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 响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首先提出,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2014年5月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引起各族人民广泛共鸣;在同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最终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上完整地表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成为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性文献,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遵循。[1]2019年11月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提出了12个必须,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党的民族理论的高度凝练,也是对民族工作实践的重要总结,是新时代党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现实的科学总结,就是要号召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3]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寻找民族解放道路。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民族政策是狭隘性的,第一次指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方法,突出了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战线的必要性”[4],并在革命期间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民主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形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巩固,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现实充分结合的产物,是在我国各民族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在深刻分析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充分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是一个时代的彰显”[5],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政策在理论上的一个发展与创新。同时,也是对新时代的发展与经验的总结”。[6]
“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文化认同塑造中华文化共同体,判定一个民族是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标志不是种族,不是地缘,不是血缘,而主要是文化。”[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文化,其源自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有史以来,各民族文化在多元一体格局中相互交融,并在彼此交流、学习、欣赏中手足相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根基,成为凝聚民族发展的魂、各民族团结的根。同时,作为一种具有更为基本、深厚、持久力量的中华文化将文化的认同渗进血液,透入灵魂,成为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血脉与共的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一脉相承,更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和方向紧密契合,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不朽的共同根脉。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引领,并使其成为共同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完善。
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析,就会发现,“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交汇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8]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都是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民族工作的基本诉求,进一步强化团结意识,不断凝聚民族共识,能够将各民族共同团结的思想基础打牢,也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使其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主线,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国家统一。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各族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手挽手、肩并肩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而夺取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共同夙愿,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奋进,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集体,是国家繁荣强大的中坚力量,应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籽,当守望相助的追梦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在新时代得到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2021年8月27-28号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根本遵循,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9]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在充分总结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下形成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要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树立正确民族观,维护民族团结,对标自己的言行,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以此增强大学生使命意识。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10]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本质要求就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政治方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期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试金石,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命线,这是各种人民的共同责任,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事关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大学是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应当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过程中,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担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
***强调“青少年是‘人生的拨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1]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大学生思想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但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困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好我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深化、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让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多领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大量流入我国,思想意识多元化造成了多元价值观和认识混乱,近些年来,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等错误思潮,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容易对青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伴随着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思潮随之而来,大学生受到此思潮的影响,催生了错误的消费观念,并使其丢弃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随之而来的是非理性消费、攀比与炫耀性消费,导致大学生过度迷恋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错误思潮蛊惑大学生的正确意识,使其不再关注学业上的进取,从而缺乏大学生应有的积极拼搏、乐观向上、朴素的精神面貌。[12]进而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形成,反而会削弱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意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国外宗教势力、暴力血腥思想与大型网络游戏都会随着网络的发展传入我国,对大学生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我国网民数量截止2018年8月,已达到7.88亿,10-39岁年龄段的网民是该群体的主体,其中,大学生所处的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正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青年群体在“三观”成熟固化阶段,其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包括意识形态等容易受到网络影响。同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相互交织的文化观念等,会选择在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网络中表达,既影响了主流意识的宣传,也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学校育人实效得到提升,但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仍存在着宣传手段单调化、育人活动单一化等问题。如在教育宣传中,只注重课堂讲授和学术讲座的开展,而对自媒体如微信、微博等重视不够,运用不广;在活动开展中,虽然注重校内传统活动的开展,但未构建起全方位的科学的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有时导致活动育人效果欠佳。同时,由于相关学校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文化历史类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多,导致部分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理解不透,对民族的历史认识不足,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进而表现为有些青年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理解不到位,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1.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回顾历史,我们就能够明白,“走过百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一点私利,时时刻刻想着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结合中国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一般的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3]正是在这种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交往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各族人民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得到保障、文化得到满足,56个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剖析和揭露西方错误思潮的本质,还广大公众以真相,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要用主流意识维护社会正气,抵制西方错误思潮。***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内核,凝结着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引导,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发展中注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加强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心中。“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5]这是新形势下对民族关系的科学概括,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只有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教育,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大学生心中。“五个认同”教育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五个认同”教育就是要让广大青年学子从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中悟出中华民族的“大我”,各族人民只有将“小我”与“大我”、个人的梦想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有光明的未来,才有远大的前途。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民族和谐团结的基本诉求。“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长远与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6]中华文化由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离不开各民族文化,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摆正心态,在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中成长,从而做到文化认同,行为相互契合,精神相互交融,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巩固团结融合、互帮互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2.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与文化观的教育,要让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铸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意识,充分让其认识、了解到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同甘共苦的关系,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56个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会肩负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1.完善教育内容,创新育人形式。当前,各高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在新时代,各高校要不断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丰富其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创新思想引领方式,引导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注重搭建平台,在各学科为学生构建参与研讨会的交流沟通平台,如建设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地等,提升学生对其认识与了解,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各校间要积极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彼此的做法与经验,共同提升育人实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老师,各高校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养,切实增强教师政治意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积极开展加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活动,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丰富育人方式,并从中选出思想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2.积极开展校园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17]高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进而增进文化认同,凝聚合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3.强化校内外协调机制。加强校内与校外相互协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在校园内,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做到对各民族历史文化进行讲解,既要加强学生对民族政策的了解,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点,促进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在校园外,学校应积极拓展校外资源,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相关活动,如进行社区宣讲、参观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电影的集体观看等,最终,使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做到系统掌握,为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