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行正松, 张 超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矿权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岩带东段偏西的地段。该矿区具有喜马拉雅期大面积中酸性侵入岩的特征。除第四纪外,基本上没有沉积层。第四系多在河谷地带出露冲洪积、局部河谷两侧的冰碛堆积,此外在地表和山脚有风积、坡-残积和倒石堆的分布。冰碛物岩性以巨砾、砂和黏土为主,厚度10~20 m。河谷多为断层,因此河谷冲积物厚度不明。矿区地表多为高原草甸,倒石堆和少量的灌木(古清曲两岸)。并且高原草甸下多为坡残积,有时还是倒石堆,高原草甸下直接为基岩或者为很薄坡残积的较少。
矿权区内区域性的主干断裂主要为帕古—热堆韧性剪切带,位于矿区的最南边,呈近东西向。
剪切带通过处多形成负地形或宽阔的河谷,并常形成对头水系,在宽阔的河谷中呈串珠状分布一些小山包,是由抗风化力弱的糜棱岩中所保留的弱糜棱岩化岩块所形成的断块山。该韧性剪切带从其小构造及微观构造所表现的动力学特征,表现具有逆冲、斜冲和平移剪切的复合性质。
该韧性剪切带至少对侏罗-白垩纪地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脆性较明显地段变质较弱,韧性较显著地段变形变质较强,同一地段内外带变形变质程度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中部变形变质较强,向边部逐渐减弱,或者强弱带交替出现。
矿区中西不见有一北东向的不明性质断层,因覆盖较厚,未能了解起断距等特征;参考相邻矿权区(白容、岗讲)可见伴随形成的不同级别、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构造。剪切带活动导致深部物质局部熔融,地壳之间发生大规模物质交换,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东西向大规模侵位,为成矿提供了构造-流体-成矿物质。良好的耦合构造形成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矿区出露的主要是古近纪始新世安岗超单元的续迈单元(E2Xm)细粒二长花岗斑岩、夹零星花岗闪长斑岩、英安(斑)岩,地表褐铁矿化较强烈。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多被剥蚀,零星出露。花岗闪长斑岩脉、英安斑岩脉应为二长花岗斑岩侵入期后派生产物,本区矿化与花岗闪长斑岩脉关系较密切。
细粒二长花岗斑岩:在矿区大面积分布,风化面呈浅黄褐色,新鲜面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钾长石、斜长石(15%);基质为中-细粒斜长石(25%~30%)、钾长石(20%~25%)石英(25%~30%),以及少量暗色矿物(1%)角闪石与黑云母。岩石裂隙面上常见有星点状孔雀石,具中等强度的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及黏土化和轻微褐铁矿化。
花岗闪长斑岩:风化面呈灰色、新鲜面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长石、石英,石英粒度2~5 mm,呈浑圆状,含量5%±长石粒度3~10 mm,呈自形-半自形,含量15%±,偶见钾长石大斑晶,呈自形,粒度1~3 cm,肉红色,斑晶中暗色矿物含量<5%,主要为黑云母,少见角闪石,基质成分为石英、斜长石、呈细粒状。
英安(斑)岩:风化面呈浅黄褐色,新鲜面呈暗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呈自形,粒度3~5 mm,含量5%~10%;基质呈暗灰色,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和石英,岩石裂隙245°∠30°发育。
细粒二长花岗斑岩为容矿岩石,矿化与花岗闪长斑岩脉关系密切。
矿区成岩成矿时代借鉴和含矿斑岩同为续迈单元(E2Xm)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的厅宫等的资料:认为夏庆时代和厅宫的时代一样即12~14 Ma间,也就是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的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大约18~12 Ma)。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限和邻近白容矿区的资料,同样为0.5~5 Ma。矿权区的矿化特征、成因、矿化类型和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基本雷同,因此认为夏庆矿权区CuⅠ-1矿体属于西藏冈底斯带上的比较典型的斑岩型铜矿。
