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一流”背景下智慧馆员的团队建设

时间:2024-08-31

王艳华, 佘 维, 余惊涛, 陈 艳

(中南大学 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83)

1 “双一流”和智慧图书馆建设对智慧馆员服务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旨在推动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将有效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在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发展以 “双一流”为整体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还是“提升科研水平”,都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在高等院校中,图书馆不仅是提供智慧服务的硬件设备集中地,也是学校数据资料的存储区,更是学科数据信息的智能加工区,它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正在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潮流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关系到各重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进度和成败。

“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效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不同于普通类型的图书馆,“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具备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等基本内容,而且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需要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快速转化升级。图书馆为师生提供的服务方式,也从提供文献资料、数据信息和知识资源等单方面的借阅服务,转而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感知阅读群体的需求,合理优化配置,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专业、精准的智慧支撑,用真正的智慧服务,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实施。

“双一流”建设不仅为我国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与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3月份,上海、江苏、广西南宁、昆明等多省市公布的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图书馆是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兴起于2010年,已经成为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主题,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在智慧书馆中的应用研究,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智慧图书馆员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基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等五个方面。

张坤、王文韬、李晶以300余篇智慧图书馆文献为蓝本,全面分析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关键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智慧图书馆、物联网、智慧服务等更关注图书馆物理技术的词汇。智慧图书馆和智慧馆员作为关键词频只分别出现了11次和9次。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分别以“智慧图书馆”和“智慧馆员”为检索关键词,相关搜索结果分别为17和12条。由此可见,在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课题中,智慧馆员尽管从未被学者忽略,但关注度仍然偏低。在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课题中,往往过分地追求图书馆技术而忽略了智慧馆员在其中充分发挥的人文精神的作用。

储节旺和李安在关于智慧图书馆内涵的阐述中曾提到,按最简单的环节来说,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本体+ 智慧科技+ 智慧馆员;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相关技能具体化和适应智慧化图书馆管理的关键,也是智慧图书馆得以实现的核心支柱。而武婧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包含五大要素,即资源、技术、服务、馆员、读者。

综观各种表述,笔者认为,馆员是智慧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转型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在高校“双一流”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背景下,图书馆正在从知识服务走向智慧服务。而对资料、数据、信息、知识和资源等的研究能否通过技术化的合理应用上升到智慧高度,直接决定是否能够实现向智慧图书馆转型。而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程度将直接取决于图书馆员的智慧服务水平。可以说,“双一流”和“智慧图书馆”建设对智慧馆员服务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2 智慧馆员的角色定位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是依托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以智慧馆员为服务主体和核心支柱,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专业的智慧服务。近年来,高校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早期借阅纸质图书,到查阅电子数字信息,对图书馆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互联、高效、便利、协同、互动等特点。图书馆馆员的角色也经历了几次变换,服务内容、方式及水平也经历了由浅到深的发展,由“图书管理员”到“咨询服务员”,到“学科馆员”再到“智慧馆员”。

智慧图书馆归根到底是要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学和科研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核心建设任务。对智慧馆员的角色定位,也必然以此为导向,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成为基于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嵌入式”和“协同式”智慧馆员。

2.1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嵌入式学科馆员

2.1.1 嵌入到教学过程中

馆员应该积极应用信息管理工具以及信息服务平台,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海量数据,依托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筛选、分析,精准挖掘出相关知识点和关联信息,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精准的教学参考资料,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2.1.2 嵌入到科研工作中

嵌入式馆员应该具备学科建设背景,积极地参与到本校科研工作中。首先馆员需要利用学科知识背景,针对学校学科建设做好学科秘书和课题查新工作,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提供给学校师资团队,以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其次,积极参与到学校科研工作中,利用本身较强的信息收集、加工、预测、评判能力,指导科研人员学会应用新型信息处理软件和科研工具,及时提供高匹配度的项目资料和信息链接,为科研工作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2.1.3 嵌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中

