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4-08-31

吴 頔

(南京工业大学 生态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816)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为当前的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建设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中国美丽的新形势下,广大高校要着力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育广大青年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生态伦理教育担负着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行为上践行生态伦理的重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对于高校的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素养的要求

伴随着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现代工业模式不断扩张,人类取得日新月异的成就,并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已迫在眉睫。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2]现代化的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追求。而广大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的高低,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计。在高校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素养培育的时代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生态伦理教育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协同推进中国美丽”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因此要实施绿色学校行动,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作为思想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社会客观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应与社会客观环境密切融合。[3]高校应致力于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因此,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重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必经之路。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迈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重压力叠加的瓶颈期。从传统的能耗高、污染重的旧工业转轨到污染少、能耗低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而这需要全社会都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使社会大众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升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是全民参与生态治理的必然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尝试开展生态实践教育,以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生态实践的社会自然属性,不断提升生态实践的天然真实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立足于社会生态环境。[4]这不仅为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提供无形助力,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革教育理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持同向同行。因此,高校应采取多渠道丰富生态伦理教育内容和形式,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建设者,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加强生态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事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大局。然而当前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态伦理教育被严重忽视、生态伦理教育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生态伦理教育合力等现状。

(一)生态伦理教育被严重忽视

生态伦理通常指人类在进行与大自然环境有关的活动中所构建的伦理关系及道德调节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离不开实践行动,也离不开思想工作。然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却少之又少。首先,人类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致使人与生态关系异化,甚至在提出生态伦理学之前,部分人对人与生态间的伦理关系存有疑问。其次,生态伦理尚未完全纳入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体表现在高校生态伦理课程设置相对不足,且课程设置也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生态伦理教育内容单一浅显,生态伦理教育理念和方法仍然比较陈旧,既与新时代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不相符合,也不利于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生态伦理素养的大学生。此外,即使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了生态伦理课,也由于缺乏生态伦理的实践课,极少带领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而使生态伦理无法深入人心,使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仅是一门宣传国家政治理念和思想的课程。[5]由此可见,不少高校对生态伦理教育仍不够重视,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

(二)生态伦理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其一,生态伦理课程在不少高校仅被设置为选修课程,导致课程覆盖面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其二,从专业性程度来看,很多高校的生态伦理教材专业性程度低,倾向于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的深层次融入,造成内容同质化严重。内容除了过于浅显,还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其三,生态伦理相对思想政治的其他理论来说,更具有时代性,但部分高校相关负责人和思想政治教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尚未将生态伦理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由于生态伦理属于后起的交叉学科,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较少,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6]其四,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的多方面因素,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综合考虑生态、技术、经济、道德、社会、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因而高校生态伦理教育也需多学科全方位参与。但当前不少高校的生态伦理课却仅由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来讲授,这既与生态伦理的交叉学科本质相矛盾,也不利于生态伦理教育体系的完善,必然导致生态伦理教育的专业性差,直接降低了教育成效和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三)尚未形成生态伦理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简言之是对社会人进行的思想引导,因而带有社会属性。因此,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离不开全社会范围内对生态伦理价值观的积极构建。但当前的高校生态伦理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行其是,三者之间尚未建立一体化机制,课堂教育、理论教育尚未与实践学习、技能培养形成联动。[7]而且大学生由于缺少生态环保方面的实践,难以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无法透彻理解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意义和极端紧迫性,导致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目前社会大众中也有很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极为淡薄,甚至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能靠政府。这充分说明社会公众的生态环保观念认识没有从自我做起。此外,也有很多大学生的父母长辈没有对子女起到很好的生态伦理榜样示范作用。一些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浪费粮食、水、电等资源,随地乱扔垃圾等,不仅直接影响了孩子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树立,而且无法与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形成合力,阻碍了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四)大学生生态知识储备不足

大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一定的生态知识才能正确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而且,主体储备的生态知识越多,也越容易内化为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迈向知行合一。然而当前广大青年学生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虽然很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等热点问题,对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各类生态知识也有初步了解,但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基本生态知识的掌握仍浮于表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8]例如,不少大学生知道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但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深层原因及其引起的生态后果却只略知一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策略

当前,面对生态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高校应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中国美丽的战略高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创新生态伦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推动建设生态伦理的家校共育机制,加强生态伦理的实践教育等措施,不断推进大学生生态伦理价值观道德内化与外化的践行。

(一)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高校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为此,高校相关负责人应深刻领会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延伸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第二,高校要结合本校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不断充实和完善本校生态文明教育教材体系,编订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丛书,其内容应囊括生态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自然环境现状教育、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制教育及当前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调查报告和国内外绿色环保组织的最新研究等。[9]第三,对于高校生态文明教学体系的建设,思政课教师也要加深思想认识,将问题意识贯穿到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例如,思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探讨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治理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带领学生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来思考造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在历史与现实中主要包括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与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危机分别有哪些异同点、中国与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问题的异同点又有什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可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做出怎样的努力等,教师可从以上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态危机的发展脉络,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大学生从主动思考生态环境问题早日迈入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践行生态伦理价值观。

(二)不断创新生态伦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第一,高校要突出问题导向,主动回应社会转型的需求,积极创新生态伦理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可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生态环境问题研讨会、生态环境知识竞赛、优秀环境调研报告评选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推进生态伦理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实践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保证生态伦理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长期、稳定地渗透。高校可在校园宣传栏中大力宣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回应大学生关心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话题,也可在专栏中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掀起全校范围内有关生态伦理的大讨论。[10]第二,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兴媒体,不断拓展生态伦理教育传播的广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高校还要大力采用微课、微视频等方式深入实施生态伦理的线上教学,除了讲授系统的生态伦理知识,还要穿插最新的有关全球生态环境的新闻事件,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了解生态环境的最新情况,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和责任观。高校也可借助互联网组织大学生参加有关环境伦理的微电影比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高校还要建立和完善生态伦理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生态伦理学习成效纳入学分考核范围中。

(三)多措并举,推动建设生态伦理的家校共育机制

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的高低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密切相关,也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社会各方需要多措并举,推动建设生态伦理的家校共育机制。第一,生态伦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加快开展跨领域、跨地域的生态伦理合作教育。高校要主动回应主流媒体对生态伦理的舆论引导,在建设校园生态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关注社区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向。要下大力气推动多主体、多方面的一体化联动,充分挖掘并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让大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生态改善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且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助推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使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生态伦理,自发实践节能环保的绿色低碳生活,主动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者的历史使命。第二,对家庭来说,家长在绿色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观方面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长期影响作用。[11]例如,家长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正面示范效应,既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也有利于巩固高校生态伦理的教育效果。第三,对社会来说,社会各方发挥合力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例如,大学生参与田野调查、探访特色生态村镇、参加城乡生态文化活动等一系列环境认知和生态陶冶活动,可成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完善生态实践,加强生态伦理的实践教育

丰富的生态实践能帮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可采取校园生态实践和大自然生态实践两种模式,引导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态体验中不断完善自我的生态人格。第一,高校开展校园生态实践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组织大学生积极建设绿色校园,主动参与植树节、地球日等环保节日的校园生态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论赛、演讲赛。第二,高校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自然生态实践。例如,高校可充分依托本校周边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伦理专题教育基地,让大学生亲近大自然,全面、深入地了解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从而使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12]此外,高校还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亲自调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人类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帮助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同时,高校也可组织大学生调研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好的地方,让大学生在回归大自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人格,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意义,从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身体力行,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更应主动担负起建设的重任。为此,高校应该着力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他们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强化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美丽中国的合格建设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