矿区围岩蚀变发育硅化、钾化、绿泥石化、泥化及少量褐铁矿化。上述蚀变在钻孔中分带不明显,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带现象,由内到外,大体可以划分为钾化-硅化带、泥化带、绿泥石化带。
(1)钾化-硅化带,钾化主要表现为钾长石晶体及黑云母晶体的次生加大而使晶体自形程度较差并与其他晶体之间的界线变模糊,或产生钾长石或黑云母聚斑,或后期黑云母小晶体产于钾长石斑晶中,或以浅肉红色钾长石细脉产于岩石中。主要见于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与黄铜矿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孔雀石化等关系密切。硅化主要表现为石英脉发育于岩石裂隙中,或以细至微粒石英颗粒产于,使岩石断面具细的糖粒状面貌。硅化与辉钼矿化关系密切,亦常见黄铜矿化、孔雀石化、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与之相伴。
(2)绿泥石化带,绿泥石化主要发育于离矿化体较远的黑云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裂隙面上,呈暗绿色薄膜状,钾-硅化带中偶见。
矿体围岩为始新世安岗超单元续迈单元(E2Xm)细粒二长花岗斑岩、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总体受控于东西向构造。岩石呈灰白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粒度1~2 mm,成分以斜长石为主,含量大于50%,次为钾长石含量15%~20%,石英15%~10%,普通角闪石大于5%~10%,黑云母10%~15%。副矿物组合为锆石-磁铁矿-榍石。矿区内岩体蚀变强烈,以硅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为主,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次之。蚀变规模,叠加性对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矿区圈定的CuⅠ-1号矿体无夹石。
矿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东段北侧,主要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近于平行的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羊八井—当雄走滑断裂的次级断层的控制。矿区内岩体规模较大,为复式岩体,且定位较浅。具体控制因素如下:
(1)岩浆岩控矿。矿区斑岩铜矿床与喜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密切相关。岩体具有中等或略高酸性、富碱、规模小、侵入浅等特点,对该区铜矿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铜基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也是矿床形成的基本因素。控矿岩体具有中酸性和钙碱性的特征。
(2)构造控矿。矿区位于由帕古—热堆韧性剪切带和麻达—冲江等断裂组成的东西断裂带与西北、东北、近北北断裂带交汇,控制着下庆铜矿的产出。构造主要为近东向断裂和近北北向断裂,铜矿体的形态和分布方向及物化异常与构造特征相吻合。
(3)含矿岩体的围岩对矿化类型的控制。含矿斑岩围岩为火山沉积岩,围岩控制着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和赋存,不同围岩与成矿的关系明显。围岩蚀变类型包括钾、硅化、泥质、泥盐黄页岩、页岩岩性等,各种蚀变相互叠加。矿区可以大致分为绢岩岩化-黄铁绢英岩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铜矿化主要分布在黄铁矿的铁素体带。
通过以上综合研究总结主要找矿标志如下:
(1)蚀变特征是成矿富集程度和位置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蚀变范围越大,分带性越好,矿床规模越大。工业矿体主要赋存于黄铁绢英岩化带,各种蚀变叠加部位的矿化丰富。
(2)裂隙发育程度与矿化富集程度密切相关,即裂隙率越高,矿化越丰富。断裂的矿化富集及其交汇明显,这与多相断裂的热液叠加、转化富集有关。
(3)含矿岩体内矿化部位及其附近均存在有花岗闪长斑岩、英安(斑)岩等次火山岩脉,矿化为多期成矿的叠加富集作用所致。
(4)矿化露头及氧化标志。矿化露头是就矿找矿的直接标志,在地表由矿化露头氧化形成的褐铁矿多呈褐黑色,形成“火烧皮”。在地表可见次生铜矿物孔雀石、蓝铜矿时,是矿化存在更直接标志。矿化露头大小反映出矿化规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