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是《方案》推进落实的重要建设任务之一。在“双一流”建设中,为深化产教融合,馆员可以立足跨学校和跨区域智慧图书馆联盟,在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与项目紧密相关的前沿动态和信息链接,助力产教融合,加速智慧转化。

2.2 协同式智慧馆员

在大数据时代和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具有互联、高效、便利、协同、互动等特点的智慧图书馆已经构建成共建共享的开放式智能网络平台。馆员不再只是传统图书馆中只对接用户借阅的“客服”,已经成为区域智慧图书馆联盟乃至全球智慧图书馆网络中的智能对接因子。馆员除了处理与用户之间关系,还需要协同服务好与教学科研单位、其他馆员、采购方、产教融合的企业等相互间的关系。

3 智慧馆员的能力要求

基于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嵌入式和协同式智慧馆员的角色定位,使得图书馆员不再只是单纯的图书管理员。智慧馆员要求馆员不只是具备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学科馆员,而且需要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专业的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相对于普通图书馆员,智慧馆员需要展现出更专业、更多元、更智慧的新的服务特点。

3.1 专业的图情学科能力

多数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建设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馆员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往机械重复的手工劳动,也不只是 “物联”感知下的扫描操作。智能图书馆背景下的馆员,正日益成为“以专家的视角协助用户进行知识挖掘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集成,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知识增值服务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智慧馆员本身具有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准。

3.2 扎实的学科服务和科研能力

在角色定位中,嵌入到教学过程、科研以及科研转化中的嵌入式学科馆员角色决定了智慧馆员不仅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图情学科能力,还要尽可能地熟悉所服务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科研热点,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对接用户,帮助用户有针对性地快速地获取关联学科信息和资源。

3.3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

传统图书馆升级转向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就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为依托,进行数据化、智能化感知和串联。作为智能图书馆五要素中的核心服务主体,智慧馆员需要熟练地掌握物联网技术、RFID 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以及快速掌握新的智能化设备。

3.4 高效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智慧馆员要求不仅具备一定的图情学科能力,还要尽量地深入了解相关学科背景,并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对于新进馆员以及传统学科馆员来说,完成升级,都需要具备高效的学习能力。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化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智慧馆员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必须与时俱进,适时学习。面对庞大的原始数据以及纷繁复杂的学科背景,同时要求馆员具备辨伪存真、化繁为简的创新思维,使得馆员能够从原始的数据中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将知识服务提升为智慧服务。

3.5 协调和沟通能力

作为协同式智慧馆员,不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协同合作,而且需要在嵌入教科研工作时,能够与教师和学生良好有效地沟通。此外,还需要在日益增多的对外开放式合作中学会与外部高效又专业地沟通。因此,智慧馆员应当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积极引导用户深度交流,从而深入了解并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为用户设计出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方案。

4 智慧馆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0年以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全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大力推广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不少高校在硬件设施系统方面成果显著,但在智慧馆员队伍建设方面都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图书馆馆员人才体系不合理,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馆员素质良莠不齐,绩效考核等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以及无法智慧驱动产研融合等多个方面。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逐步推进三方面工作,即建立健全科学人性化的人才体系,构建内部挖潜的制度,建立长期智能化的互动机制,正视存在的问题,迎接挑战,加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和智慧馆员队伍建设。

4.1 建立健全科学人性化的人才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独立健全的图书馆员人力资源体系,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就成为高校引进学术精英人才时照顾家属的“关系”单位,给学科馆员转型升级为智慧馆员的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并且,专业人才匮乏,现有图书馆员亟待针对性地培训升级。因此, 立足于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建立健全科学人性化的智慧图书馆人才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1.1 提高专业馆员准入门槛和比例

智慧图书馆无论是在智能化设备应用还是智慧化服务方面,都给图书馆及其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理想型馆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负责为智能化设备提供运营、维修、技术支持和升级等服务的技术型馆员,一种是具备学科背景的专业馆员,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基于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和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现况,以及对现有人员培训和效率收益比的衡量,完全招收理想型的图书馆员的聘任制度难以实现。但高等院校可以针对性地提高理想型馆员的人数比例,优先招聘图书馆学、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人才,为培养智慧馆员奠定好基础;非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图书馆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高校相关学科学术背景和能力的人才可以优先考虑,以适应“双一流”建设对智慧馆员“嵌入式”和“协同式”服务要求。

