定地层后,再使用设计孔径进行扩孔,下套管;继续使用小孔径与灌水泥结合向下钻进,遇稳定地层拔套管,大口径扩孔,下套管,周而复始,直至钻进至下套管的设计深度,顺利穿过第四系覆盖层。

(2)采用高压旋喷注水泥浆进行护壁。即在常规泵送法灌注水泥浆的钻杆下端安装特殊侧面喷嘴,从欲护壁孔段底部开始,由下往上边泵送高压水泥浆边慢速旋转和提升钻杆,水泥凝结后形成稳定固结体。

(3)针对钙/碳泥质千枚岩吸水膨胀的特性,采用迅速穿过的方式,同时使用钾石灰体系泥浆配方(膨润土+5%纯碱+3%沥青+3%腐殖酸钾+3%~5%酚醛树脂+0.4%石灰+3%~7%氯化钾+0.2%~0.5%LV-CMC+3%超细碳酸钙+3%聚合醇+重晶石+随钻堵漏剂)。

经过不断总结改进,第三次施工较为顺利,施工至196 m后成功穿过第四系覆盖层。在钙/碳泥质千枚岩交错地层中,钻井液效果良好,快速穿过,最终于712 m处顺利终孔。

2.5 三次施工效率对比

三次施工效率对比见表1。

表1 三次施工效率对比表

3 结论

第四系覆盖层是ZK3812钻孔施工的最大难点,能否有效护壁堵漏顺利穿过覆盖层决定该孔施工的成败。通过此次在ZK3812钻孔复杂地层中的三次施工分别对传统的只下套管护壁,随钻堵漏、孔口倒浆方式灌水泥配合护壁和随钻堵漏,小口径打,大口径扩,高压旋喷灌水泥,下套管相结合的方式护壁堵漏效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今后在超厚覆盖层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随钻堵漏,小口径打,大口径扩,高压旋喷灌水泥,下套管相结合的护壁堵漏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应对超厚覆盖层。

(2)孔口倒入灌浆易流失,不易与孔壁胶结,护壁效果不佳;投水泥球灌浆方式易在孔内搭桥,形成空腔,不能有效护壁;投袋装干水泥粉需孔内有一定水位,且不易搅拌均匀;泵送对水泥浆流动性能要求高,易流失;高压旋喷灌浆对水泥流动性要求高,高压喷射既能清理孔壁,同时浆液深入孔壁,能够很好地与孔壁胶结为一体,从而达到护壁的效果。

(3)钾石灰体系泥浆抑制性强,失水率低,在钙/碳泥质千枚岩地层中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