4.1.2 结构化、人性化优化人才岗位

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式工程。从长远发展考虑,图书馆可以对现有的馆员进行重新配置,可以选拔一部分有一定智慧图书知识,或者有潜力的,或者有主观意愿愿意参与智慧馆员工作的馆员,安排到智慧服务设备或系统的部门工作。同时,在不同时间段,根据馆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通过业务调研、绩效考核、读者反馈等方式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方案,结构化、人性化区分人力梯队。

4.1.3 设立轮岗和工作交流制度

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可以合理地设立“轮岗”制度;可以设立小团队,新生代智慧馆员和具有经验的学科馆员之间,交流工作经验、分享专业馆员技能技巧;对于智慧馆员之间,也应建立健全团队定期交流制度,共享智能操作心得以满足智慧馆员在专业学科中“嵌入式”、“协同式”角色定位需要。

4.2 构建内部挖潜的制度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高效健全的智慧馆员培养机制,内部挖潜,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高效务实之举。

构建高效健全的智慧图书馆员培养制度,是内部挖潜的关键举措之一。这需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培训来提高馆员业务水平,建立起智慧馆员的长期发展规划。培训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可根据工作年限,灵活调整不同馆龄馆员的培训时间;对不同馆员群体做针对性地培训指导,对图书馆相关专业的馆员重点培训智能化、交互化智慧服务方式,对非图书馆专业的技术性馆员可以重点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的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可以同事之间做工作交流会议或举办精品技能大赛,邀请相应领域的技术专家和学者做交流培训会;在产研融合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派遣馆员进入企业做实地学习、交流和培训;可以做出国交流访问学习等。总之,要通过多元化、高水平的培训交流带动专业馆员升级为智慧馆员,并应根据每位馆员的专业背景、工作表现和成长水平,打造相应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升级。

其次,要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建立监督机制,营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考核方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根据图书馆智能工作系统运作的工作清单制考核馆员基本工作完成量,还应该包括馆员互评、用户评分和领导考核等多个维度。通过智能化、公平化、人性化的考核方式,及时奖惩,打造出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

4.3 建立长期智能化的互动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智慧馆员的工作是交互式的,工作水平的高低需要考量用户的意见,需要考察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主动帮助用户挖掘出潜在需求,这就需要建立长期智能化的互动机制。同时,专业馆员向智慧馆员过渡过程中,由于馆员专业水平不足,互动之中还存在反哺的新特点。

4.3.1 建立互助、反哺式教职工互动机制

作为高校图书馆用户主体之一的教职工群体,对图书馆的功能定义更偏向于教学、科研等专业学科方向。但很多是跨学科知识,馆员没有接触过的内容,通过培训、交流等传统手段也无法转换为自身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图书馆招聘专业学科馆员,馆员自身跨专业学习学科知识之外,图书馆有必要合理“引援”——返聘学校退休老教授做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员。掌握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的退休老教授可以带领具备智慧化操作能力的图书馆学科专员组成的不同学科团队,培训出一批能够对接专业学科内容的智慧馆员,从而加速智慧图书馆建设和高校学科科研工作。

4.3.2 成立、监管互动式的学生社团

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尊重读者群体中学生的诉求,可以鼓励、支持成立与图书馆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社团的组织力量,了解读者的诉求、问题反馈和建议。图书馆需要设立专门对接的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与读者沟通交流。

图书馆在应用智能化设备搜集、处理学生阅读数据的同时,担任指导老师的馆员可以联合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能力,制定针对性的调查项目,智能化、人性化地了解学生阅读习惯、教学焦点难点和图书馆工作不足等,从而帮助师生提供专业精准的学科参考资料和海量知识储备服务。图书馆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如提高借阅数量和权限等,鼓励和奖励积极配合图书馆工作的社团成员和学生读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